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培育策略
2021-07-14安徽许大才
安徽 刘 静 许大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含山县第三中学)
英国学者卡尔在其著作中写道:“历史意味着解释”“解释是历史生命必需的血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所以,历史解释在历史学科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研读历年全国卷高考历史真题,笔者发现不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非常重视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然而,从答题效果来看却令人担忧。因此,一线教师还需在高三复习中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教材中的解释
教材中的解释,多是教材中的观点,它们是史学界达成的共识。高考命题者不完全依托教材,但会基于教材中的历史解释来命制试题。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识记这些观点,更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论证。
例1.(2020·全国卷Ⅰ·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D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关于分封制的评价,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从正反两方面都进行了阐释,这正是教材的历史解释。教材强调“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如果教师能对此有详细说明,并列举若干典型事例,学生会很容易选择D 项。
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主题为例,必修一教材认为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笔者提问学生:为何梭伦改革只是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而不是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呢?又如,必修3 教材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中写有:“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笔者让学生思考:为何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当然,教师还需重视不同教材的历史解释。目前,不少省份高中历史教材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部编版教材究竟“新”在哪里?相较于旧教材,它提出了哪些新观点?这些细节,也值得教师去研究。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 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提到:“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上观点在以往教材中并没有涉及,教师需要在备考复习中适当延伸。
二、拓宽教材外的解释
当下的高考历史试题也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息,反映了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所以,仅了解教材中的历史解释远远不够,教师还需补充教材外的历史解释,将一些前沿的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
例2.(2018·全国卷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D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分析】本道试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按照传统观点,藩镇割据不利于唐朝的统治。然而,依据《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可知,藩镇分为多种类型,从整体上看,藩镇的存在起到了延续唐朝统治的作用。如果学生知晓此观点,再结合表格内容,便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D 项。
又如,在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时,传统做法是从制度、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几大要素逐一进行说明,这也是教材中叙述的几点内容。那么,是否还有其他要素呢?笔者给学生呈现了以下史料:
材料一干同样的活,英国工人的薪酬水平比其他国家的工人高,这样一来他们就有实力花更多的钱去品尝美味佳肴,穿着高档服饰,这些景象令外国人艳羡不已。
——【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
材料二英国享有的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是,它早已在基本的采煤工业和炼铁工业方面占据领先地位。由于英国的保存林正被耗尽,它很早已开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来冶炼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如此看来,英国当时的高工资与低能源价格也是英国能够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事实上,2018 年全国卷Ⅰ第34 题题干材料给学生展示了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不同观点,其中便包含了英国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这一优势。所以,它主要说明了随着研究视角拓展,人们对相关的认识更趋于全面。再如,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完全是供应官府需求的吗?有无面向市场的官营手工业产品?小农经济自产生起就被固化为男耕女织这一模式吗?新文化运动是否真的就是“打倒孔家店”?带着这些疑问,教师给学生提供材料,并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总之,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要给学生补充一些“另类”的观点,这既丰富了学生历史认识的视野,也强化了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能力。
三、提出自己新的解释
《课程标准》将历史解释素养划分成四个层次水平,其中水平3 和水平4 对学生作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学生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显然,水平3 和水平4 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历史见解。近年来,全国卷第42 题重点考查学生此方面的素养水平。
例3.(2018·全国卷Ⅱ·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9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 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 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分析】本道试题提供了一段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提炼启示。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实际上考查的正是学生能否提出自己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学生可提炼出一系列观点,如近代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模式、中国近代化艰难发展、封建制度阻碍近代社会进步等。然后,学生可再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所提出的历史解释进行论证。由此可见,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非常重要。
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笔者给学生展现了两则材料,并设计了如下问题:
材料一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华帝国是一种稳定的但并非一成不变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 世纪40 年代,就在这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的冲击无可挽回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西方注入了引起中国近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中国在近代发生的变革是在西方冲击之下而做出的被动反应。
——摘编自袁世强《试论费正清的中国史观演变》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我们看到了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首先,自然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其次,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第三种动力是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即抛弃旧中国成分,采纳近代西方东西,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 世纪40 年代前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及产生这一变化的动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近代中国“寻求求生之道”的实践活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位学者关于近代中国转型动力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分析】费正清和徐中约对中国近代化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要提取出各自的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另外,针对中国近代化的问题,学生还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当下的高考试题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学生要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有所创新。
综上,历史解释主要涵盖了教材中的解释、教材外的解释以及学生个人的解释。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推动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明白教材中的解释,其次,教师还要补充历史研究专家不同于教材的解释或者教材中鲜有涉及的观点,让学生适当了解教材外的历史解释。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立足史料提出自己个人的解释。这样,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