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共融:成渝两地巴蜀文化旅游资源协同开发路径探析
2021-07-13胡珍平陈彧
◇ 胡珍平,陈彧 ◇
作为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点,成渝地区的发展一直都备受关注。从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到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202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我们就可以看出成渝地区联合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对于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巴蜀文旅资源协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支持重庆、成都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①刘旗:《协同打造高品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全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行政》2020年第6期。。成渝两地联合召开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推进工作会,双方就“一盘棋”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各项重点事项进行了深入谋划。因此,以巴蜀文旅资源为研究核心,探讨巴蜀文旅资源的协同开发路径,能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具体方式,从实践层面实现成渝两地的旅游资源共享,促进两地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一、巴蜀文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资源支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离不开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协同带动,尽全力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那么,如何让成渝地区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其中,最不能忽略的便是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文化建设作为内基础,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其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这一文化背景,是人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所沉淀累积下来的精神力量,包括推动思想解放、浸润心灵的生命力,把个体强化为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激发活力与创新的创造力。这种文化的力量,往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结果来看,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人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放松与文化熏陶。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文旅融合:巴蜀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本转化
四川盆地自古分为巴和蜀两大地域。在巴蜀文化圈这个区域里,蜀文化的中心是成都,巴文化的中心是重庆。人们普遍认为巴蜀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没有太大的差别,实际上,巴文化与蜀文化二者内涵各有差异。俗话说,“巴有将,蜀有相”,巴文化尚刚,尚武重义;蜀文化尚柔,崇文好仁①谭继和:《同根同源差异发展特色整合——试说成渝双城文化圈的历史渊源与特色》,《文史杂志》2021年第2期。。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交融,巴文化与蜀文化也逐渐从分离状态过渡到后续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刚柔相济、文质互补、阴阳和合的文化共同体。巴文化与蜀文化的这种互补结构,成为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基础。巴蜀文化融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化基础,而巴蜀文旅融合,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什么要进行巴蜀文旅融合?首先,文旅融合让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资本,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使成渝地区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就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②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3/22/content_5276447.htm.2018-03-09.那么让文化与旅游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为成渝双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最后,巴蜀文旅融合,能够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彰显成渝地区的文化内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始终要落实到文化发展上来,文旅融合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最合适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迸发出生命力与创造力。
针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这一新的时代课题,文化和旅游部强调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思路,即要让文化底蕴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文价值与精神享受,反过来旅游业也能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总体来说,要让文化和旅游互补共进、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抱团取暖:巴蜀文旅资源协同开发路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成渝双城的文化圈、生态圈、旅游圈、亲情圈、友谊圈,是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共生之地、融合之地①刘旗:《协同打造高品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行政》2020年第6期。。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巴蜀文化旅游发展核,针对大范围、多样化的巴蜀文化资源,本文将以成都和重庆的文化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心点出发,再辐射周围地区。
从政府层面出发,重庆与四川文旅部门已建立合作,围绕“成渝发展主轴”,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发展核,建设文化旅游经济带。通过建立健全联动合作机制,在重大文旅项目、精品线路、公共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打造巴蜀文旅精品②刘旗:《协同打造高品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行政》2020年第6期。。因此,对巴蜀文旅资源的协同开发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巴蜀文旅资源协同开发路径进行深入剖析(如图1所示),层层递进,做出精准的发展建议。
图1 巴蜀文旅资源协同开发路径
(一)整合巴蜀文化资源,确立巴蜀文旅主题
成都和重庆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重点,是通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最终实现“1+1>2”的效果。
整合开发的第一步,便是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资源整合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选取和价值再造的过程,根据市场的需要加以集中优化,形成具有较高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本③王志平,郑克强:《鄱阳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禀赋评价与保护利用模式》,《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成功的文化资源整合,首先需要根据其文化资源的自身特色,正确选择资源整合的对象,之后再明确哪些文化资源具有共通之处或互补之处,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整合活动。因此,在整合成渝地区巴蜀文化资源前,首先需要把两地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细分、归纳、整理,最后才能根据特色整合成统一的地域文化品牌。
1.梳理成渝地区巴蜀文化资源
成都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其中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有古代的文翁、卓文君、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文人学士以及现当代的郭沫若、巴金、李劼人等人;古蜀文化旅游资源有金沙遗址、郫县古城址、鱼凫古城址、芒城古城址等成都平原史前城址,还有古蜀船棺合葬墓以及为了纪念望帝和丛帝而修建的望丛祠;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今,它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都江堰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主,包括多年来在修建和维护过程中遗留并传承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古建筑街区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以古色古香的宽窄巷子和远洋太古里文化街区为代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以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川剧为代表。
重庆旅游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包括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战陪都文化、三峡文化等。这些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形成了特色各异的重庆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有三峡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境内的大宁河小三峡和马渡河小小三峡、以巫山龙骨坡遗址和大溪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历史文化遗存、云阳张飞庙和奉节白帝城等三国文化遗址、“水中碑铭”白鹤梁和“江上明珠”石宝寨等文物景观以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非物质类,有以老舍、冰心、萧红、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作家所创作的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二是以物质形态遗存下来的各类文化遗址,包括抗战纪念遗址、革命事件遗址、文艺类遗址和名人旧居;有古建筑街区文化旅游资源,包括洪崖洞、磁器口、通远门历史文化街区和湖广会馆历史街区等;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传承历史悠久的川江号子、苗族民歌、民间戏剧秀山花灯、传统民俗舞蹈铜梁龙舞以及梁山灯戏等。
2.分类整合巴蜀文化资源
根据成都和重庆两地的文化资源现状,以巴蜀两地文化的互补性与共通性为依托进行文化资源梳理与整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时,如果把成都和重庆两地资源全部整合为一个方面去开发显然是行不通的,此时,便要根据“分类整合,多点传播”的整合模式①梁明珠,张欣欣:《泛珠三角旅游合作与资源整合模式探究》,《经济地理》2006年第2期。,即按照各类资源的内在联系,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思考不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从哪些方面、哪种方式相互融合在一起,既能突出特色,又能优势互补、互为依托,让它们能够满足游客不同层面的需求,最终让这些特色的“点”带动整个“面”的发展。在分类整合中,大部分文化资源的分类是以“文化”的分类为参照的,例如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等,根据两地的巴蜀文化资源特色,文化主题相同或者表现形式相同的,便可划为一类进行整合开发。据此我们可以构建出六大文化资源整合方案:巴蜀文化名人旅游主题、巴蜀古文化旅游主题、巴蜀水文化旅游主题、巴蜀三国文化旅游主题、巴蜀古街区文化旅游主题以及巴蜀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主题。
3.创意巴蜀文旅主题
在这六大主题当中,巴文化与蜀文化资源要进行创意融合与对话,可以根据巴蜀文化资源类型的共性与差异性,相互融合,提取精髓,最终形成极具创意性的巴蜀文旅主题(如图2所示)。
在巴蜀文化名人旅游主题中,可以将成都的历史文化名人和重庆现当代红色人物相结合,形成古代人物与现当代人物之间的隔空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成都和重庆两地的两种资源便以联通古与今的名义相融合。在巴蜀古文化旅游主题中,则可以以成都的古蜀文明和重庆的三峡文化为中心进行联合开发,两地之间各自展现其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人文印象。在巴蜀水文化旅游主题中,则把成都的都江堰和重庆境内的小三峡、小小三峡整合在一起,将李冰治水精神和三峡精神通过创意的方式讲述出来,体现两地水文化的不同韵味。在巴蜀三国文化旅游主题中,主要以成都武侯祠和重庆奉节白帝城为主,武侯祠是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而白帝城因其天生易守难攻,在战国时有镇守三峡、拱卫巴楚之称,两者的三国文化资源刚好能优势互补,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三国时的风采。在巴蜀古街区文化旅游主题中,要将当地最具人气、最有体验价值的文化旅游地进行整合,让两地的“网红”景点能根据自身文化特色联合打造来了就不想走的“文化网红集合地”。在巴蜀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主题中,要充分挖掘巴蜀文化当中的民俗文化典型,从民俗文化中体会成都的休闲惬意和重庆的淳朴民风。
图2:创意六大巴蜀文旅主题
(二)共塑文化符号,打造“双城文化品牌”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是成渝双城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文旅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打造出特色鲜明、公众认同、符合城市形象与发展的文旅品牌。从传播角度来看,品牌塑造在根本上是一种树立自身文化符号意义及品牌的价值观念,并让消费者产生认同的过程①周诗诗:《品牌传播过程中文化符号的传导机制研究》,《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因此,文化旅游品牌对目的地的文化宣传有着积极作用,让大众对该地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一目了然,在增加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也提升了文化的吸引力与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还可以大大提升旅游地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提高成渝两地文化旅游的增值能力和竞争优势。
1.提炼巴蜀文化核心特质
如何构建成渝两地的“双城文化旅游品牌”?首先,需要根据两地文化资源的特色与内涵,分别提炼出最核心的文化特质。在成渝文化旅游六大主题当中,巴蜀文化名人旅游主题可以提炼成都优美的诗歌文化与重庆热血的红色文化这两种特殊文化特质,突出柔与刚的和谐与共鸣;巴蜀古文化旅游主题则可挖掘成都神秘的古蜀文明和重庆三峡奇妙的巴渝文化这两种文化特质,揭开成都重庆古文化的神奇面纱;巴蜀水文化旅游主题则依托成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重庆长江三峡大江大山共同讲述的水文化精神,主要体现都江堰的治水文化与三峡的山水文化;巴蜀三国文化旅游主题则依据成都的武侯祠和重庆的白帝城,提取人物精神与白帝城的古战场遗留符号;巴蜀古街区文化旅游主题则聚焦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文化与休闲的碰撞,重点突出“网红打卡地”的特色;巴蜀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主题则突出成都的休闲活动和重庆的川江号子、民间戏剧歌舞,定位“闲坐与舞动”的文化特质。
2.设计视觉化品牌符号体系
围绕巴蜀文化核心特质,通过创意融合,将其凝练为一种统一的、具有文化表现力的文化符号,最终形成具有主题特色的视觉形象设计。视觉化的品牌文化符号的塑造,能给人最直观的视觉冲击,从而在那一个瞬间、一个时刻成功夺取人们的注意,形成品牌记忆力。
针对六大文旅主题的核心文化关键词,视觉化的品牌符号在进行设计时,除了需要设计最具特色、最有辨识力的品牌符号,还需要依据成都重庆两地文化资源的特色,设计推广一系列相关的品牌符号体系,从不同侧面补充、展现其双城的文化魅力之处。在巴蜀文化名人旅游主题中,可围绕“优美”与“热血”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共同塑造具有“刚柔结合”特色的文化符号;巴蜀古文化旅游主题则围绕“神秘”与“奇妙”这两个关键词,共同塑造“奇秘”的文化符号;巴蜀水文化旅游主题则围绕“治水文化”和“江山文化”,共同塑造“和谐与激荡”的文化符号;巴蜀三国文化旅游主题则围绕祀祠中的三国故事与精神和白帝城战场地势的易守难攻,共同塑造“时代与英雄”的文化符号;巴蜀古街区文化旅游主题则共同塑造“文雅逗趣”的文化符号;巴蜀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主题则围绕“休闲”和“开放”,共同塑造“静与动、闲适与欢庆”的文化符号。
3.多渠道宣传推广文旅品牌
在完成品牌文化符号塑造、形成视觉形象设计后,还需联合相适应的品牌宣传口号,进行文旅品牌的宣传,最终让游客对双城文旅品牌形成品牌共识。
六大文旅主题,应设计相应的“一句话”式品牌口号,定位自身的文化内涵,加深品牌符号的文化印象。多渠道宣传推广文旅品牌,需要结合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创新组合推广。例如,线上可制作宣传短视频,视频内容可以围绕品牌符号体系形成一系列的人物故事对话,突出代表性的人物或地点,或者融合文化创意制作幽默类短视频配以文字解说,投放到双方各自的官方媒体以及双方共建的账号,这样既彰显了品牌符号所代表的文化意蕴和内涵,又以创意的方式突出核心,深入人心,为大众所接受。线下则可以在双方的景点都融入品牌文化符号,并配以相应的图文解说,加上“来了这儿,不去成都/重庆看看吗?”等类似的宣传语,共同构造双城品牌,形成双城文旅整体印象。
(三)共创文旅精品项目,讲好“巴蜀故事”
对成渝文化旅游六大主题进行品牌文化符号塑造后,就要思考如何围绕塑造的品牌特色来打造、包装所整合的文化资源,共创文旅精品项目。众所周知,文旅IP建设有利于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因此,首先需要挖掘文旅主题内具有典型性的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旅游IP;其次,成渝两地IP与IP之间进行创意互动,形成IP共同体,并以IP的文化创新力带动其他同类文旅资源的整合发展,体现成渝文化特色。
阿巴尔金在1987年5月访华时,对阻碍机制也作了分析。他认为,所谓阻碍机制是指阻碍事物前进、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因素,而不是个别的东西和因素。阻碍机制在苏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条主义理论;二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管理方法;三是苏联国民经济比例本身的失调;四是干部因素,主要是官僚主义。
1.定位巴蜀文旅IP
文旅IP是指文化与旅游要素融合下,具有文化特质、品牌内核、独特价值体现的知识产权体系,它往往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有较高区域辨识度和知名度、留给游客鲜明主题印象的核心文旅资源①汪仁正:《文旅IP的建设路径与价值创造》,《当代农村财经》2020年第2期。。在成渝文化旅游六大主题当中,符合文旅IP定位的,有巴蜀文化名人旅游主题的杜甫草堂和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巴蜀古文化旅游主题的金沙博物馆和三峡博物馆,巴蜀水文化旅游主题的都江堰和大宁河小三峡,巴蜀三国文化旅游主题的武侯祠和白帝城,巴蜀古街区文化旅游主题的宽窄巷子、太古里文化街区和洪崖洞、磁器口,巴蜀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主题的茶文化和川江号子。
2.IP互动,共创文旅精品项目
如何让成渝两地的IP进行创意互动?必须以文化创意为两者的互动注入灵魂,讲好“巴蜀故事”。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一个精彩的“故事”,需要我们根据现代观念,重构故事的叙述逻辑,将传统的、精髓的文化核心与现代的、创意的表达方式相结合,以多种方式、多重渠道来塑造巴蜀文旅IP的具象形象②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3/22/content_5276447.htm.2018-03-09.。
针对杜甫草堂和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可以利用诗歌元素和抗战元素,来讲述跨越时空的情怀,线上给两者制定个人账号、进行互动对话,线下可以用两者的卡通玩偶形象进行简短的小剧场表演,联合举办文化表演、故事讲堂等活动,甚至划分一个专门的地域,打造两者相关的互动活动,等等。金沙博物馆和三峡博物馆的互动,则可以利用文物与文物之间的对话进行,选择在某一方面具有关联性的两类文物,线上可以利用视频、海报的方式,用语言的幽默性将两者巧妙结合,线下则可以利用AR、VR技术,让这些代表性文物互动。都江堰和大宁河小三峡围绕“和谐与激荡”,则可以打造共同的音乐剧,通过音乐让两者共融,同时对治水文化和山水文化进行再创作,形成一幅幅相互呼应的山水画等。武侯祠和白帝城,则可根据其互补性,制作宣传视频,将白帝城的地势和武侯祠的人物相结合,在视频中展现人与城的刀光剑影。宽窄巷子、太古里文化街区和洪崖洞、磁器口的打造则可以参考之前“宽宏大量”的IP组合,通过此种组“CP”的方式,让这两组景点成功转型为网红的、文化的、乐趣的文化景观。而关于茶文化和川江号子这类特色民俗,可以将其创意融入其他主题文旅当中,例如一边喝茶一边享受名人文化、古文化、三国文化等的熏陶,川江号子则可以和水文化结合,展现其民歌的魅力。
成渝两地文旅IP之间进行深入互动,形成整体印象后,便可将两地的同类型资源都整合起来,让IP品牌带动周围文旅资源的发展,促进文旅产业协调发展。
首先,需要对同地区同类型的文旅资源进行衔接,针对和成渝两地主推IP同类型的文旅资源,可以首先根据品牌特色,进行品牌定位,打造自己的品牌符号,在形成视觉形象后,便可和主IP的品牌符号进行宣传互动,进入大众视野,然后在周边文旅项目的建造中,主要选择与主推IP有明显差异的项目进行打造,形成差异化竞争,进行优势互补。
其次,将两地衔接好的文旅资源进行组合对话,形成一条完整的成渝文旅线路。两地的文旅品牌需要进行互动对话,无论在宣传方面还是线下项目中,都应该体现成渝文旅线路主题的完整性与独特性。最后,在不同的文旅线路中,仍然可以以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等背景为基础进行不同主题线路的整合,建立成渝文旅联合线路。
四、整合文旅产业链,进行全方位文旅升级
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巴蜀文化旅游,整合其文旅产业链,要以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以满足文化旅游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结合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争取全方位让游客满意。
(一)跨界融合,文旅产业链整合发展
在文化旅游当中,首先应考虑的便是“吃、住、行”问题,要横向跨界融合,整合文旅产业链。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利用各种方式将成都和重庆两地聚合在一起,以便利游客在成都和重庆旅游时,能够畅玩双城,尽情享受乐趣。
基于此,可以共建成渝两地的文旅线路手册,围绕成渝文化旅游六大主题,以IP旅游地为主策划旅游线路,提供交通方式以及大概的乘坐时间;手册上还应体现文化品牌符号、宣传口号、旅游地特色节目、美食和产品等,突出文旅特色。文旅线路手册完善之后,可以根据线路图,建立成渝双城文旅专线列车,通过“一辆车”,将两地的文旅主题和各文旅景点联合在一起;除此之外,通过专线列车,还可将成渝旅游地的住宿和美食都囊括其中,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人文气息的主题民俗、客栈、旅店等,以及周边的特色川菜、火锅、名小吃等。在专线旅游当中,不用担心交通、住宿等问题。
(二)纵向延伸,提升文旅体验服务
除了整合文旅产业链,从纵向来讲,需要在文旅精品项目上做细做深,增强产品体验,开发特色文创产品,让巴蜀文旅持续发力。因此,文旅产业在“游、购、娱”方面,就要思考如何提高游客的体验性。
旅游体验是现代社会旅游的最高层次,强调以人们感受外界事物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即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进行综合体验①许建,廖任文:《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的构建》,《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0期。。在成渝文化旅游六大主题当中,线上或线下的创意活动,都可增加和游客之间的互动,让游客亲身体会文化的内涵与韵味,例如文化表演、故事讲堂、歌舞表演、音乐剧、艺术画展等,都可增加互动环节,设计问答、增加游客DIY、舞蹈模仿、唱歌等项目,还可利用各类技术打造科技与人文的互动项目,增加游客的沉浸感。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除了运用创意加持,还应联合打造成渝两地的文创产品,形成成渝两地特色文创产品“网红礼包”或“文创盲盒”,塑造成渝两地文旅印象。
结 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需要依靠巴蜀文化生产力来推动,而巴蜀文化交融发展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经济圈的建设和巴蜀文化的发展互为因果。因此,成都和重庆两地需要共同发力,让巴文化和蜀文化共同对话,而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对接,其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和发展方向,也就是巴蜀文化旅游的整合开发。
巴蜀文化旅游的整合开发,最为重要的关键点是从巴文化和蜀文化中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然后从此类文化的精神内核出发,挖掘其中或优秀或浪漫或传奇或奥妙的文化特质,接着将两种文化特质用一种创意性的融合方式串联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互补共融的文化精神核心。只有从源头上成功地将两种文化进行创意性再创造,后续才能延伸发展为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互补共融,即经由此种精神内核孵化出相对应的文化符号,形成一个独属于巴蜀风韵的文化故事核,并结合相对应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一系列文化旅游资本,最终成渝两地的巴蜀文化资源才能成功整合、协同开发,成功打造双城文化品牌,共创文旅精品项目,真正讲好“巴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