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露批判思维 半含人文情怀
——2020 年高考全国卷Ⅱ历史试题评析及备考策略

2021-07-14甘肃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3期
关键词:试题材料学生

甘肃 王 丽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

2020 年全国卷Ⅱ试题立意深远,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育德启智的功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试题在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核心价值的同时,关注价值“金线”和思维“银线”的交叉汇合。试题一方面侧重于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彰显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2021 年高考备考策略具有借鉴意义。

综观2020 年高考全国卷Ⅱ试题,严格遵循《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深入贯彻落实“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突出了价值引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试题较好地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基本秉持“稳中求变,素养为重”的原则,试卷的命题结构形式、题型题量、阅读量、考查内容和难度都没有进行太多的调整。本文试从微观角度入手,拨开迷雾透析试题本身潜含的特征,以期为2021 年高考备考工作提供一定的方向和思路。

一、激活脑力,微露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科学、反思、开放、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批判质疑、思辨精神、逻辑推理、信息的识别与加工等,强调证据、逻辑的重要性,反对完全依靠权威和流行观点,倡导理性解决问题,最好能形成创新性的观点。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是高考评价体系中“关键能力”和“创新性”的具体要求,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 年全国卷Ⅱ试卷的命题者在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上做了较大努力,涉及的题量虽少,但创设的试题情境紧扣核心素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问巧妙。比如选择题第25 题要求学生掌握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与实物五台山佛光寺相互印证,意在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再如选择题第28 题以图表的形式呈现材料,要求学生打破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通过比较分析1894—1914 年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在各行业中所占的比例情况(增减趋势),判断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状况。据图表信息可知,与1894 年相比,1914 年外国对华投资总额有所增加,贸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比例下降,运输业却一枝独秀,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故可推知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在非选择题中亦有体现。如第42 题考查的角度新颖,难度较大,本题选取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图,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明确列出三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且必须符合逻辑。学生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审题时就很难找到三点之间的共性。反之,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就会如鱼得水,可以积极调用知识储备,纵横对比,寻找结构图中三大支柱的相互联系。学生只要找出三大支柱的联系,再确定论题就容易多了。显而易见,学生要想在论述题上得高分,避免脸谱化的思维倾向,在答题时必须要调动批判性思维能力,启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多角度思考论证,才能事半功倍。

二、针对疫情,半含人文情怀

“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是为历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一种人文情怀,使人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高尚的趣味和情操,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

在疫情席卷全球的严峻形势下,高考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试题理应引领大众的价值导向,对驱散民众的负面情绪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2020 年全国卷Ⅱ试题充分发挥了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将人文情怀暗含于试题之中。尤其是选择题第33 题,重申了文艺复兴的精神遗产对人类的巨大影响,选取了西尔维乌斯的著作《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的观点,即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此题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和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选考题第47 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遴选了中国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摘取《竺可桢全集》的片段作为史料,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此题难度较小,材料隐射时政,与当下疫情形势下国家急需科研人才的背景相吻合。学生研读材料后,很自然地与命题者产生共情,也更易被竺可桢为科学献身的爱国精神所打动。学生受到竺可桢精神的浸染,以史为鉴,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大有裨益,激励着新一代青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承上启下,折射备考策略

从宏观上看,2020 年高考全国卷Ⅱ试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命题指南,以人为本,以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心,立意高远,问题情境适切;从微观上看,试题不仅微显了对学生批判思维的考查,也暗含了疫情影响之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毋庸置疑,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为2021 年的备考策略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一)明确高考方向,落实核心素养

在教学方向上,教师要认真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历史教材以及近三年高考题,明确学科知识点的目标要求和应掌握的程度,准确定位教学起点,有的放矢,把握好高考的航向标,有效地避免“无效教学”,让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最大化,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历史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内容涉及面广,史料浩如繁星,纵横交错,互相影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教师在授课时,要将讲授法与探究法有机结合起来,因课程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教法,落实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历史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教师也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课堂,指引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以及文化观。

(二)狠抓三轮复习,提升关键能力

高三备考要坚持全方位复习,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热点和难点。通过三轮复习法,以螺旋式上升的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第一轮复习重点抓基础,回归课本,地毯式复习,力求实现主干知识的体系化、结构化,形成网络化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提能力,重点关注阶段特征,架构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通过精研精练近三年高考真题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第三轮复习调整应试心态,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三轮复习要层层递进,切忌虎头蛇尾,头重脚轻。

在三轮复习备考中,教师要直击高考试题的要害,重视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历史现象,鼓励学生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探寻真理,摸索出正确的方向或方法,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学术类的历史书籍,通过大量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理解史料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还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判断历史现象。另外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应鞭策学生勤思考、勤总结、勤练习,时常鼓励学生多画思维导图,建立优题集和错题集,学习效果会有质的飞跃。

(三)精准指导重方法,培养答题好习惯

在做题方法和答题习惯上,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在审题、材料解析、语言表述、卷面书写等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尤其在三轮复习中,教师可专门讲解,总结方法经验,以供学生参考。如教师可以尝试将高考历史试题简化为三类:

1.答案固定型选择题

针对学生常犯的错误,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做题方法,如“三看一确定”:一看材料,划关键词;二看设问,审题干明方向;三看选项,抓住每个选项的关键信息,再结合材料主旨,综合分析,最后确定答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提醒学生熟知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避免掉进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有: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立竿见影;说法绝对化;史实错误;选项的说法与题目的设问、主旨不相关或选项的说法被其他选项的说法所包含;说法表象化,即只是对材料进行直接概括。笔者以2020 年全国卷Ⅱ第26 题为例做一简要说明。第一步扫视材料后,划出关键词,如下所示: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第二步学生须摸清此题的设问方向,虽然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根据选项的设置可以判断出本题问的是宋代科举所产生的作用。

第三步细读四个选项:A 项为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 项为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 项为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 项为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同时依据本题的主旨,即由于科考中徇私事件的发生,促使宋太祖改良科举程序,殿试成为常制。最后锁定答案为C 选项。其他选项都有致命错误,A 选项材料未体现,与材料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且有史实错误,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 项偷换概念,将材料中的殿试换成了省试;D 项与材料主旨悖离,夸大了殿试的作用。

2.答案固定型材料解析题

试题的答案隐含在材料中,需要学生依据材料或所学知识组织答案。例如高考试题第41 题和选考题,解决此类题型,需要学生掌握“五个步骤”,分别是:①解读题干,明确题干主体、时空限制和作答指向;②逐字逐句细读材料,勾画关键词,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谨防遗漏信息;③根据设问从不同角度整理归纳提取有效信息;④言简意赅,规范书写,做到段落化、序号化和要点化;⑤学会反思对比,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分析对比,找差距,以弥补方法、思维的不足之处,日积月累,逐步提升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解答2020 年全国卷Ⅱ第45 题时,首先需浏览材料以明确其主旨——王安石的兵法改革,接着带着问题细读材料,划出关键信息,如下所示:

材料熙宁二年(1069 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 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 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 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 000 多人至1 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 000 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本题第一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此题为6 分,因此大致可以判断出答案为三点,材料并未直接给出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原因,那就只能依据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具体措施倒推原因,也就是在变法之前宋军存在哪些问题。在实行“将兵法”之前,宋廷精简军队,压缩编制,这说明在当时冗兵现象比较严重;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可以推知宋军整体的战斗力低下;王安石通过改革想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表明了宋朝军队内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最后根据选修一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整理出答案,主要是:①宋军冗兵现象严重;②宋军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③更戍法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第二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总共9 分,可知答案一般是三点。评价题在解答时要一分为二地进行作答,厘清利弊得失,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根据第一问的原因和“将兵法”改革的措施,不难推出精简军队,压缩编制,会缓解“冗兵”的症状,减少军费开支,积贫积弱的顽疾也会得到缓和;而混合整编军队和选择有作战经验与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改革更戍法,会起到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效果。从消极的角度出发,王安石的兵法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综上所述,可将答案整理为: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减少了军费开支,有利于缓解财政压力;③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

3.答案多样型论述题

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生厘清解题思路即可。第一,精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第二,仔细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第三,精确链接所学知识,拟定恰当的论题,选取贴切的自己较为熟悉的史实做论据;第四,谋篇布局(一般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三段),有逻辑性地展开论述,注意所选用的论据和论题要构成完整的因果逻辑关系;第五,核查修正。高考真题的第42 题往往属于此类题型。

笔者以2020 年全国卷Ⅱ第42 题为例做一说明,此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学生很容易跑题、脱题。题目的要求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从精研材料开始,再从三大支柱中任选三点,依据课本所学知识,构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答案不唯一,学生只需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知识点即可。如可选取第一支柱中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第二支柱中的“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第三支柱中的“打击有组织的犯罪”,标注所选的三点,如图所示:

图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

三者之间看似联系不大,但细细分析,1951 年西欧六国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欧洲的共同立场是发展经济,对抗美苏,西欧的合作无疑提高了欧洲内部的安全系数,有利于打击有组织的犯罪。由此可见,三点共同的主题是欧洲的联合促进了欧洲的稳定与发展。然后展开论述即可,语言以历史专业术语为宜,谨防史实性错误。此题答案组织如下:

论题:欧洲联合促进了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论述:欧洲走向联合,从单纯的经济合作到政治等多方面的合作,不仅维护了欧洲的安全,也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1951 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署了《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67 年,欧共体成立,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1993 年欧盟成立,欧洲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随着西欧各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合作的不断加强,它们尽量采取共同立场和措施,对外政策用一个声音说话,减少内部纷争,提高了欧洲内部的安全系数。为了进一步推动欧洲的稳定发展,欧共体内部加强了司法与内务合作,不断打击有组织的犯罪,为欧洲建立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随着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欧洲的安全系数也越来越高,对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大有裨益。

(四)摸清命题规律,备考事半功倍

命题规律和考向分析是备考的杀手锏,虽然不能一招制胜,但可以大大提高三轮复习的效率。综观近几年高考真题,不难发现高考命题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隐含其中。就时间而言,考查时限上至传说时代下至当代,但以中国古代史为重,世界近现代史次之,中国近现代史较少。就考查的内容而言,重点考查具有较强历史影响的核心概念、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分封制、宗法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宰相制度、科举制、王安石变法、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资本主义制度、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欧洲联合等;其次,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主流价值观的趋向较为明显,如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依法治国)、清代的养廉银制度(反腐倡廉)、汉武帝时长安的“角抵”(五育并举)、西尔维乌斯强调身心俱健(疫情下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等;第三,从试题的内容分布来看,思想文化史占比较大,经济史次之,政治史占的比重最少,这也是国家增强“四个自信”的现实需要。就试题的特点而言,灵活度高,创新意识突出,2020 年全国卷Ⅱ第42 题就是最好的例证,其出题的材料、设置的问题以及作答的要求,都让人眼前一亮。

教师可根据以上命题规律与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厘清高考真题的总体趋势,努力做到精准备考。

四、结语

综上所述,2020 年高考全国卷Ⅱ试题虽然从微观上凸显了批判思维和人文情怀这两大特征,但它为2021 年的高考备考打开了一扇窗,留给了教师无限的反思空间,也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历史备考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形成合力。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激励学生进行微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和思辨性思维,将人文情怀根植于学生心底,方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试题材料学生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赶不走的学生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学生写话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