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奥运精神的形成、内涵与价值

2021-07-13邹秀春刘玲郎明朗杨良子

文化软实力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育强国革命精神时代价值

邹秀春 刘玲 郎明朗 杨良子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19LLKDA026)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北京奥运精神发轫于中华民族对奥运的百年企盼,经历了“奥运三问”发出呐喊、积极参与实现突破、举国之力艰难申办、尽心筹办、成功举办和新时代竭力申办北京冬奥会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以“爱国拼搏”为核心、“团结友谊”为理想、“文明和谐”为基石、“创新超越”为动力的北京奥运精神。这一精神归属革命精神谱系,是中国革命精神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接碰撞而结出的灿烂果实,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进一步弘扬北京奥运精神将为引领铸就体育强国梦、中国梦,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传扬和平发展主张,推进全民健身和增强人民体质等提供持久而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北京奥运精神;革命精神;体育强国;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邹秀春: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刘玲: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国近现代史;郎明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杨良子: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1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时强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时强调 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精益求精战胜困难 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N].人民日报,20210121(01).,为此,“大家都在为办好一届成功的冬奥盛会而努力,运动员在刻苦训练,建设单位和建设者、保障团队兢兢业业,成功打造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大家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令人感奋。”习近平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时强调 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精益求精战胜困难 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N].人民日报,20210121(01).在全世界饱受新冠肺炎疫情侵扰的今天,为办好新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需要从我国奥运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充分发扬北京奥运精神,砥砺奋进、共克时艰。北京奥运精神发轫于中华民族对奥运的百年企盼,形成和发展于艰苦卓绝的申奥、办奥的伟大实践,经过百折不挠的艰难求索,彰显了中国人的精气神,集中体现为“爱国拼搏、团结友谊、文明和谐、创新超越”的精神内涵。现如今,北京奥运精神早已超出体育范畴,成为新时代中国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

一北京奥运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人民的奥运奋进历史孕育了伟大的北京奥运精神。其形成正是近代以来中国从落后挨打的境地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奋斗的实践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奥运史上彰显的爱国、拼搏、团结、友谊、文明、和谐、创新等精神元素,为北京奥运精神的形成做了最好的铺垫。

(一)“奥运三问”发出呐喊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列强的欺凌,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有识之士满腔悲愤,纷纷发出体育救国的呐喊。孙中山的“强种保国”,徐一冰的“正当体育”,张伯苓的“强国必先强种”,可以说都是对体育救国、体育强国的期盼。1908年,国人提出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能够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够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够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转引自:谢振声.“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体育丛书、勤奋书局和张伯苓先生[J].出版史料,2008(01):47.这三个“何时”的发问,敲击着人们的心房。张伯苓曾建议申办第15届奥运会,并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转引自:谢振声.“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体育丛书、勤奋书局和张伯苓先生[J].出版史料,2008(01):47.

1932年,我国短跑运动员刘长春代表中国实现了奥运首航。1931年东北沦陷,日本侵略者扶持成立伪“满洲国”。为把伪“满洲国”推上国际舞台,得到国际承认,日本人策划让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愤然疾呼,在《大公报》上声明:“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作牛马。”后经热心体育的爱国将军张学良解囊相助,发急电给奥委会,为刘长春报了名,刘长春才得以作为中国的代表参加了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的田径比赛。虽因舟车劳顿,没有跑出最好成绩,但刘长春作为第一个登上奥运会的中国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奥运的希望。

邹秀春等:北京奥运精神的形成、内涵与价值《文化软实力》2021年第2期显然,“奥运三问”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苦难孱弱的痛苦时期发出的民族自强的呐喊,奥林匹克文化自传入国门伊始,就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的传统理念相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互通互融塑造了北京奥运精神的文化基因。

(二)积极参与实现突破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转引自:鹿璐.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的背后[N].中国档案报,20140627(04).,明确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方向。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参加的奥运会。1958年之后,新中国体育事业得以全面恢复和发展。此时的体育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价值和符号意义,要想证明国家的地位,中国体育就要在世界体坛占有一席之地。1974年2月,邓小平向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王猛提出,中国要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79年,经多方努力,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在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合法席位。自此,中国健儿得以理直气壮地登上国际体育舞台。

邓小平曾多次指出,体育及其传播不仅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展示,而且是提升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它鼓舞了这么多人,吸引了这么多观众、听众,要把体育搞起来。”转引自:赵承,李亚杰,刘阳,李江涛.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央领导集体关心体育事业和北京奥运会纪事[N].人民日报,20080729(01).倡导发展体育事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体育运动,成为党和国家体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1984年,在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代表中国实现了奥运会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这一突破,搬走了几十年来一直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那枚硕大的“鸭蛋”,为中国体育事业开启了新篇章。在成功举办北京亚运会后,中国人又开启了新的奋斗之旅——申办奥运会。

(三)举国之力艰难申办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几年的持续高速发展,经济全面腾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得到极大提高,各行各业的发展诉求显示,需要一个更好地展示中国也让中国更加紧密地融入世界的窗口。于是,申办奥运逐渐成为一种共识。特别是1990年成功举办了大型地区性体育赛事第11届亚运会后,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大大提高。1991年,中国决定申办2000年北京奥运会,口号是“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然而,申奥之路十分艰辛。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体会议迎来了2000年奥运会举办地的最后结果揭晓阶段。北京在前三轮投票连续多数票领先的情况下,在第四轮投票中以少于悉尼两票的微弱差距与主办权擦肩而过。炎黄子孙万分难过。但两票的差距,足以说明北京已经站在了胜利的门口,初次申办便得到了国际体育界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努力申办的本身就是一次极大的成功。

经过几年的积累,1999年,中国再次提出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时中国的对手依然强劲,共有五个申办城市同台竞技。但因这次申奥时的中国实力已经较上一次有了很大增长,不仅中国自己要办,国际上很多人也希望中国办。经过积极且艰苦的持续努力,北京最终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申奥的路艰辛而漫长,但申奥的决心和信念从未动摇。中国人的奥运梦想经历了整整一百年的淬炼生发,终于在2001年7月13日找到了既定答案。从艰难寻梦到苦心申办、终成正果。两次申奥,前后经历十余年的时间,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奥运重在参与。申办的过程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过程。得而不骄,失而不馁,展现了中国人民应有的气度和风范。面对急难险重,反而极大地凝聚了国人为国征战的共识,更激发了国人奋发图强的动力。

(四)尽心筹办、成功举办

申奥成功后的中国人民又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履诺之旅、圆梦之途。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2006年,胡锦涛在考察北京奥运会工程建设时表示,要切实抓好奥运会筹备这件大事。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党和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精心筹办、倾心举办,为世界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体育盛宴。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国内刚刚经历了南方严重的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伤痛,国外反华势力大搞破坏活动,阻撓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制造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等。伟大的中国人民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反破坏,抗天灾,历尽千辛万苦,集全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向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交上了一份出色答卷。

经过七年不懈筹办,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和弘扬,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华大地结出丰硕果实。国际奥委会委员克雷格·里迪曾评价说:“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的定期考察显示,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北京奥组委对如何举办一届现代而成功的奥运会有着清晰的理解。”于滨,孟微.探营北京奥组委[J].瞭望新闻周刊,2006(15):15.中国人民用满腔热情兑现了庄严承诺,实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让北京奥运会成为体育运动的盛会、和平的盛会、友谊的盛会。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政要相聚北京,同台观看开幕式,45亿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共同分享北京奥运会的快乐。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挑战极限、攀越新高,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奥运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牙买加的“神奇小子”博尔特以19秒30的新纪录强势冲过男子200米决赛的终点,“鸟巢”数万名观众为他齐唱生日歌。这天正是博尔特的生日,听到歌声的他站在跑道上激动得泪流满面。北京奥运会成功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中凝练而成的北京奥运精神也成为一笔不朽的财富。

(五)竭力申办北京冬奥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举办一场全球瞩目的冬奥盛会,对新时代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向世界进一步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平发展主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冬奥梦想的实现亦可谓一波三折。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后的13年间,中国又经历了4次申奥,继申办2010年冬奥会、2012年首届冬季青奥会的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申办2014年南京青奥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奥林匹克舞台上,中国已从单纯的追逐者成长为必不可少的参与者与合作者,其诉求也从“渴望被承认”逐步过渡到“自信展示风采”。2022年恰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举办一届冬奥会,可以更好地提振民族精神、展示中国风貌。“北京市和张家口市是2022年冬奥会候选城市,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希望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办一届冬奥会,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新贡献。”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N].人民日报,20140817(02).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中国也因此将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先后举办奥运会、残奥会、青奥会、冬奥会、冬残奥会,实现奥运“全满贯”的国家,北京也将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双奥之城”。

中国与奥林匹克的缘分,正在续写新的篇章。了解如此波折的申奥历程后,人们就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习近平春节前夕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向广大干部群众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祝伟大祖国繁荣吉祥[N].人民日报,20190202(01).的原因了。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必将给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内凝外吸,助力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其中蕴含的北京奥运精神早已凝为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部分,历久弥新、跨越时空,将持续发挥影响力。

二北京奥运精神的定位与内涵

北京奥运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与世界奥林匹克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接碰撞而结出的灿烂果实。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构建和谐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具有跨越时空的相通性。北京奥运精神也成为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是新时代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表达,也将持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爱国拼搏是北京奥运精神的核心

“爱国拼搏”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北京奥运精神的最大底色,而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精神是其最突出的特色。“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共同构成北京奥运精神“爱国拼搏”的科学内涵。这一内涵虽生发于竞技体育领域,却可以辐射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各个领域。

奥运是跨越时空的联结,奥运梦想的追逐和奥运精神传承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因为奥运与国运从来都是唇齿相依、紧密联系的。旧中国多少次呐喊、多少次努力都无缘国际奥林匹克的领奖台。而今,是中华民族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国运对奥运的支持前所未有,奥运对国运的促进更是锦上添花,二者结合更加紧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奥运梦想逐步实现,背后的主导逻辑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就不会有今日国力的强盛、体育事业的腾飞,也就不会有奥运梦想的实现。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华大地的进一步生发,中华儿女对国家的深切情感、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才使得中国的奥运梦想不断变为现实。爱国可以凝聚最大共识,也是国人奥运梦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七年筹办北京奥运会的征程中,各行各业、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与日俱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其中,奥运圣火传递是一项凝聚全民共识、高扬爱国热情、备受瞩目的重要活动。奥运圣火、火炬传递路线和火炬手是奥运会火炬接力的最基本元素,而火炬手是其中最富有感染力的一部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选拔从2007年6月23日世界奥林匹克日开始,到2007年10月31日结束,在近四个月时间里公开选拔火炬手两万多名。火炬手中有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也有普通民众;有耄耋老人,也有阳光少年;有成绩辉煌的运动员,也有身残志坚的残疾人。火炬接力历时130天,总里程约13.7万公里,包括五大洲的20座城市,参与传递的火炬手达21780人,是迄今为止线路最长、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奥运圣火传递。可以说,奥运圣火传到哪里,北京奥运精神就传到了哪里。对于中国人来说,参与、支持、保证圣火的顺利传递是表达自己支持北京奥运会最直接形式,是爱国的具体体现。通过两万多名火炬手的接力传递和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不仅宣传了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也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实现爱国的根本途径在于拼搏。竞技体育,奥运会是最能体现拼搏精神的舞台。每一届奥运会比赛,都能深刻诠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奥林匹克精神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的奥运健儿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纪录,把诸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赛成绩超越了历届奥运会,打破了38项世界纪录、85项奥运会纪录,残奥会竞赛成绩刷新了279项残疾人世界纪录、349项残奥会纪录。北京奥运会处处彰显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不僅是竞技体育的特色,更是一种敢于挑战极限的精神,是运动员永恒的追求和生动写照,是每一个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永远的目标和方向。这一拼搏精神可以给人们特别是给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以鼓舞。当然,拼搏不仅仅是艰苦环境中的必需品,优越条件下更应大力提倡。克服舒适与安逸带来的惰性,不断寻找拼搏的动力,亦更加难能可贵,越是不容易做到的越应倡导、越要珍视。胜不骄、败不馁,正如中国女排所倡导的“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爱国就要不断拼搏,拼搏才是最大的爱国。站在领奖台上升国旗、奏国歌是最为神圣和庄严的时刻,也向来是中国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时的光荣与梦想,是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的动力和目标。奥运赛场上国歌响起、国旗升起,可以极大地振奋国人的爱国热情,凝聚更强烈的奋斗激情。

(二)团结友谊是北京奥运精神的理想

“团结友谊”中蕴含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北京奥运精神内在生发的动力源泉,和平友谊精神是其由内而外的世界情怀和美好愿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真诚奉献的志愿精神”“世界大同的和平精神”共同构成北京奥运精神“团结友谊”的科学内涵。这一内涵立足本国、关照世界,体现了北京奥运精神的强大凝聚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手挽着手 肩并着肩 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90929(02).团结就是力量,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华民族才在近代以来的斗争中冲破艰难险阻,谱写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史诗。北京奥运会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全民参与、共享奥运”,“全民奥运”是口号,更是行动。彰显的也正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伟力。1993年中国第一次申奥失败,给国人当头一棒。但中国人民毫不气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一方面,人们看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开阔了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也看到发展中的不足,奋起直追。积蓄力量,以期厚积薄发。中国审时度势,以退为进,毅然放弃了2004年奥运会的申办,直奔2008年奥运会,志在必得。从难过的泪水到激动、幸福的欢笑,其间饱含着无数国人默默奉献的团结和坚守。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七大城市牵手同心,赛事组织务实高效,后勤服务保障有力,人与人、部门与部门、组织与组织、城市与城市之间高度配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众人拾柴火焰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中国人民高尚的品质、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奥运会上的名次和奖牌。这种全民参与的意识,激发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空前热情。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体育为大众、把健康和友谊送给全世界的理念,在北京奥运会上得到充分彰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80多国元首和政要齐聚一堂,既彰显了国际社会的团结,也是中国以和为贵外交理念与实践开出的友谊之花。北京奥运精神的“友谊”之花,实现了人与人、国与国乃至全世界更大范围的团结,是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的最大交集。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越来越多,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可以说,北京奥运精神实现了世界最大程度的团结,建立了最广泛的友谊。其中真诚奉献的志愿精神生动地呈现了奥运会举办国的形象与态度,增进了不同种族、地域、文化间人们的友谊和团结,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独特的魅力。

(三)文明和谐是北京奥运精神的基石

“文明和谐”中蕴含的贵和尚礼的文明精神是中华传统“和合”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在新世纪的集中交汇与融合,突出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贵和尚礼的文明精神”“绿色低碳的环保精神”“健康生活的和谐精神”共同构成北京奥运精神“文明和谐”的科学内涵。这一内涵不仅具有中国价值和当下意义,更具有世界眼光和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思考。

社会和谐是文明的标志,文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目标。“文明和谐”正是中国人的重要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奋斗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向。摆脱野蛮和愚昧,倡导文明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价值,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北京奥运精神在这一方面也有很多突出表现。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文明贵和、礼仪友好、公平竞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的低碳环保;倡导人自身和谐的健康生活等理念,对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更好地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为迎接奥运,2007年北京市将每月11日定为“排队推动日”,借此改善公共场所拥挤混乱的不文明现象,引导市民养成自觉排队的良好习惯,为举办奥运会创造文明有序的环境。2007年“排队推动日”活动共开展11次,“北京市共开展区县级以上活动200余次、街乡级重点活动3000余次,吸引了600多万市民、60万志愿者以及众多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市民的自觉排队意识明显增强,在公交站台、公园、学校等公共场所,排队现象随处可见”长安街大部分乘客自觉排队[N].人民日报,20080111(14).。在北京市政府的精细管理和市民的积极参与下,北京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等车拥挤现象发生率由2005年的38%下降到2006年的15%;亂扔垃圾和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发生率由2005年的9.1%下降到2006年的5.3%”共建奥运舞台 同沐文明新风[N].人民日报,20070514(01).。这说明,北京市民的公共文明素质水平随着奥运会的筹备实现了快速提升,文明和谐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四)创新超越是北京奥运精神的动力

“创新超越”中蕴含的服务奥运的科学精神凝聚了北京奥运精神的最大共识,为自主突破、革故鼎新、应对挑战提供不竭动力。“服务奥运的科学精神”“自主突破的创新精神”“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共同构成北京奥运精神“创新超越”的科学内涵。这一内涵遵循“创新办奥”“科技办奥”理念,时刻彰显着北京奥运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

北京奥运精神中创新超越所倡导的自主突破、革故鼎新、勇攀高峰等与中国革命精神是一致的,也与奥林匹克精神中“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相契合。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创新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2).不断创新同样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申奥、办奥过程中,“技力”与“气力”都很重要,也都得到较大的提升与发展。如,在奥运场馆建设方面,北京奥运诸多比赛场馆的先进设计建造理念,及其呈现出的高超水准,都蕴含着“科技奥运”的创新超越精神。在创新超越精神引领下,场馆设计和建造既要符合国际标准,又要最大限度地为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观看比赛的观众提供更好的体育设施和更优质的观赛环境。涌现出一大批如“鸟巢”“水立方”等建筑精品,自主研发出一种学名为Q460、俗称“鸟巢钢”的新钢材。目前,“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冰立方”,真可谓“内外兼具”的全能型体育场馆。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称赞“水立方”:“工程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构思令人难忘,建设者们善于破解建设难题的聪明才智令人难忘”习近平考察北京奥运场馆慰问工程建设者并对进一步做好奥运筹办工作提出要求[N].人民日报,20080216(01).。在创新超越理念指引下,先进、完善的新公交系统建立起来,不仅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了交通保障,更为广大北京市民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出行条件。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享受四通八达的北京公交车、地铁带来的方便与舒适。筹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不仅依托卫星遥感、激光遥测等先进技术装备,建立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还构建了覆盖全市的监测网络,建立起整合首都各方面力量共同监测的良好机制。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借助现代科技和信息手段,构建了奥运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违禁药物控制和检测网络。在火炬传递活动中,兑现了“让奥运火炬首次在珠峰峰顶点燃”的承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梦幻五环”的飞天奇迹,巨幅奥运画卷的徐徐展开,无不深藏着科技创新的元素。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是首届全部使用高清技术进行拍摄和传输的奥运会,这在奥运转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三北京奥运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0.2008年北京奥运盛会虽已结束,但北京奥运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充分认识其时代价值,不断传承和弘扬北京奥运精神,使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撑和不竭精神动力,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

(一)引领铸就体育强国梦、中国梦

弘扬北京奥运精神有利于跨越体育领域本身,将体育事业发展置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让体育强国梦更加深入人心,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在中国,奥运从来不只是一个体育问题,还与国运紧密相连。中国的奥运之路从坎坷中走来,一代又一代奥运选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顽强拼搏薪火相传,不断将中国体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峰。国家强盛,奥运之路才会越走越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索契冬奥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实现了全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要“把个人梦和体育强国梦汇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只要我们立下雄心壮志,奋起直追,就一定能够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习近平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40208(01).

新时代,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实现体育强国梦、中国梦的重要助推器。1983年,原国家体委首次提出建设“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北京奥运会后,党中央又发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体育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将体育强国战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当前,落实体育强国战略,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体坛带来的巨大冲击,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需要以北京奥运精神做引擎,抓住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为铸就中国梦增添新动能。

(二)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春节前夕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向广大干部群众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祝伟大祖国繁荣吉祥[N].人民日报,20190202(01).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在北京举办一场全球瞩目的冬奥盛会,必将极大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也有利于向世界进一步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平发展主张。”习近平在听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情况汇报时强调 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 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N].人民日报,20160319(01).

自20世纪初张伯苓的“奥运三问”起,举办奥运会便成为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历经坎坷,夏季奥运会于2008年在中国北京落地生根,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终于达成。2022年,冬季奥运会也将再次牵手北京,中国人民的冬奥梦想也将得以实现。冬奥梦交汇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一个时间的巧合:“2022年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北京冬奥会可以凝聚民族精神、凝聚亿万民心的力量,开启新的圆梦旅程。”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北京冬奥会5个镜头[N].人民日報,20170225(02).这两次奥运会作为“展示中国”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多彩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必将极大地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而这种民族情感和精神也将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三)展示建设成就,传扬和平主张

改革开放前30年取得的建设成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得以充分检验和展现。2008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向世界展示。新时代,办好北京冬奥会,意义十分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代表时指出,“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给新时代北京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习近平春节前夕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190202(01).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上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向世界充分彰显新时代和平友好的大国形象,展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成就,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契机。兑现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的承诺,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目标,意义非凡,责任重大。

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亦是不断构建和完善国家形象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崛起的步伐日益加快。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鼓噪“中国崩溃论”。2001年以来,与“中国崩溃论”一脉相承的“中国威胁论”又粉墨登场,形形色色的反华言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且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要消除这些不利的影响,国际重大奥运赛事这个“窗口”则显得至关重要。中国需要紧紧抓住举办奥运会这一有利契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新时代的中国仍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国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贡献的“中国方案”。而这套“中国方案”的有效推进,体育外交是重要一环,特别是“奥运外交”这一具有独特优势的外交手段。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是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承担者。北京冬奥会作为我国重要历史节点上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要想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就需要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中进一步弘扬北京奥运精神,不断展现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建设者和维护者的大国形象。

(四)推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 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N].人民日报,20170828(01).可见,人民不仅是体育强国建设的主体与根本动力,而且是体育强国建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而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人民办奥运,靠人民办奥运,同人民享奥运。而这也正是北京奥运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启了全民健身的热潮,那么2022年北京冬奥会则必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特别是冰雪运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市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我们申办北京冬奥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习近平在张家口市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 科学制定规划集约利用资源 高质量完成冬奥会筹办工作[N].人民日报,20170124(01).正是基于此,在申办冬奥会时,中国向国际奥委会提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承诺。近年来,冰雪运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冰雪运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冰雪运动走进校园、公园,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承诺定将顺利实现,而这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也会是一次新的巨大贡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全民健身、大众健康需求日益迫切和多元。这就需要不断发挥北京奥运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全国上下齐踏步、共运动,在体育活动中提高人民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结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奥运梦想的逐步实现伴随国运的腾飞。中国体育从积贫积弱的窘境到独立发展实现突破,从“东亚病夫”的旧中国到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时代,从申办、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坎坷历程到取得一系列新发展成就,中国体育所凝练成的北京奥运精神熠熠生辉、历久弥新。这一精神遗产经过十余年弘扬与发展,正期待着北京冬奥会接过这一精神火炬,在筹办冬奥会的征程中继续发扬光大,书写中国人民在奥运历史上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体育强国革命精神时代价值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
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