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后所引发的教学思考
——以湘教版和人教版地理1为例

2021-07-13浙江汪宇飞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湘教版新教材人教版

浙江 汪宇飞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浙江省普通高中已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在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省内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地理、生物学科出现了一个省份使用两套教材的情况。纵观各地市关于新教材的公示文件后获悉,浙江省所辖11个地级市中,杭州等10个地级市选择教材一致,其中地理学科选择湘教版教材、生物学科选择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教材,而宁波市的生物和地理学科均选择了人教版教材。人教版究竟有何魅力,在宁波地区备受青睐?笔者对人教版的必修教材进行了深刻研读,并在目录体系、教学内容、图文系统等方面与湘教版进行了对比,收获颇丰,对今后的新教材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教材目录体系的差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类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地理1侧重于自然地理部分,共罗列了12条内容要求,主要介绍了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方面的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者、课程实施者、命题者参考的重要依据。湘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的编委在对照上述内容要求后,在教材的目录体系设置上还是有所差异,详见表1。

表1 湘教版与人教版地理1目录体系及《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对照表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到两套教材有些许的不同,现针对两套教材的框架结构,谈一谈笔者的理解和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感受。

1.湘教版评析

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较而言,湘教版的最大特色就是对内容要求1.11和1.12的处理上,将自然灾害和地理信息技术两部分知识内容穿插在其他章节或导言部分,没有单独另设章节,这样的框架结构设计体现了编者的匠心。这样的整体架构利弊共存,趣味性有余,但系统性不足,非常考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将滑坡、泥石流灾害放在“流水地貌”、将风沙活动放在“风成地貌”、将洪涝灾害放在“水循环”,又将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石油泄漏等内容放在“海洋与人类”中来呈现,这样整体设计让教学可以自然地过渡,深化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却也让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系统认知不足,对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两个上位概念的区分造成混乱(例如:在某一次阶段测试中,问黄土高原地区多发的地质灾害,约六成的学生答水土流失),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很难系统地认识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这样的整体知识框架。

与此同时,将内容要求1.12主要放在导言部分,并在其他章节有所穿插(例如:在湘教版教材第76页活动模块的遥感技术监测森林草原面积变化、第91页活动模块的遥感技术与洪涝、第99页活动模块的遥感技术观测海水盐度)。这样的设计稍显突兀,而且教材对3S技术的相关工作原理、组成及应用等介绍篇幅甚少,很难开展有效教学,需要教师额外补充、印发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3S技术的基础知识。

2.人教版评析

相对湘教版教材而言,人教版的编委在教材结构编排上大体按照《课程标准》内容要求顺序,逐条逐句、按部就班地编排教学内容,在目录的设置顺序上,将大气和水文章节放在地貌之前。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安排还是更加符合教学逻辑的,在学习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后,有助于学生对塑造地貌的四大外力(流水、风力、冰川和海浪)的理解。当然,缺少了导言,开门见山地进入章节教学,不利于学生初始对地理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知识的了解,学科价值的渗透需要在后续教学中注入,并需要教师灵活处理。

二、章前、章后风格迥异

聚焦章次,通过对比发现,这两套教材的风格迥异。湘教版在每一章节前配有一幅插图(第一至第五章插图分别为: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出舱维修作业、挪威吕瑟峡湾、积雨云和闪电、南美洲拉普拉特河注入大西洋、红壤)和一段导言,而在章末直接省略,似有“虎头蛇尾”的意味。相比而言,人教版在章前、章末的设置更体现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有助于学生的后续探究学习。人教版在章前设置了一段导言、一幅插图(第一至第六章插图分别为:天宫二号发射效果图、黄山云海、葡萄牙纳扎雷海滨、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热带雨林、2016年7月江西遂川遭暴雨袭击)和本章重点探讨问题。人教版在章末设置了本章要点(与章前的本章重点探讨问题遥相呼应)和问题研究(辅以知识拓展的资料、研究方法指导和研究成果的展示)。各章次的问题研究的内容设置详见表2。

表2 人教版各章章末问题研究汇总表

从上述表格内容来看,人教版的章末所选择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属于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深化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在“知行合一”思想的践行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学科价值。与此同时,该模块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在地理调查、地理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素养。

三、教学内容编排的异同

在“一标多本”的大背景下,各个版本新编教材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所涉及的地理主干知识大体相同,但是,由于编委主观的理解不同,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湘教版和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的异同点概括如下:

1.共性特点

相较于以往版本,两套教材都与时俱进,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及时的更新。例如,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国际年代地层表》,将地质年代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再比如,银河系的直径、可见宇宙的半径、大陆和海洋地壳的厚度等参数都进行了更新。

2.主要差异

两套教材的主要差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从每节内的栏目设置上来看,湘教版主要设置了探究、正文、阅读、活动等栏目,并通过三个漫画人物“丹霞”“经纬”和“苏扬”的对话框形式对知识进行了延伸和补充,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人教版主要设置了课前导入(教材没有标明栏目的名称,属于笔者自主解读)、正文、活动、自学窗以及页面底部的脚注(主要是相关概念解释和注释)。

②从《课程标准》解读和主干知识来看,在地貌、大气、自然灾害等章节差异最大。

从“地貌”篇章来看,湘教版考虑的是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中的主导地位: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地区则以风力作用为主。因此将流水地貌和风力地貌单列,将喀斯特地貌、海岸和冰川地貌合并为一节,整个地貌部分共有28页(第37~64页)。而人教版在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中介绍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没有介绍冰川地貌,地貌介绍部分共有10页(第66~75页),在第二节介绍了“地貌的观察”,侧重于地理野外观察的方法指导。

从“地球上的大气”篇章来看,人教版增加了“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部分教学内容,而湘教版在热力环流之后戛然而止。

从“自然灾害”篇章来看,湘教版将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沙、洪涝等灾害穿插在相应的章节之中,系统性不强,对自然灾害的介绍不全面。而人教版则通过第六章《自然灾害》,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寒潮、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并专门安排了一节内容介绍防灾减灾的措施手段。

四、图表系统差异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表系统是对正文内容的重要补充,两个版本的新编教材都属于图文并茂,这一点十分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教材中的插图极为丰富(页面顶部和底部的“跨页”插图是人教版一大特色,如第6、7页的太阳系示意图和第16、17页的地质年代示意图)。但是,两个版本教材在图表数量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详见表3。

表3 湘教版与人教版地理1中图表系统的差异

从数据统计来看,湘教版共计166幅插图和3张表格,人教版共计169幅插图和10张表格,人教版的图表更加丰富一些。这里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湘教版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介绍的地貌类型更加多样,因此插图大幅领先,而人教版专门设置了第六章《自然灾害》,故自然灾害有关插图更加丰富。

在研读教材过程中发现,同样的内容两套教材的表达方式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相较于湘教版的文字表达方式,人教版更偏向于图像表达(可以从人教版目录中附录二《本套书常用地图图例》管中窥豹),图像表达更加直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优越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妨通过两个案例加以对比。

案例一:月相观测图文表达的差异

差异:湘教版为文字,人教版为图像。

逐日逐次观察并记录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地平高度(可以用伸展手臂、紧握拳头的方法来估测月亮的地平高度,高出地平线一拳10°,两拳为20°,依此类推)和亮面凸出方向,绘出观察时的月相草图,并记下每次观察的农历日期、时刻及其他情况。

图1 月相观测图

案例二:二氧化碳月均浓度/体积分数变化图文表达的差异

差异:湘教版为文字,人教版为图片。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了120 ppm(1 ppm为百万分之一),其中一半的增长出现在1980年以后。2015年3月,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突破400 ppm。这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首次突破这一高值。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2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图

五、教学启示

通过上述对两套教材在目录体系、章前和章后栏目设置、内容编排和图表系统等方面的差异对比,对我们日常教学有三点启示。

启示1:《课程标准》的研读要摆在首要位置

《课程标准》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服务,切实增强了指导性,突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者的依据,不同版本的主编、编委成员均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写新教材。地理1共计12条内容要求,但是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一条内容要求,不同的读者有自身独有的理解,这就有了教材内容、教材结构编排、教学活动设计的差异。同一个省份两套教材背景下,浙江选考如何考是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浙江选考卷素有“深挖教材命制试题”的传统,不少试题都源于教材。可以预见的是,考虑到高考的公平性,这样的传统将一去不返。因为《课程标准》是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为高考命题指明了方向。

启示2:重组教材结构,加强单元教学设计

课时的安排没有必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走,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更要注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即时长大于一个课时的教学组织形式,多相对于单课时教学而言,目前常作为探索深度学习、课程综合、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种实施途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质是教学内容的综合和重组,其目的一般是突出某个培养目标,也可能是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教学重心要从“突破重难点”转向“建构整体框架”,并将学科大概念引入课程教学中。例如,我们可以以学科大概念“地貌”“内外力作用”“大气运动”等学科大概念为单元主题,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启示3:注重教材资源整合,科学灵活的使用教材

两套教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不能完全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按图索骥地去使用教材,可以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加强教材资源的整合。例如,在案例的选择、内容顺序的调整、知识的灵活穿插、素材的加工与选择等方面都是大有可为的。新版湘教版教材使用至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做了如下尝试。一是在《地貌》章节,在完成流水地貌教学后,将第三节喀斯特地貌相关知识提前,并穿插丹霞地貌的介绍,将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对比教学作为第2课时。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在形成过程中的相似性(外力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而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岩性的差异。二是在《热力环流》后补充了“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是借鉴了人教版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通过对风的相关知识的教学,体现了知识间内在逻辑的延续性,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大气运动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六、结语

当前,浙江省对《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校各地理教师正摸着石头过河。尽管前期省、市、县各级教研室组织了《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线上、线下培训及各种研讨活动,但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过程,在聆听了专家学者的指导后,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落地生根,是需要教师内化及校本化的过程。教师作为教材的实施者,需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摸清教材知识体系、结构编排。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更深刻地领悟编委的设计意图,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湘教版新教材人教版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基于平板电脑的初中地理精准课堂的构建——以湘教版“中国的主要产业:农业”教学为例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六课《可爱的家》教学设计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