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卧游”观念在旅游绘本设计中的艺术性应用研究

2021-07-13焦嘉玛熊艳辉

设计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文化传承

焦嘉玛 熊艳辉

摘要:以“卧游”觀念为切入点,立足于当下文化情境,利用绘本的形式探求对于旅游空间的理解和感悟,在形式、趣味和读者预期之间寻找平衡点。通过分析“卧游”观念的发展史以及艺术形式,对比不同时代的文化差异,提炼其艺术特征,分别从形式传承、叙事意象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提出对于旅游绘本设计的创意可行性。在旅游绘本的设计中借鉴传统“卧游”的艺术表现与审美特点,来解决当前旅游绘本情感性表达的不足和文化传承上的缺失,以精神畅游的方式满足读者对视觉信息的接受与感受,结合新时代的媒介传播,对现代旅游绘本艺术表达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卧游 旅游绘本 设计策略 创意途径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6-0142-03

引言

“卧游”是中国艺术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意是从自然景观出发,将其在纸本上描绘,以达到躺卧便可再现自然的作用。其导览性同地图功能相近的,但是主要不在于导示,更多是用于艺术欣赏,属于艺术功能范畴。绘者将个人所处的时段、场景、心情融入画面进行创作。“卧游”观念从传统山水画继承,在世俗的转化中一步步发展为旅游指南的卧游图,其思想内涵其实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论。近代以来,旅游绘本作为旅游书籍中一种新兴表现形式,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传达创作者自身的旅游经历,在表达空间位置和地理背景的基础上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这一审美需求与“卧游”观念契合。本文将从“卧游”角度指导当代旅游绘本设计策略,从叙事元素的选择、画面的营造、绘者情感的倾注、观者的体验与解读等方面提炼审美创意的思维方式,对现代旅游绘本进行艺术性优化,实现当代读者心灵上的慰藉和思想上的神游。

一、“卧游”观念的溯源流变

“卧游”的一般意义是指古代士大夫阶层以观赏山水画体悟游历的个体行为。“酣卧以游,与道为一”,其精神内涵深受于道家与道教影响。最早是由南朝画家宗炳在道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介于身体年老与交通不便的缘由,开创了一种新的心灵旅游方式一“卧游”。“卧”是身体的静止,“游”是精神的游跃。“以万趣融其神思,达到景致与精神的融合”。这时期的“卧游”体现为一种通过游历山水而观道的方法,在山水画中寻找心灵和精神的安顿。“卧游”拥有审美性大致始于宋,士阶层纷纷效仿宗炳并从中寻找精神共鸣,使其成为山水绘画的创作主题和表现主题。明清以后,更是诞生了以“卧游”为主题的画作和画论。并随着旅游之风的盛行,图文并茂的旅游指南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卧游”媒介。例如,明代书商杨尔曾出版的《新镌海内奇观》,可以称之为最早的旅游指南,见图1。全书以风景画为主轴,用诗、书、画相结合的设计形式,依次介绍了全国各地的山名古迹,视觉特色鲜明,成为当时大众旅游的文化消费品。“卧游”的使用方式也从澄怀观道转向了类似于旅游咨询指南的出版媒介,同时作为精神式游历的向导,成为大众审美生活和精神文化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此可知,“卧游”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从古代来看,“卧游”以精神畅游的方式满足文人雅士对于山川水流的向往,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世界。而现代这个移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注意视线与情感寄托已从山水之中转移,寄情于多样化的现代世界。关于“卧游”文化的相关研究中,主要集中于绘画领域。引入“卧游”的概念,从心灵感悟进行艺术创作[2]。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下,利用材料的创新和手法的更迭,以创造精神之旅为目的,将观者带入往昔文人隐士的文化情境中去。

二、“卧游”观念的文化传承

现代人在阅读功能上由于艺术审美性的提高,旅游绘本开始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丰富人们的视觉体验。现代的旅游绘本通常选取特定的城市景点或是旅游路线为素材,将城市的地理空间、文化古迹、人文风情用绘画形式表达出来。强调个性化与原创性,独特的卖点是旅途中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地理行走转变为精神行走[3]。这与“卧游”观念中的精神畅游是不谋而合的。市面上引进的旅游绘本较多,原创作品较少。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批批年轻的创作者不断进入这个领域。虽然在市场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缺,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更好突显旅游绘本的艺术美感和独有气韵,而不是仅仅搬照西方国家的形态样式,因此借鉴“卧游”美学思想,对旅游绘本的设计元素提取、加工和表达方式进行探讨与研究。“卧游”的概念可以为当代旅游绘本设计提供一种人融于景的体验性,从哲学的意识到意象的生成,创作者应该调动自身的想象力能动作用,寻回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并用设计作为载体使之延续下去,获得古今传承的精神境界。

(一)形式传承

南宋时期的“卧游”多以自然风光、地理风貌为主,与文人山水画相似。观者卧于室内,观悬于墙壁的山水画作。画中景色物象的远近变化引导着观者的视点,呈现出连续的视觉效果,产生行进的卧游之感。宋代以后,绘者对画作形式做出调整。首先是在形质上突破传统大尺幅和悬于壁的限定,尺幅变小;其次,从欣赏角度看,“卧游”的主题不再仅限于山水题材,而是各类题材中都可以观道。图像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每一卷卷首的景点总图,风格与地方志的地图类似,基本上都是采用乌瞰的视角;另一种是各景点的风景画作,更具备审美性。比如,在自然风光的基础上运用虚构的游人点景,他们或泛舟、或赏景、从事着丰富是休闲活动,这些人物形象给观者提示了某种特定的观赏角度,具有复原画中人游历经验的作用。正是因为这种经验的提示与照映,作品成为绘者与观者之间情感共鸣的媒介,并加深了对游览景点的认知。“卧游”在形式上最大特点是绘者主观概括式的记录游览之景,而非自然地理的再现,且在同一幅山水画中出现不同时空上的层次之景。现代旅游绘本创作者应传承这种形式,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感受,再经艺术处理来呈现出自身的创作风格与艺术格调[4],以个人独特的视角来绘制旅途中的趣闻趣事,巧妙融合个人情感,让读者体会到真实的心境、感受和思想。

(二)绘画传神

“卧游”的对象最初是山水绘画,绘者通过发挥自身情感的能动作用,对所描绘自然物象进行艺术式提炼概括。对于刻画的内容,注重“以形写神”[5]。因为创作不仅是一种艺术输出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生产,从视觉到心神,从画境到意蕴,达到精神游历。这便要求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自然物象的表现需要从眼目的印象转化为个体的心象。例如《新镌海内奇观》通篇都是以线条造型、以线塑造体积、以线表达空间的绘画技法。包括其建筑的内部结构、山石的体积皴擦、水面的纹理等都以线条刻画。整张画面处理均匀,风格统一,线条纤长流畅、起伏平缓。从地上的溪流到远处的云雾远山,都容纳到一个画面中,这与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高远、深远、平远”类似。图稿中融入了文人雅士的精神意境、美学格调、人文情怀,进而从本质上提升了其艺术价值。

因此,“以形写神”同样适用于现代的旅游绘本设计。“形”主要体现在绘本的视觉属性,即形状、字体、色彩、材质工艺等诸要素,而“神”則是由“形”所迸发出的韵味和意境,也就是旅游绘本所要呈现出的风格[6]。只有对“形”进行艺术化和创意化的重塑,引申创作者想要抒发的心神与精神,才能让观者在营造的艺术世界中得到美的共鸣及情感的释放。

(三)虚拟审美体验

宗炳以“卧游”的方式养生延年,绘制悬于壁的山水画作。“凡所游履,皆图于室”,将长卷状的自然景观环绕于四周,营造身临其境之感。直至明清时期,沈周的《邸游图册》在继承卧游功能的基础上,才把大尺幅的山水画作发展成为卧床阅览的山水册页。无论是长卷还是画册,这种以画为道具激发虚拟性的审美感知体验,也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原因。临画而坐卧,借助审美想象力,虚拟性想象自我游览其中[7]。这其实是一种视觉与思维协同作用的观看习惯,一实一虚之间,交互生成审美意境。古人足不出户而畅神山水,这对生活在当代图文世界的现代人来说,则更加便捷。随着无线网络、VR虚拟技术、体感交互技术的发展,加入数字化的视听媒介可以使读者更容易沉浸于全身心、全方位的感官审美体验。

三、“卧游”介入旅游绘本的创意发展路径

(一)叙事意象的营造

Lynch的《城市印象》-书,提到“一座好的、令人愉悦的城市必是可意象的,势必在人们心理层而打下清晰的烙印,形成深刻的认知感和归属感[8]。”可以理解为旅游者的社会知觉对旅游地域相关信息加工的心理印象。旅游绘本不仅要传达空间方位和地理信息,还要展现其特有的物理环境、文化因素等意象元素,来构成观者的“印象性”心理图景。

在绘本创作之前,需要通过现场调研、收集历史资料、采访口述记录等形式对进行素材的获取与构建。从城市物象、意态、文字、色彩四个方面提取设计元素,参考以标识、节点、路径、边界、区域为要素的城市空间意象认知方法。绘图者在深入剖析现实世界中“点”、“线”、“面”空间结构基础上,通过抽象的概括与理解,以点状空间为基础,以线状空间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系,来形成宏观层面上的面状空间。点状空间即为旅游景区中令人产生深刻印象的参考点,包括建筑物、标志物之类的,作为信息的核心要素展示,同时能起到丰富的画面点缀作用。线状空间则涉及街道、路线、河流等,具备视线引导和方位导航的功能。而面状空间会占据整体的视觉版面,带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来产生代入感。除此之外,叙事情节中生活典故、历史事史、故事情感都是其表现元素。绘本不是插图,有着独立的艺术语言。古代画家因自身修养的境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让心与画面建立起独特的关系,将观者从狭小的视野和实景中解放出来,在广阔的空间内自由游赏。这种意象的营造,提示作者在绘本创作过程中注重倾入对视觉空间的直观感受和想象力抽象表达,以色彩、造型、空间等符号为载体与阅读者共同参与展开叙述,构建情感空间,在主体真实和客体想象之间营造充分的开放视角。例如安野光雅的《旅之绘本》系列,全套分为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中欧、美国、丹麦、中国、日本八个国家。如图2,《旅之绘本》呈现了各个国家不同的地理形态和风景,不仅仅是搬照现实景观,而是将每个地域具有代表的历史建筑、名人名画、文学作品等人文细节通通融入其中。作品中出现建筑、街道、河流和古城等,其自身作为路径、边界和节点的意义被弱化,并以相关的人文活动构成了旅途中的诗情画意,创造出的视觉意境与美感让观者不由自主地发生情感的迁移与遐想,自觉融入到画面之中。

(二)游记状态的还原

“卧游”注重精神层次的“游”,追求个人心性与自然合一。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下,都需要以游的心态应物象形,以游的方式师法造化。因此,在旅游绘本的呈现方式上,“游”代表着目光在画面上的游动,视点的转移则是在画面上进行空间的建构。以作者在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把不同时空的景致和事件串联来获得多层次的呈现,改变、移动、分解、重组、拼接等方法来产生叙事性的连贯,利用画中物象的变化来创造相对意义上的移动,融入对生活体验的情感表达,达到游记状态的还原。

旅游绘本是一门综合艺术,画面的每一页衔接都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把握住读者的心理,在合适的地方制造高潮和韵律,来推进读者的心境。据赏景视域特点,如图3,主要将其分为三类观景构图,其一:鸟瞰式全景景观。其二:小场景片段景观。其三:开阔全景景观。在绘本画面结构上借鉴赏景视域的特点,用多视域的游览方式,使全景、远景及局部“聚焦”方式相结合的场景画面,让空间元素在限定的视觉范围内拓展“情”与“景”的叙事张力,唤醒观者心理上的无意识体验,产生共鸣。在排版上可以依照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开放式构图方式,是在同一幅画面展现全部情节的形式,创作者可以采用多张画面的、连续式的构图,对完整场景全面构建,用跨页形式来突出场景的延展性。例如《那些年那座城》,如图4。作者以自己家乡为故事蓝本,描绘一座城市的时代变迁。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来记录这个时代所消失或扭曲的一些时代特征。整部作品的叙事结构基本采用大跨页形式的全景图,加入与特定空间相关的地域记忆和人情互动来呈现乡愁审美,重塑那个年代的环境与细节。

另一种是分格漫画式构图方式,也称为镜头式构图。把故事呈现出一个有机式结构,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突出自身的“片段性”,创造出有节奏的时间与空间。并随着故事剧情的推进,形成连续的瞬间画面从而进行视觉引导,使读者深入其中而穿行,达到可居、可游的审美情趣。例如《第一次一个人旅行》与《老广新游》,如图5与图6。这种描绘是作者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旅途经历,更强调个人感受与情绪表达。在内容上将“日常性”融入物质空间表达进行情境再现,来唤起读者对空间的体验。前者的布局形式以边框为界限,操纵着时间与空间的秩序,使画面呈现稳定的视觉效果。后者多采用无边框或半边框的形式,发挥空间更自由随意,阅读也更轻松。在旅游绘本设计中,画面的版式空间是一个个叙事单元编制而成,合理运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语言进行表现,不同的视角传达不同视点的景色,复原不同层次的景深。根据构图画面不断地换角度、推近、拉遠,引导读者紧随构图环境的变化,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

(三)阅读体验的拓展

“卧游”是视觉感知与思维协同运作开启审美体验。视觉可以联通五感,产生亦真亦幻的虚拟环境审美体验。传统卧游图受制于画面尺寸,通常是静止、常规的表现方式,而在当代层出不穷的新型材料和数字媒体技术下,绘本形式向着多维度发展。多维度审美体验可以增强读者的身心投入,并且为读者传输丰富的审美元素,实现自身的审美旨趣。其中主要应用于装帧形式和电子媒介。如今许多书籍已经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创新,相对于传统纸质绘本,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性,有了更多新奇感受。例如,《中国弹起》书籍以立体形式呈现中国长城、故宫、鸟巢等场景,是由二维平面的基础上弹出三维立体结构,如图7。特定的形状、色彩、材质不仅传递出画面情节的内在意蕴与讯息,还能形成一定的延展性与冲击力效果。通过裁剪与折叠获得的参与感,使读者在从被动的阅读转为主动融入立体书籍所营造的三维空间环境中去。绘本作为空间的叙事载体更全面地展现了其设计的深度、广度和维度,它的立体空间、多层次、多变的视觉动态效果,让读者更加声临其境的接触绘本,成为与精神世界的审美互动[9]。

与此同时,新媒体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传统书籍成为集静态与动态共存的叙事形式,画中“音”与画外“音”相互配合,为绘本的艺术呈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绘本诗化表达中借助移动设备和网络平台等载体,巧妙结合各图形色彩、声效、触控等元素,充分调动读者的多感官综合性阅读体验,产生互动体验记忆[10]。例如,2019年故宫博物院教育部官方出版的《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如图8,以故宫古建筑为故事场景,展现了故宫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侯的趣味情节。同时开发同名APP,设置AR扫描页,移动端设备的摄像头对准相应的二维码或卡片,屏幕上就会显示图像、视频和三维动画等视觉信息。在互动过程中,读者成为书中一员体验角色的心理情感,通过视听感官达到时空对位与重构,让其深度沉浸在故事的场域之中。因此,在当代旅游绘本设计中,应考虑到人、社会、自然、科技大一统的理念传承,利用看、听、用多方面感官参与的设计形式,从心理维度、行为维度及感官维度三个方向提高阅读体验,让视听语言和造型艺术并存,从而拓展读者的体验感和作品的时代特性[11]。

结语

“卧游”观念所承载的美学思想为旅游绘本的艺术化增加了无限的可能。从艺术角度来看,在于肯定人的想象力与感受力。通过绘本视觉元素、版面结构、装帧设计、媒介展示等不断的考究与琢磨,揭示“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设身处地”的知觉能力和交流行为,使其沉浸于阅读空间,再现中华文化之神韵。同时,旅游绘本作为一种旅游文化书籍,融合了美学意义与文化意义,可以展示我国的文化符号和民俗风情,助力文化产业升级,为当代读者带来更丰富的艺术体验与审美感动。

秦皇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研究课题2020-042

参考文献

[1]李晓愚从“澄怀观道”到“旅游指南”——“卧游”观念在晚明旅游绘本中的世俗化转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 54 (06):97-107

[2]张晟.由《卧游》系列油画创作想开去——谈对中国绘画观看方式与意境的借鉴[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林银霞.游记体漫画特点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4]戴璐.“中华美学精神”视角下原创绘本审美取向摭谈[J].文艺争鸣,2019(05):198-203

[5]王鑫,韩静华.民间美术元素在儿童绘本角色设计中的研究与分析[J].设计,2019,32 (05):63-64

[6]刘心晤.从“卧游”看中国传统艺术的假扮游戏特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1):155-157

[7]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泽.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

[8]张旭.基于阅读体验的低幼儿童书籍交互设计[J].编辑之友,2016(9):84-85

[9]王钰卓,上官大堰数字时代视阈下数字绘本的设计要素研究[J].设计,2019,32(22):131-133

[lO]朱蘅视.从图像叙事到情绪疗愈——论绘本刨作中艺术与心理的交互[J].美术大观,2019(10):136-138

[11]曹晓萌.游戏化思维在绘本设计中的应用——以互动绘本为例[J].设计, 2018 (21):130-132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文化传承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