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考前预测与备考策略
——以近几年全国卷Ⅰ为例

2021-07-14河南刘进全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3期
关键词: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

河南 刘进全

(作者单位: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阐明了认真学习历史、涵养历史思维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这些话语清晰地表明习总书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和研究的高度重视。

一、全国卷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值分析

近几年高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考查涉及较多,有渐趋增加之势,下面以全国卷Ⅰ为例,分值统计如下:

表1

依表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高考中的考查分值日益增加,单选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题型中都有涉及。

二、全国卷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考情分析

通过对2015—2020 年全国卷Ⅰ选择题及材料解析题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点的考查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选择题多集中在第31 题,材料解析题(必做题)多集中在第41 题,材料解析题(选做题)多集中在第45 题或第47 题。其考查切入点和所属模块统计如下:

表2

三、全国卷Ⅰ近六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题的考向探究及考前预测

高考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引领教学”。其前提就是要求师生研究高考试题,明确、透彻的掌握考情,探究高考考向。

通过对上述年份全国卷Ⅰ试题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全国卷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选择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考查较多,其中有四年考查“一五”计划期间的经济建设,据此推断,2021 年高考选择题第31 题再次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几率很大,很大可能还会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相关内容。

全国卷Ⅰ必做题第41 题在2015 年—2017 年间没有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18 年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层治理,属于政治史,分值较少;2019 年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 世纪50 年代到21 世纪初期中国钢产量发展趋势及原因,属于经济史,分值较多;2020 年考查中德两国从20 世纪50 年代至21 世纪初期关系发展变化,属于政治史,分值较多;由上述分析可以推断:2021 年全国卷Ⅰ第41 题再次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几率很大,同时2018 年考查政治史,2019 年考查经济史,2020 年考查政治史,那么,据此推断,2021 年可能会再次考查经济史。

全国卷Ⅰ选做题在2015—2016 年间没有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17 年选做题之一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 世纪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和意义,虽然属于《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但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改革部分;2018 年试题没有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19 年选做题之一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及体现的时代精神,虽然属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但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密切相关;2020 年试题没有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由此推断:2021 年全国卷Ⅰ选做题可能会考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相关的知识。

四、备考策略

高考发挥着复习备考工作的“教学指挥棒”作用,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都是为了高考。在三轮复习中,教师应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考情,精准复习,备战高考。因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教学,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基础知识的归纳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等。对于课本基础知识,如20 世纪50 年代—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这些内容在三轮复习时,教师没必要再重复讲授。

在三轮复习时,教师可就某些知识点加以归纳,加深讲解,拓展学生知识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时期的经济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等,让学生从整体史观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是高考常考知识点之一,在三轮复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如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时,教师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一个历史的传承过程;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依靠和学习苏联发展自己的需要;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需要等。

(二)引用学术前沿成果,拓展学生知识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指出,“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因此,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高考试题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学术新成就、新成果。

教师在进行三轮复习时,要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期刊,关注学术新成就、新成果,但高三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时间宝贵,缺少阅读书籍期刊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多关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相关的书籍期刊,了解学术新成就、新成果,如《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兼谈陈云对“一五”计划的贡献》《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研究综述》等,并适时将其引入到专题整合中,让学生了解这些学术新成就、新成果,加深学生对试题材料的理解,从容地应对高考。

(三)精选习题,夯实基础,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考要减少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实现学生“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打破应试教育的顽障痼疾。通过研究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全国卷历史试题早已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五”计划的三轮复习,教师要紧扣教材,针对考向考点,精选习题,通过一定数量和难度的练习,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前文分析,2021 年中国现代史版块可能会再次考查经济史,因此,教师在三轮复习中,注意精选相关材料解析题。高考试题的显著特点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因此,教师在精选新中国经济史习题时,还应该将之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部分的知识联系起来,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例如: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到1952 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 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 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 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 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 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 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 万吨,生铁产量达580 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 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28 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 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1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10 分)

该例题材料一简单介绍了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经济方面的背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项目、预算总支出情况及“一五”计划末期(1956 年)我国工业产量增长情况。通过这一例题,可以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特点等知识点;且材料出自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徐中约,其著作严谨,专长中国近代外交史,所著《中国近代史》内容丰富而全面,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另外,它吸收了西方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观点,也反映了中国在1949 年出版的同类著作中的一些观点。

该例题材料二简单介绍了苏联在1928 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的情况,并且提及其在农业方面的弊端,最后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对苏联“一五”计划进行了评价。通过这一例题,可以考查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等知识点。且材料出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所著《全球通史》在世界有深远影响。

教师在选择材料题时,要考虑作者的影响力及材料的典型性等因素。上述两则材料,将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苏“一五”计划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明显体现出近几年全国卷材料题的特点是中外关联。

该例题要求教师在三轮复习时,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特点、影响等基础知识,督促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当然,掌握书本知识远远不够,还应拓展知识面,阅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相关的书籍期刊,包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苏联经济史等书籍,关注学术新成就、新成果。

猜你喜欢

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
读马德斌《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活动掠影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2013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若干创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