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在命题中的运用
——以几道历史选择题为例
2021-07-14江西陈国华
江西 陈国华
(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市第一中学)
在现行考试体制下,高中试题有许多考查历史解释素养的试题。在试题命制时,如何合理利用史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许多教师在命题时有意或无意的针对这一素养考查,但是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历史解释在命题中的运用。
一、历史解释的概念阐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历史解释”作为主要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其内涵是什么呢?徐奉先认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包括历史叙述、历史观点,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考查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独立探究历史问题,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在具体的命题中,教师运用相关的历史史料,在设计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时,首先要界定好基本的概念,然后在实际运用中才能合理地进行历史解释的辨析。
二、历史解释的辨析运用
笔者以近期一道校际联考选择题为例进行解读,原试题如下:
例1.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2017 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出土了数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这说明 ()
A.龙泉窑瓷器精美,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B.当地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太仓成为了专门的商业市镇
D.宋元时期是龙泉窑瓷器的生产高峰期
这是一道典型的历史解释考查题,通过江苏太仓出土大量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这个史实,要求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分辨不同的结论,进行理性的评判,得出一个合理科学的结论;命题者设计的四个选项也就是四个不同的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对这四个解释进行辨析,得出一个合乎史实的解释。笔者对命题者给出的四个解释逐一进行评析。
A 项,根据太仓出土大量元中晚期来自浙江龙泉窑瓷器的考古发现,得出龙泉窑瓷器精美,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结论是否正确?根据历史思维逻辑,目前只在太仓发现了大量元中晚期龙泉窑瓷器,其他地方并未发现大规模的龙泉窑瓷器,难道龙泉窑瓷器是元代太仓人的独享之物?抑或是只有太仓人喜欢龙泉窑瓷器?这些说法显然无法成立;而且如此数量的龙泉窑瓷器也不符合太仓人民的日常需求,由此可见,这些瓷器并非单独为太仓人使用的,因此A 项的解释是难以成立的。
B 项,数量如此庞大的龙泉窑瓷器集中在距离产地上千里以外的地方,说明当时当地的长途运输能力较强。太仓在历史上没有大规模制瓷手工业的记载,因此,大批量、同一窑口的瓷器汇集于此的唯一目的便是作为商品贩卖。事实上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些集中于太仓的龙泉窑瓷器大部分是外销瓷器。2016 年1 月,太仓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时意外发现了樊村泾元代遗址,发掘提取的瓷片总量150 余吨,其中主要是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片,这是目前除龙泉窑址考古之外规模最大的一处龙泉窑青瓷遗存。在数以吨计的残瓷器中,95%以上的瓷器没有发现使用痕迹,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瓷器主要为外销瓷器,同时也兼顾内销;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则很有可能是元朝在江南地区经营的一处瓷器贸易集散地及仓储遗存。由此可见,元代当地的长途贩运贸易是比较发达的,B 项的结论相对是合乎史实的解释。
C 项,根据太仓出土大量元中晚期来自浙江龙泉窑瓷器这一考古发现,能否认定太仓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商业市镇?一个地方出现了大量商品集中的情况可能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专门的商业市镇,也有可能是物资囤积地,甚至可能是运输途中遭遇突发情况等,每一种可能情况都需要其他的证据做支撑才能下结论。因此,C 项的解释过于武断,难以成立。
D 项,用太仓出土大量元代中晚期的龙泉窑瓷器来证明宋元时期是龙泉窑瓷器的生产高峰期也无法成立,首先出土的龙泉窑瓷器是元代中晚期的瓷器,无法在时间上证明宋元时期是生产高峰期;其次,一地发现的大量龙泉窑瓷器无法证明其处于生产高峰时期,这在历史的推理逻辑上也是不成立的。
综合上述对四个选项解释的辨析,就本题而言,笔者认为B 项的解释相对合理一些。
而命题者给出的合理解释是A项,笔者在与命题教师交流后得知,命题者是将B 项作为迷惑项进行设置的,其认为明清生产区域专业化,才产生长途贩运,江苏太仓与浙江龙泉属同一区域,不存在长途贩运问题。这种对长途贩运贸易的理解存在偏差。据《尚书》记载:“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事实上,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丝帛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商品是通过一些专业的商贾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这说明早在商周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就发展起来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也得到发展。教材上认为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但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时期部分地区的区域间长途贩运就一定不发达。
笔者认为命题者运用考古资料进行命题的立意很好,但是一定要深入辨析历史解释,否则试题就会出现漏洞和瑕疵,这样的试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就史料而言,至少可以得出两个合理的解释,一是在距离原产地上千里以外的地方出土大量的龙泉窑瓷器,说明当时当地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二是龙泉窑瓷器在一地大量出土,可以证明龙泉窑瓷器的销量较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结合与命题者的交流以及笔者对本题的重新思考,太仓出土大量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考古发现这一材料可以从人们喜爱而畅销和长途贩运贸易两个解释角度命题,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更精细一点。笔者对本题改造出两道试题如下:
变式1.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2017 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中出土了150 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95%是未使用过的。这说明 ()
A.龙泉窑瓷器精美深受人们喜爱
B.太仓是龙泉窑瓷器主要销售地
C.太仓已经成为专门的商业市镇
D.宋元时是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本题的设计是对史料的第一层解释,大量龙泉窑的瓷器出现在距离产地上千里以外的地区,说明龙泉窑的瓷器在当时比较受欢迎,但是并不能证明太仓是龙泉窑瓷器的主要销售地。
变式2.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2017 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中出土了150 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95%是未使用过的。这说明 ()
A.龙泉窑瓷器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B.当时太仓长途贩运贸易较发达
C.太仓已经成为专门的商业市镇
D.宋元时是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
本题的设计是对史料第二层解释,龙泉窑的瓷器在当时比较受欢迎,但是不能局限于当地百姓这个范畴,大量龙泉窑的瓷器集中在太仓,说明当时太仓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是合理的。
三、历史解释的命题思考
历史解释是《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科核心素养,在平时的教学和考试中,尤其是在高考中是必须考查的素养。在教师命题时应该有意识地去渗透历史解释这个核心素养,尤其要注重考查历史解释辨析。如何才能更好的在平时的命题中体现高考对历史解释的考查要求呢?
1.研读《课程标准》
通过研读,我们可以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中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基本概念的界定。历史课程对历史解释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2.选项及答案需围绕材料设置
教师在命题时,一般会将历史解释融合在选择题的选项或材料题的答案中,这些历史解释不论正误都必须以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为依托,不能出现脱离材料无中生有的解释,但是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原则,即正确选项的解释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与题目材料没有关联,如例2:
例2.《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雅颂之音”。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
A.孔子以“仁”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
B.叙述经典《五经》之一《礼记》的由来
C.所编作品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
D.孔子编书主要目的是要维护普通民众利益
材料所述内容为孔子在3000 多篇古诗基础上删减编成了《诗经》305 篇,删减的主要标准是“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A 项关于孔子删减的标准与材料意思不符,B 项认为材料所述的文献是《礼记》,与材料是《诗经》的解释不符,D 项把孔子编书的主要目的解释为维护普通民众利益与孔子代表的阶级利益不符,上述三个选项依据材料得出来的解释与材料或者史实都是不吻合的,是错误的解释。而正确选项是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但是这个解释与材料所述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联性,这个解释不是依据材料得出的解释,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出《诗经》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风格,更无法得出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解释。
因此,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不能想当然的去预设所谓的正确答案,在选项及答案设计时要考虑历史解释是否可依据材料得出。
3.选项及答案应有层次性
历史解释是有层次性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解释过程,徐奉先指出,历史解释是一个从客观叙述到分析论证,从分辨评析到独立探究的过程。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教师在命题时,经常会不经意地把各选项的历史解释固定于一个层次来设计选项,这样会导致试题难度相比考查目标而言过易或过难,失去试题应有的区分度。如例3:
例3.罗斯福总统描绘了战后的世界安排,即建立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美国主导的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为此,他 ()
A.接受德日投降并成立联合国
B.确立了美元等同黄金的地位
C.出台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D.促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这道试题的四个历史解释(作为选项设计)属于同一个层次,即客观叙述,接受德日投降并成立联合国、确立了美元等同黄金的地位、出台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促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四件事情中,只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由罗斯福完成的,其他受德日投降并成立联合国、出台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促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三件事并非由罗斯福完成。由此可见,四个历史解释都集中在客观叙述层面,学生通过判断时间的方法即可解决所有问题,这说明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历史解释的层次性,一个层次的解释在选项中不能多次出现甚至集中在一个层次上。
因此,教师在命制试题时要有意识的设计不同层次的历史解释,要想降低试题的难度系数,可以从客观叙述层面上设计正确选项,而如想要提高试题的难度系数,则可以在分辨评析等较高层次上设计正确选项。
4.选项及答案应深入教材
在试题命制时,教师都会考虑这道题要考查哪一个主干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上是怎样表述的,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性,在做出历史解释(选项设计)的时候尽量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高考试题在命制的时候就充分做到了这一点,把历史解释在命题中的运用展示出来,笔者以真题为例来说明:
例4.(2013·全国卷Ⅰ·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这道题考查的是1929 —1933 年大危机下美国胡佛政府应对危机措施这一主干知识,一般而言,学生对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印象往往是他坚守自由主义,但是也不意味着胡佛政府没有对经济进行过干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 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第三目“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是这样表述的:“面对严重危机,美国胡佛总统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但胡佛还是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由此可见,这道试题命制时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挖掘,教材中其实有关于胡佛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的表述,而且还列举了一些措施,但是作为正确选项的历史解释在教材中没有出现,这需要学生联系题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在命题中,历史解释的运用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题目材料在教材以外,答案也可以在教材以外,但是作为答案的历史解释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深入挖掘教材,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精妙之处。
5.选项及答案应具有科学性
历史解释要具有科学性,不能有任何歧义或争议。虽然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但是作为正确选项及答案的历史解释必须具有科学性,不能有任何歧义或争议。这一点在命题时最容易出现,命题者稍有不慎或欠思考就会影响历史解释的科学性。
因此,命题者要对每个选项及答案进行仔细的推敲和打磨,做到在科学性上不出问题,确保试题的质量。试做试题是确保历史解释科学性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笔者以自己命制一道试题的推敲过程来说明这一问题:
例5.(第一稿)下图为1962 年在陕西绥德县出土的汉代《牛耕点播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情况
B.北方农业取得了领先地位
C.多种经营的地主庄园经济
D.牛耕技术取得革命性进步
命制试题时,笔者意在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认知程度,通过对汉代画像砖耕作图的分析判断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但是A 项作为正确选项,其设计并不科学,图像本身无法确定是集体劳动还是个体劳动,图中可以看出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但是无法判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劳作方式,因此,A 项的解释是不科学的。经过再次打磨修稿以后,这道题的二稿如下:
(第二稿)下图为1962 年在陕西绥德县出土的汉代《牛耕点播画像石》,父亲在前面犁田,儿子在后面播种,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情况
B.北方农业取得了领先地位
C.多种经营的地主庄园经济
D.牛耕技术取得革命性进步
根据图像再结合文字表述可以确定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所以,A 项的历史解释是科学的。
由此可见,对于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并非是孤立的,应该注重与其他几个层面的素养进行结合,因此教师在命题时不能只注意考查历史解释素养,而忽视了考查其他的学科素养,这样才符合高考对于历史学科的考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