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1-07-13苏日娜
苏日娜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与目标要求、重点内容与教育任务、质量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组织实施与条件保障,并于6月8日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部署《纲要》的贯彻落实。“纲要”中明确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为全面落实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大高校教师从讲授的课程出发,对如何落实课程思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提出了一些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路径。
《经济应用数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理学类课程,《纲要》中提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因此,就如何发掘《经济应用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地融合,使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以学科发展史,培育科学精神
微积分在18世纪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其本身还很不完善。由于使用了模糊不清的“无穷小”概念,微积分并没有可靠的逻辑基础。1734年,英国大主教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在《分析学家》一书中,猛烈地攻击了微积分。他认为无穷小既等于0,又不等于0,这是十分荒谬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微积分是不可靠的,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由此引起的争论被称作“第二次数学危机”。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激烈争论之后,微积分终于在柯西(Cauchy,1789-1857)、波尔查诺(Bolzano,1781-1848)、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1815-1897)等人的工作中得到了严格化。[3]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更是数学家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斗争史。[4]这部斗争史为人类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吴文俊(1919-2017)院士曾对数学史学习的重要性做出如下论述:“假如你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对一个领域的发生和发展,对一个理论的兴旺和衰落,对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对一种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影响等这许多历史因素都弄清了,我想,对数学就会了解得更多,对数学的现状就会知道得更清楚、更深刻,还可以对数学的未来起一种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可以知道数学究竟应该按怎样的方向发展可以收到最大的效益”。[5]目前,高校微积分教学流于机械的情况并不少见。教师急于讲授计算方法,学生也被繁重的课业所困扰,对所学课程的发展历史了解不深。因此,为发挥好《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的育人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围绕一些著名定理、公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有机地穿插相关历史内容,是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展现微积分发展的历史全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学习他们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学习他们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此外,融入数学史的课堂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从历史中得到启发。
二、以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古代数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是《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6]虽然微积分建立于西方,但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嵌入中国古代数学的介绍并不牵强,反而大有必要。一方面,了解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进而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弘扬传统文化更是当代青年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是时代向青年人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受现代数学的“西方中心论”或者“希腊中心论”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中国古代数学不以为然,对东方数学与欧洲数学复兴之间的关系不具备常识性的认识。长此以往,将阻碍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科学观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因此,在专业课中嵌入历史分析,以中国古代数学为切入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高等数学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三、以微积分的经济应用,加强现实国情教育
在经济分析中,常常需要建立经济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面对经济数学问题,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等,学生常常感到一头雾水。此类问题的计算不仅要求熟练掌握微积分,更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储备,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微积分计算方面,《经济应用数学》课程介绍了单利与复利、需求与供给函数、成本与平均成本函数等常用的经济函数,并讨论了导数和定积分在经济当中的简单应用。经济知识储备方面,则需要教师从实际问题出发,在课堂中适当融入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国情,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数学问题。
国情教育是使学生了解本国政治、经济、自然生态等方面基本情况,从而激发起爱国热情的教育。《纲要》中提出: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1]以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的教学为例。通过讲授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的概念、数学表达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如: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就产生了“供大于求”,从而使市场价格下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会产生“供不应求”现象,从而使市场价格上升,市场价格的调节就是这样实现的。此外,市场的均衡是暂时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就被破坏,从而需要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均衡。在市场经济下,价格和销售数量在不断的调整,最后趋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从而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从专业教学的角度出发,嵌入国情教育的专业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数学问题,缓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出发,国情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更快地进入角色,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以微积分的经济应用教学为切入点,加强现实国情教育,不仅与《纲要》的要求不谋而合,更是凸显课程思政意义的有效途径。
课程思政是时代向广大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有许多先进、新颖的思想,但若要实现思政与专业知识体系的融合,真正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并非易事。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7]实施课程思政的课堂不仅不能以牺牲专业课教学为代价,还要起到促进教学成果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在课程研究、课程团队建设、教材建设、教师教育等领域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需要广大高校教师长期的探索、创新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