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梯田,只种清欢不种愁
2021-07-13罗平
罗平
在衡阳县西南,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叫长乐。长乐,地处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大云山脉。这里山峰翠绿,峰峦叠嶂,云雾萦绕。一条武水河沿着大云山脉蜿蜒东下,先入织女湖,再汇蒸水河。
提起长乐,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长乐的红薯粉条,长乐的十里长冲,长乐的井头江,长乐的关帝庙,还有历史悠久的长乐九哨四十八寨,以及长乐老街“天地人和”四街坊。
由于地处大云山区,长乐没有大垄大町,只有山岗、山岭,只有两山相对的狭长带状谷地,当地人把谷地叫“冲”。河随谷流,路随谷行。倒是梯田层层,从山脚到山腰,由大到小,形状各异,或圆或尖,或长或短,傍山而筑,依山而耕,阡陌纵横,重重叠叠。
长乐的梯田,历史悠久。它是这里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距今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它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长栖息的家园,凝聚了这里先辈们的智慧和汗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长乐人。
长乐的梯田,始筑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后周遗臣刘春甫,曾任后周皇帝太祖郭威的兵部侍郎,只因奸臣当道,朝廷腐朽,独臂难支,他不愿受封,遂带领部下将士,从中原千里迢迢来到南方,选择安顿生息之地。当到达大云山下时,见这里山高林密,山清水秀,一个獈口,易守难攻。当时,大旱成灾,而这里却不旱,清泉汩汩,武水涓涓。刘侍郎便命令将士,在这里一个叫一排洞的地方,也就是后来的长乐院,安寨扎营,屯兵耕作。
因为这里人烟稀少,刘部在此设哨筑寨,外抗朝廷官兵和地方土匪山贼,内耕坡地,开荒造田,安抚百姓。这里,是亂世乐土,是世外桃源,是人间仙境。从此,这里便叫“长乐”。这里,便开始有了梯田。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大云山的云雾,犹如给长乐梯田披上一层薄薄的素纱,四季变幻。春如水墨丹青,夏如织绣云锦,秋如浓彩油画,冬如素洁裘袍。长乐的梯田,如一位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亦如一位容颜不老的岁月美人。它春着花裳,水满田畴;夏披绿纱,稻稼层叠;秋穿黄衣,金穗漫坡;冬盖银装,原驰蜡象。
清晨或傍晚,不时有一群黄牛悠然地从梯田走来,走进晨曦,走进暮色,走进长乐人的梦乡。长乐人放牛,无须专人看管。从山里砍来楠竹,制成竹板,然后把几块竹板用麻绳串起,系在牛的脖子上。于是,清脆的竹板声,敲响在长乐的梯田上,敲响在寂静的大云山中。
不时,有几声牛犊在叫唤。那是牛犊没有找到母亲,在发出寻母的呼声。不远处,立即就会有母牛在回应,那是母亲在呼唤自己的孩子。听到母牛的呼唤,牛犊便会循声而去。这就是大云山深处原始的母爱,这就是长乐梯田上的人间天伦之情。因此,长乐人从不担心牛会丢失。因为这里的牛,如同它们的主人一样,在自由地享受着这里的惬意生活,享受着这里四季的风光,享受着这里清浅的流年。
长乐的梯田,犹如云梯。从山脚往上看,条条田埂,如同步步梯阶。山下,溪流涓涓;山上,雾岚飘逸。年复一年,山花烂漫;日复一日,山岚变幻。
这里,山多田少。长乐的父母们便把自己的一生,牵挂在梯田,寄托在梯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把锄头,一顶斗笠,一披蓑衣,把一年的希望种在梯田,辛勤耕耘。千百年来,他们用生命在接力,用汗水在浇灌,用信念和感恩在膜拜。岁月无恙,日子平淡,生活清恬,没有大悲大喜,没有大富大贵。孩子的成长,儿女的未来,就是长乐父母辈在长乐梯田上劳作的力量。
长乐梯田,因大小不一,丘块面积不大,耕耘梯田,全靠人力。但长乐人从不叫苦,每一块梯田都是他们的绣品,每一条田埂都是他们的骨骼。长乐人耕耘梯田就像绣女绣花,总是那么精工细作。
长乐梯田最适宜种红薯。于是,长乐红薯粉条,长乐荷折条,便成了长乐的地理标志。也就是这些粉条、荷折,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长乐的晚辈,让他们春不寒,冬不冷,肚不饥,还能供儿女读书上学。吃红薯长大的长乐孩子都很争气,山沟里往往可以飞出金凤凰。一批又一批长乐孩子考上大学,走出了深山。长乐的梯田便成了长乐孩子们走出大山、攀登人生高峰的一架架云梯。
长乐的梯田,也是长乐人心灵栖居的家园。世世代代的长乐人,在这大云山中,在这层层梯田,晴耕雨织,或晴耕雨读,静静地享受着这里清新的空气,花草的芬芳,泉水的甘甜,绿茶的沁润。他们便随着梯田的脾性,宜稻则稻,宜稼则稼,宜豆则豆,宜茶则茶。
种茶曾是长乐人的一种生活。他们的居所也和梯田一样,顺山而建,依山而筑。于是,便在房前屋后,开种上一片小茶园,家家都有,户户都种,不为外卖,只为自用。每年清明、谷雨时节,家家户户的小茶园都是鲜嫩滴翠。男人们便带上农具,听着布谷的叫声,迎着微寒的春雨去梯田修补田埂,除草备耕,去山坡地头,种瓜点豆。女人们便围上围兜,挎着竹篮,系上头巾,一边在灶屋生火煮饭,一边去茶园采茶。有袅袅炊烟,在淡淡的云雾中飘起,给长乐新的一天带来了人间烟火味。不时,有几声鸡鸣,或一两声狗吠,给长乐的梯田人家增添了几分生动和野趣。
女人采茶回家,男人荷锄归来,便是一日三餐。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什么奢望,日子平平淡淡,生活寻寻常常。
许许多多的长乐人,一代又一代的长乐人,就这样,用一生的时光,守候着这里的梯田,守候着大云山里的一份恬静,守候着心灵栖息的家园,守候着心中那一份山泉般的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