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筑研究*
2021-07-14陈育芳
陈育芳
(福州大学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福建 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1]。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2]。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内容、新要求,亟待构筑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 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
1.1 良好的政治素质是首要目标
高校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素质,关乎其能否真正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合格教师。高校教师的政治信仰,不仅对其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产生深远作用,而且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念确立、政治素养形成,关系着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高校教师良好的政治素养主要表现在爱国守法、服务社会。爱国守法包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政治信仰与政治立场、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进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政治理想、捍卫法律尊严、提高法治意识。服务社会包括积极培养人才、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服务意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提供专业服务,进而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履行社会责任、践行服务社会等意识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1.2 高尚的职业素养是主要目标
西汉的董仲舒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刻苦努力,朱熹强调教师发扬“诲人不倦”的精神,明清初的教育家王夫之主张教师通古博今、学识渊博,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荀子的“弟子通利则思师”、韩愈的“人耻相师”都在强调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职业理想直接表现为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只有进行正确、合理的职业选择、发展规划,才能承担好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高校教师高尚的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敬业爱生包括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工作态度勤勉、落实以生为本、坚持终身学习,进而体现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之中,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知心朋友。教书育人包括系统传授知识、相互交流学习、道德行为影响、价值追求引领,进而发挥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功能。
1.3 规范的职业行为是必要目标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孟子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韩愈认为教师要“以身立教”;陶行知主张教师对学生“烧心香”。高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术行为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术研究的顺利开展,是实现教书育人目标、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规范的职业行为,主要表现在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包括更新知识储备、认真传授知识、端正科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进而引导大学生培养诚实守信、严谨刻苦的品质。为人师表包括树立师表意识、提升人格修养,当好知识学习榜样、人品修养模范,进而潜移默化感染与熏陶大学生。
2 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教师政治立场有所动摇
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然而,受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影响,个别高校教师的政治意识和公共意识逐渐淡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有所抬头甚至甚嚣尘上[3]。同时,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环境既优越又浮躁,其海外教育、出国培训等经历较为丰富,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加之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少数教师的政治理想、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已然不如前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度有所降低,入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不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较模糊。更有甚者,片面化操持着“崇洋媚外”的思想,盲目崇尚外国文化及其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对我国制度、公民行为缺乏理性认识,胡乱抨击,回避、缺席、摆脱政治理论学习,这些政治立场有所动摇的现象亟待我国高校引起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作为,强化师德建设。
2.2 一些教师育人意识逐渐淡薄
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天职。但是,受评价体系、晋升压力等影响,不少教师忙于写论文、做课题、跑项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难保,存在备课严重不足、上课较为随意、下课立即消失、新课无人开设等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思想、情感、生活的交流、沟通与引导,双方关系仅局限于课堂知识传授。因为青年教师处于事业起步阶段,工作、生活、学习、经济、晋升压力更大,这些问题在青年教师群体表现得更加突出。更有甚者,教学成了副业,开公司、当专家、做兼职愈演愈烈,追求仕途、金钱等浮躁气息越来越浓,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容易导致高校教师丧失教书育人意识,更不利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
2.3 有的教师职业理想日益缺失
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包括培养高尚的职业理想等内容。是否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理想,关乎高校教师的成长成才,且与其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三观”密切相关。部分高校教师在选择教师职业时,往往不是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或出于对教书育人的热心和责任,而是因为高校教师工作稳定、环境单纯、地位崇高、待遇尚可,这就使得部分高校教师未能充分认识职业定位、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境界,甚至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出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等思想。个别教师放松自我要求,不能认真履职尽责,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4]。除此之外,还表现为从事与自身业务毫无关系、纯粹以挣钱为目的、不利于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的第二职业,结果分散了精力,影响了本职工作。
2.4 教师师德失范时有发生
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目标是培养规范的职业行为。在社会转型时期,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仰淡薄,对教育事业缺少情怀,对学生缺少爱与责任,对教学科研缺少使命感,对自身缺少规矩意识,甚至个别教师道德败坏、抄袭剽窃他人论文,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公信力[5]。近五年来,某高校教师诱骗女留学生致其怀孕,个别教授对学生性骚扰,学术不端、学历造假、报奖腐败等问题较为突出,亟需引起我国高校重视、深思并积极行动起来,携手社会、家长、教师、学生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和学术生态。
3 构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严格高校师德准入机制
针对教师的政治立场有所动摇、职业理想日益缺失、师德失范时有发生等问题,要严格高校师德准入机制,主要包括考量政治素质、评估职业理想、分析职业行为。
一是考量政治素质。教育部明确强调,高校引进人才要核实师德师风政治立场,这是保障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要求。要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入职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观念、法律意识进行综合评估,警惕政治观念偏激者、与主流旋律相背离者入职,确保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价值观引领方向。
二是评估职业理想。通过调查分析、访谈研究等多种途径,在入职前对教师的职业动机、职业规划、职业目标进行综合评估,建议非热衷教育事业、功利性太强的人员不选择高校教师职业,真正践行“人职匹配”理论。
三是分析职业行为。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主要包括教学行为和学术行为,其中教学行为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天职、必备条件,且教学行为更多地要通过入职后进行考核评价;对于即将入职的高校教师,要将其学术行为追溯到学生时代,全面了解、考评其科研态度、学术诚信等事项。例如,安徽工程大学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职业准入、职后培训全过程,贯穿于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各方面。
3.2 完善高校师德培养机制
完善高校师德培养机制,主要包括推动进修培训、畅通晋升渠道、创新帮扶模式。
一是推动进修培训。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坐标,加大教师职业规划与培训力度,引导教师在塑造人上下真功、见实效[6]。具体而言,开展教师宣誓活动、专题教育讲座、系统培养培训,加强教师师德规范学习、职业责任学习、职业发展规划,并自觉学习师德模范、努力做到慎独自省,进而积极参与师德活动、努力提升师德水平、切实落实师德要求。
二是畅通晋升渠道。加强一线教师的奖励支持,在高级职称职数紧缺的形势下,适当将晋升指标向师德优良、教书育人成效突出的教师倾斜,确保其安心教学、潜心育人。
三是创新帮扶模式。建立“一对一、老带新”的教师成长成才帮扶机制,采取茶话会、联谊会、教改会、学术会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答疑解惑、提升师德水平,建立“一对一、结对子”的师德帮扶、监督、责任体系。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开设“师德大讲堂”;厦门大学通过抓好岗前培训、上好第一节课、开展专题教育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四川民族学院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通过“老带新、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素质和师德素养。
3.3 优化高校师德考评机制
要优化高校师德考评机制,主要包括坚持评建结合、注重模范表彰、严防师德失范。
一是坚持评建结合。高校要建立师德师风建设考核机制,将师德师风考核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聘任考核,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并把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建立涵盖教学责任、科研态度、社会公德等内容的高校师德考评指标体系,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等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的方式,以此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目标。
二是注重模范表彰。提高师德师风、教书育人在各种评优评先之中的比重,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师德模范的树立、培养与宣传,在工资待遇、住房保障、工作条件、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更好发挥模范表彰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是严格失德惩戒。高校应当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为原则,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立更加完善、更为可行的师德约束、失德惩戒机制,使得师德规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及时纠正思想意识动摇、行为失范等现象,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追根溯源解决问题。例如,福州大学评选“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阳光奖教金”,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大力宣传“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福建省最美教师”等先进事迹,营造重师德、为师表、讲奉献的良好氛围。
3.4 健全高校师德保障机制
要健全高校师德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强化组织领导、深化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高校师德建设应当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成立领导小组、委员会或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及时了解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切实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要发挥纪检、工会、宣传、团委等部门作用,明确和落实院系、教研室的师德建设任务,做到高校师德建设层层落实、人人参与;还可以在创新创业团队、教研室、课题组成立党支部,进一步培养教师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素养。
二是深化监督管理。有效、系统的监督管理,是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应当建立高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设立师德师风行为举报平台、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信访部门,使得网上监督与网下监督相结合,并做到有诉必查、纠偏纠错。
三是营造良好环境。师德建设不能仅靠高校单方之力,同时要营造正面社会舆论环境,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地位、正面引导宣传、强化监察督促,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高校应当立足时代形势需要,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宣传教育机制,通过丰富宣教内容、创新宣教形式,尤其是运用网络新媒体、微媒体进行形象化和趣味化宣教,结合净化校园舆论空间、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提供教研便利条件、解决生活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要杜绝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等现象发生,创设公平诚信的学术氛围、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尊师重教的人文氛围。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把师德建设工作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各学院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北京科技大学坚持每年实施“师德建设月”活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表彰奖励的首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