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高考真题 提升备考效率

2021-07-14新疆迟习军武翠萍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3期
关键词:真题时期命题

新疆 迟习军 武翠萍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中学;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教研室)

近年来,随着对高考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考真题在复习备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重要。正如刘芃所言:“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这些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反映了命题人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制作者对话”。那么,在高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通过对高考真题的使用,切实提升备考复习效率呢?笔者以近五年全国卷高考古代中国经济部分的选择题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整理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规律

吴伟教授提到:“我们不要以为考过的高考试题都是应该被埋没的、已经被枪毙的、无用的僵化的横躺的‘死尸’,恰恰相反,它们都是一张张可以说话的嘴,是跳动着生命的活体,只要我们会问,它们就会什么都告诉你”。所以,教师应该将近些年的高考真题进行认真整理、深入分析,积极探究其中蕴含的命题规律,这对正确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准确把握高考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表1 近五年全国卷古代中国经济部分选择题考查情况

表2 近五年全国卷古代中国经济部分选择题考查时期、内容和设问角度情况

通过以上整理可以发现,从考查时期看,高考对秦汉、明清时期的考查次数最多,宋元时期次之,先秦和隋唐时期最少;从考查形式看,对先秦时期的考查,多以地图或图片为主,其他时期则是以文字材料呈现;从考查内容看,有关农业,特别是农民人身关系变化的最多,商业次之,手工业和经济政策最少;从设问角度看,以“说明(反映、表明)的问题”“由(据)此可知”类设问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的形式最多,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原因、产生作用或影响,用来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形式次之。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高频考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要以补充材料的形式讲深、讲透,让学生明白历史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在试题训练过程中,更加关注对材料本身表达含义的解读和分析。

二、训练高考真题,明确考查意图

高考真题总归是已考过的试题,解题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命题人的考查意图。

例1.(2019·全国卷Ⅱ·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C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和明朝大商人的资本规模相比,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规模动辄上百万甚至千万两白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和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故C 项符合题意。在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的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一直很低,他们的地位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 项排除。重农抑商作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主要在宋朝时期出现过一定松弛现象,明清时期由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其抑商力度不但不会松弛,还会有所增强,故B 项错误。白银开始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中叶,而非清朝中期,故D 项排除。

从命题意图看,命题人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在阶段特征把握上,命题人强调在明清时期,虽然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败,但在商品经济上依然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做题方法指导上,命题人意在提醒学生要密切关注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如“开始”“根本性”“完全”“彻底”等,除非结合教材知识有充分的选择把握,否则就应立即排除。

三、挖掘高考真题,进行变式练习

在整理高考试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重要知识点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以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考查,这就为挖掘高考真题、进行变式练习提供了条件。

例2.(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B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了税收

例3.(2017·全国卷Ⅲ·26)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以上试题都涉及古代中国自耕农经济问题。通过对这些试题的挖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把选择题解题思路变式为问答题解题思路,即分析古代中国影响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因素。如政府实行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地主兼并土地、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这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的发展。但是,社会贫富分化现象的加剧、地主兼并土地、商人囤积居奇,特别是北宋政府实行的“不抑兼并”政策,则破坏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分析还可得出:自耕农经济的盛行,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政局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则会加剧社会矛盾,从而不利于政局稳定和农业发展。但是,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也会加速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减少农民对土地人身关系的依附,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民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就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

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宋代进行土地政策调整,实行“不抑兼并”的原因:“冗兵”“冗员”“岁币”现象的出现,造成政府开支巨大,需要增加财政收入;商业政策的调整,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等。

四、依托高考真题,组织专题复习

为了提升对相关考点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依托高考真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复习。

例4.(2020·全国卷Ⅲ·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B )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依托这道高考真题,教师可以组织有关古代中国货币演变的专题复习。通过补充相关史料,让学生明确古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经历了从原始的以物易物到以各类货币为媒介的变化过程,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又经历了从夏商西周的贝币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钱币时代、再到北宋时期开始的纸币时代的转变。在钱币时代,又经历了秦朝半两钱、西汉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晚清机制币等四次重大币制改革,期间有年号钱、纪年钱、制钱等。并通过配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货币形制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货币形制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铸币技术的改进、商品交易的需要等。

汉五铢钱

通过这样的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对古代中国货币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认识。类似的专题还包括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赋役政策的调整、城市职能的转变等。

总之,加强对高考真题的研究,善用高考真题,是一线教师在指导备考复习的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话题。因为它的确会让教师的备考指导少走一些弯路,切实提升复习效率。

猜你喜欢

真题时期命题
玩转高考真题——比较大小问题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
玩转高考真题——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式篇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下一站命题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