APP下载

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完全闭塞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1-07-14孔德福周铁楠王效增侯抒怀

临床军医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保护装置远端颈动脉

孔德福,周铁楠,王效增,杨 霖,赵 昕,侯抒怀

1.锦州医科大学 北部战区总医院 研究生培养基地,辽宁 沈阳110016;2.北部战区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辽宁 沈阳 110016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1]。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约占脑卒中患者的80%,颈内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2-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疗效优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4]。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与CEA有效性及安全性类似,只需局部麻醉,微创,手术成功率高,已成为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之一[5]。本研究旨在探讨CAS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完全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04年2月至2017年10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1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85岁;(2)颈内动脉狭窄≥70%;(3)接受CAS治疗。排除标准:(1)12个月内颅内自发出血;(2)3个月内进展性脑卒中;(3)神经功能严重缺损,如狭窄已造成对侧肢体严重偏瘫;(4)合并颅内动脉瘤或颅内段颈动脉狭窄;(5)全身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导致的手术禁忌证等。根据颈内动脉闭塞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颈内动脉狭窄70%~9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n=67)与B组(颈内动脉狭窄>95%,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及完全闭塞;n=48)。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术前行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前1 d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300 mg;若术前已应用双联抗血小板1周以上,无需负荷剂量,给予维持量氯吡格雷75 mg及阿司匹林100 mg。CAS术后停用降压药。术后监护48 h,观察症状及体征,根据血压补液并应用升压药,血压稳定后调整降压药物种类。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片75 mg,6个月;阿司匹林100 mg,终生。所有患者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调血脂、稳定斑块。

1.2.2 介入治疗 术中监测血压、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术区皮肤,铺无菌单,局部麻醉下按标准方法行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CAS[6],患者均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术中根据血压变化给予阿托品及间羟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标准:颈内动脉线样征;狭窄段远心端颈内动脉管腔塌陷;与同侧颈外动脉相比,造影颈内动脉显影明显延迟。CAS成功标准:术终残余狭窄≤20%,无严重并发症,如死亡、围术期脑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手术成功率、一过性肢体活动障碍、残余狭窄、预扩张、术中应用阿托品、术中应用间羟胺、术后收缩压、术后舒张压)。对患者进行3年远期随访,记录患者症状、用药和终点事件。研究终点:临床症状(包括头晕、头痛、黑曚等)、死亡及其他并发症(脑卒中、颈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A组、B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心率、血清肌酐、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男性比例、吸烟史、既往病史、入院前使用药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计量资料)比较

表1-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计数资料)比较/例(百分率/%)

2.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A组、B组手术成功率、一过性肢体活动障碍比例、残余狭窄、术中应用阿托品比例、术后收缩压、术后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预扩张比例、术中应用间羟胺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比较/例(百分率/%)

2.3 两组患者远期预后比较 A组3年完成随访62例(92.5%),B组完成45例(93.8%)。A组、B组头晕、头痛、遗留性肢体活动障碍、新发脑卒中、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新发出血性脑卒中、颈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远期预后比较/例(百分率/%)

3 讨论

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原因有血管重塑、闭塞后再通、夹层3种可能,颈内动脉极重度狭窄患者狭窄处血流明显减少,导致栓子无法向前移动,该类患者栓塞发生率低,当侧支代偿无法满足患侧颈动脉系统供血时出现缺血性症状。Morgenstern等[7]研究表明,20.7%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被诊断为颈内动脉次全闭塞。Rothwell等[8]研究表明,22.6%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被诊断为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因此,积极诊治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十分必要。随着腔内介入术改善及新型支架材料的使用,CAS广泛用于颈内动脉狭窄治疗[5]。本研究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两组患者远期新发脑卒中、支架内再狭窄、死亡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AS治疗颈内动脉次全和完全闭塞与治疗重度狭窄临床效果相当,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主要有单纯药物治疗、CEA、CAS。CEA可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9]。既往研究发现,CAS操作时斑块脱落有引起远端颅内血管栓塞的危险,发生率高达5.2%~9.3%,显著高于CEA[10],主要原因为早期CAS术中未用脑保护装置。应用脑保护装置后,CAS术后脑卒中发生率可降低至0~1.2%[11]。Gonzalez 等[12]研究报道,116例次全闭塞患者行CAS治疗后,4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1例发生进展性卒中。本研究中,B组手术成功率、一过性肢体活动障碍比例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新发脑卒中、血管穿刺并发症等)。这提示,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保护下,颈内动脉次全及完全闭塞患者行CAS治疗安全性较高。

远端脑保护装置安全通过病变处是CAS成功的关键步骤。由于颈内动脉次全及完全闭塞常合并血管扭曲、钙化,致远端脑保护装置导丝不易通过闭塞病变,远端脑保护装置更不易通过,需选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介入导丝以及微导管辅助,有助于导丝安全通过狭窄处,避免栓子脱落。导丝通过后,用2.0 mm球囊进行预扩,避免应用对比剂造影,以免斑块脱落导致的脑卒中,然后送入远端脑保护装置至预定位置。本研究中,B组应用小球囊预扩后置入远端脑保护装置,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提示CAS安全可行。

综上所述,CAS治疗颈内动脉次全及完全闭塞安全可行,临床效果与治疗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相近,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本研究尚存在不足:研究样本较少,需扩大样本进行多中心前瞻性注册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保护装置远端颈动脉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装置的抗干扰措施
翻车机人行通道光电安全保护装置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足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
胃小弯全切术治疗远端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0例
火电厂热控自动化保护装置的维护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