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辨识材料有效信息的方法
2021-07-14四川廖佳梅
四川 廖佳梅
(作者单位: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一中学)
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各类史料,高考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就包含“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那么,何为有效信息?有效信息是建立在高考试题要求基础上的。换言之,有效信息的突出特征在于“有用”,对于完成命题者设置的各式问题的有用信息,即可视为材料的有效信息,也就是说一则材料可能包含若干信息,而其中指向命题意图的方为有效信息。因此,对有效信息的解读、对材料的获取,其前提是能从文字材料中准确辨识其中可“为我所用”的信息。
现实中,教师的各类解题技巧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有一个步骤——从词语或部分文字中得出结论。不可否认,这一步骤与方法有其普遍适用性,但是广大中下层次学生会产生疑问,即在解题中不知道哪些内容有用。认识的冲突源于教师对学生整体水平的高估与问题重心的后置。那么,面对试题究竟该如何准确辨识其有效信息呢?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基于问题(设问)的信息辨识
无论是何种题型,其设问往往会围绕材料内容或材料主旨展开。因此,可采用逆向思维,从问题入手,根据设问对接材料,辨识其有效信息。显然,这种做法与“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下的第一层级——“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相一致。另外,它也突显出有效信息的有用性特征,即以命题人意图和考查目的为依据,判别材料信息的适切性。首先,这种做法在材料分析题中非常普遍。按照解题的一般思路,学生需带着问题精读材料,从而更加精准地找到指向问题的材料有效信息。其次,这种方法也适用于部分选择题,前提是其设问指向明确,例如:
例1.(2019·全国卷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该题属原因类,且设问中有明显提示语“这一思想”,如此回到材料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找出“孝”“悌”“乐”“礼”四个有效信息即可。
例2.(2019·全国卷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D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本题亦是原因类设问,如同例1,学生只需结合材料还原出设问中的“这一现象”,便可正确解答此题。面对这则材料,可采用缩句法,找出其核心:山东东昌府产棉,被贩运至江南;江南棉布返销山东东昌。显然,材料描绘了如图所示的状况:
图
该图意思清晰明了,主要说明明朝中后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现象。因此,本题的有效信息即为上图所示的两个地名与对应的物品及其转化关系。
二、基于材料内容的信息辨识
材料是答题的重要依据,依托材料内容判读有效信息是关键,常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利用对比找信息
高考试题常以比较方法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与思维,对比类题目常见类型为通过对比找共性、通过对比变化看差异。针对前者,其有效信息是共同点,例如:
例3.(2019·全国卷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C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本题题干材料展示了西汉时期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下思想发展演变的状况,其共性在于无论是汉初的道家,还是汉武帝时的儒家,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这是材料的有效信息,以此共性为突破口能准确地解题。
针对后者,其有效信息集中于差异,甚至体现在材料对比变化处。例如:
例4.(2019·全国卷Ⅱ·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C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本题强调清朝商人资本与明朝相比出现的变化和差别,因此材料中“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即为重点关注的有效信息。
(二)学科专业术语即为有效信息
全国卷试题材料一般较为平和,遣词造句“接地气”,但仍有少量试题在材料中会设置一些历史学科常用的、相对专业的名词概念或术语。这实际上是命题人对学生的暗示,例如:
例5.(2019·全 国 卷Ⅲ·30)20 世纪30 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D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本题内容通俗易懂,但在材料结尾处出现“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这一历史学科的专业表达。显而易见,该词语是整段材料中最突出之处,自然也是解题思考中最该挖掘的有效信息。
此外,2019 年全国卷Ⅲ第34 题材料中的“共产主义式的”一语也具有同类价值,解题时应将其确定为有效信息。
三、基于必备知识的信息辨识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利用寥寥数语的材料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而对它们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需依托必备知识方能实现。为此,命题人会在题干中呈现出与必备知识相关联的情境内容。因此,学生需要利用储备的必备知识与题目结合,提取出对应信息。这类情况在高考题中最为普遍,现举一例以作说明:
例6.(2019·全国卷Ⅰ·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D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本题材料呈现的是一战期间的艺术,内容并不复杂。但是学生在确定材料有效信息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无重点的状况。事实上,从必备知识中不难发现,一战及其之后的艺术中具有典型性的是现代主义风格,其特征集中于反传统与怪诞,将此知识与材料对接,基本可以确定材料中“达达派”的若干创作对象或原料即为有效信息,特别是材料中提到的“小便器”被搬上展览会。
例7.(2019·全 国 卷Ⅲ·35)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 倍。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对本题进行有效信息的辨识时极易出现遗漏,学生会较多地关注“国有化”一词,而对材料前半部分视而不见。若从所学知识出发,20 世纪70 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局面,材料中的数据则是对其进行的具体描述,故其被视为有效信息。
因此,利用必备知识辨识有效信息需要学生对学科常用概念非常熟悉,包括概念包含的时间、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具体化等。
四、基于立德树人考查内核的信息辨识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国家明确提出高考的“一体四层四翼”方向,涵盖了重要的育人导向。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道德价值观体系以不同形式渗透到试题中,故以此为出发点,亦有助于学生识别有效信息。例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47 题第(2)问,本题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题目。以道德、价值观为着眼点,不难发现材料中诸如“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等语句,均彰显了刘源张爱国、专业、钻研的精神和职业品质,这亦是新时代大力弘扬的精神品格,材料的相关语句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在解题中需抓住的有效信息。
限于篇幅,囿于能力和学识,笔者无法一一列举。总之,面对试题准确判断、辨识、筛选出有效信息,排除冗余信息是学生正确作答的第一步。辨识有效信息,方得考试成功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