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的家长焦虑与消除路径探析

2021-07-13梁雪连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19期
关键词:双减

梁雪连

【摘要】“双减政策”落地,使得家长教育焦虑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高频化的态势,基于幼小衔接、小升初的视角,在教育中出现的真空问题是引发家长教育焦虑的重要原因,这并非单纯地限制资本,若想要真正消除家长教育焦虑,不能寄托于家长自我调整,而是采用整体的思维推动学校(小学)的教育改革,在明确教育指向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双减”;家长焦虑;消除路径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课后作业量和课后辅导班被削减或取缔,让学生能有更多的课后时间参与到兴趣爱好的培养中。这对于教育公平和素质化教育来说,是莫大的好事。但是,在“双减”政策执行后,学生的作业量大量减少不仅让学生的面临成绩下滑的危机,还让大部分学生沉溺于游戏和玩乐中,导致有更多的时间和父母的相处了,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也被激化了。这些负面因素都会让家长感到焦虑和不安,所以如何消除家长的焦虑,如何引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长教育焦虑问题的演变

家长教育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负担过重,尤其是课外补习、课外培训引力辐射的情况下,面对同龄儿童,很多家长不免出现: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危机担忧,总想着自己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为了解决家长这一痛点,让一些捕抓商机的人抓住了家长们的心理,这就使得大量的辅导班出现,并且占用了孩子们大量的课后时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负担在不断地低龄化,再甚者,有些孩子在学前教育就开始面对着繁重的学习压力。我们在理解父母教育焦虑的原因的同时,若是不及时纠正当前现状,家长的焦虑将会持续增加,甚至通过多种途径来转移到学生身上。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家长教育焦虑存在同质化的特点,家长并不焦虑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因为教育目标足够清晰: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高分数,于是通过参与各类机构补习,为升入优质学校做好充足的准备。最终,教育教学实力演变为家长经济实力的竞争。当“双减政策”发布后,学前教育的家长也被卷入到其中,家长一瞬间失去了目标和手段,“双减”政策改变原有唯分数论的态度,一贯喜欢用成绩衡量学生表现的家长,失去了判断的标准,家长很难通过等级制的形式掌握当前孩子的学习状况,其次“双减政策”要求学校不得随意增加课时、提升教学难度,原本学校心照不宣的惯例,此时也被政策“堵”死。

这种打破传统教育竞争赛道目标与手段的统一,家长教育焦虑从原有的单一性向着复杂化演变,焦虑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理想型概念,从目标与手段两个方向划分出四个象限,并由此区分出当前家长的焦虑状态。

1.传统型焦虑

虽然双减政策出台淡化了现有的唯分数论,但是仍延续传统的教育习惯和教育意识,认为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既然学生不能在学科上划分标准,那可以通过非学科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为此部分家长将原有学科热情转移到非学科类培训,这一现象同样引发了专业人士对于素质教育“内卷化”的担忧。

2.途径焦虑型

虽然目标未发生改变,但是可使用手段非常模糊,这类家长长期对于学习目标的追逐,但是又缺乏对现有评价机制转变的认识,這类家长若是失去学校或者是培训机构的“助力”,往往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时间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为此家长往往呈现出无奈的态度。

3.目标焦虑

这类家长缺乏非常清晰的目标,虽然家长知道现有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在规范和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当前的办学行为,但是自身的需求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目前家长正处于“减”和“不减”的矛盾之中,为此家长会想方设法来填补学生课后的空余时间,以此来让自己“安心”。

4.茫然型家长

这类家长在目标和手段两个方面都不清晰,由于家长的盲目从众心理比较强,喜欢跟风,因为目标较为单一,但是当前家长群体出现分化,这导致这部分家长没有追随的目标,因而出现焦虑,双减政策的推出给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家庭教育时间和空间,但是家长往往不知道要怎么解决,内心非常不安。

二、家长教育焦虑的特点

家长教育焦虑的认知经历着由表及里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持续性、动力性和蔓延性。

1.持续性

家长教育焦虑是在竞争等外界刺激下产生并发展的,受外界环境影响,会以不同程度的焦虑存在。现如今的教育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而应试教育导致的“唯分数论”是刺激竞争的主要因素之一。家长教育焦虑究其根源主要是教育在争夺有限的社会稀缺资源竞争中的不公平性,在供需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家长教育焦虑势必会存在且难以消除,需要正视其存在。

2.动力性

作为人的一种情绪状态,家长教育焦虑跟心理压力具有类似的特点——动力性,即当个体感到心理压力或焦虑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处理具有威胁性的情境。适当的教育焦虑对家长参与教育活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家校合作的背景下,家长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教育焦虑的合理利用显得更加必要。然而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拥有过高的教育期望,教育期望与子女所能接受的教育水平之间无法保持相对平衡,甚者差距过大,由此产生的教育焦虑难以转化为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动力,反而会成为家长的沉重负担和压力。

3.蔓延性

家长教育焦虑并不稳定,而是逐渐向周围扩展延伸的,它不仅在家长群体中蔓延,同时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健康发展,一个始终处于焦虑状态中的家庭,会给予子女沉重的学业压力,这往往会造就子女脆弱的畸形心理。另外,在商业媒体、培训机构对教育竞争的大肆鼓吹下,家长教育焦虑不断被人为拔高、扩散并“泡沫式”发展。“双减”政策试图刺破由此形成的泡沫,但家长教育焦虑本身依然存在,它仍具有向四周扩散的可能。

三、缓解家长焦虑的难点

一直以来,“减负”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学生的负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家长,这也反映出了家长的焦虑。总体来看,社会上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家长,分别是不想减负的家长、不敢减负的家长以及不会减负的家长。

不想减负的家长一般是指那些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于学生,教育观念略为畸形的家长。首先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极高期望。因为不基于现实,从而设置一些无法达到的目标就会于无形中增加孩子的负担。很多家长没有完成自己年少时为自己设立的目标,产生了挫败感,从而就要求自己孩子去完成他们的目标。这些家长希望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之后,实现父母心中所想的阶级跨越。教育确实是阶级跨越的工具之一,但不可以不顾学生思想,把这种愿望强加给学生。另外,还有一些家长从小便给孩子设立各种目标而不思考孩子本身兴趣。

其次,有一部分家长是不敢减负。其一,他们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教育和精英地位的获得有着稳定的制度化连接。而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依然受到了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受教育程度对职业地位的影响很大,而职业教育却遭到歧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很难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体面的”体制内工作。因此,家长们依然崇尚“学而优则仕”一说,认为人的出路只能依靠接受优质的教育,最后顺利通过中高考,从而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而非职业院校;其二,激烈的人才竞争机制以及面试的学历门槛致使家长们不敢减负。一方面,单一的人才选拔和评价制度成为了学生求学路上的拦路虎,若想通过它,那么就必须参加中考、高考,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在一些家长眼中,“双减”不管怎么减,也都减不了中高考,所以,在“双减”政策出台以后,求学和求职的双重压力致使一些家长的焦虑不减反增。

再次,一部分家长是不会减负的家长。无可否认,一部分家长并不认同高压的教育方式,但是身边人皆如此,我也只得如此了。事实上,这反映了家长的从众心理,他们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就只能效仿他人的做法。当看到别人领着孩子去上课的时候,他们心里也不免焦虑,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弯道超车。家长们也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双减”的试点对象,而阻碍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所以家长们焦虑不已。

四、“双减”政策之下消除家长焦虑的路径

1.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

学校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著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家长焦虑消除工作时,及时更新家校沟通理念并引起重视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对传统的家长工作教育观念进行合理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其中优秀的理念,摒弃错误的、落后的理念。其次,学校可以从多方吸取先进的消除家长焦虑心情的做法,例如向优秀学校学习,参加各种家长工作相关的培训等,促进自身教学观念的更新优化。同时要敢于改变现状,敢于开拓,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发展敏锐的教育政策贯彻能力,在“双减”政策下消除家长压力和焦虑,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丰富家庭和学校的家校活动

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能够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影响下实现自我成长,另外这种活动形式能拉近家长和孩子的距离,能够减轻家长的焦虑,促进孩子和家长的良好沟通,更能促进“双减”政策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比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制作粽子的活动,不仅拉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还营造了浓厚的端午文化氛围,加深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提高生活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学校三方面的沟通能够易于进行,能够加深家校合作程度。通过各种生活化的家校合作活动形式,不仅能够在活动中实现家校教育的良好合作,还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展开交流,缓和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消除家长的焦虑。

3.开展家庭访问活动

家庭访问并不只是简单的教师走访家长,应该是家长通过教师的访问,与教师沟通,对孩子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这种家庭访问不仅有利于教师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情况进行整合,还能结合学校系统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充分的了解分析,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并且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优化学习效果,克服“双减”政策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机会向学生家长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明确“双减”之下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展开形式,寻找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优化学生成绩。同时,在家庭访问中不免会遇到留守儿童、复杂重组家庭等情况,教师更要通过诚挚的沟通交流,和家长建立起信任,分析学生家庭的教育情况,给未来的家庭教育方向指明道路。“双减”之下,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只有家校良好沟通、做好家长工作,才能帮助学校优化和改进后续教育工作,才能实现学生成绩的提升,才能消除家长的焦虑情绪。

4.教育部门与社区联动,推进家长教育工作

总体来看,教育部门与社区的联动是很有必要的。社区组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利用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的协调和健康发展,从而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在“双减”的问题上,一方面,教育部门和社区的联动可以对家长进行教育,以匡正不恰当的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以和社区联动起来,更加精准有效地为学生减轻课外辅导压力,对培训市场进行规范管理。教育部在《双减》中明确指出,严禁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但是部分家长却依然对补习心存期待,甚至为培训机构打掩护。据了解,“双减”政策出台以后,便不能将孩子送去线下教室补课了,但是家长们和培训机构一起想出了不少“好办法”。第一,“双减”政策一出台,不少机构就把线下课转为线上课,以上网课的形式继续为孩子们补习学科类知识,教室用不了了就把战地转到网络上;第二,不少家长觉得网上课效果不佳,甚至还请了“一对一”老师,上门补课,其费用甚至超过原来的大班补课,这是因为很多父母除了习惯应试教育以外,根本不具备健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定力。因此,对父母的教育尤为重要,我们要努力转变家长们的育儿观念和教育理念,以期将孩子培养成健康、快乐的人。

结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双减”政策之下的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教师、家长、学校要针对情况,共同努力,利用正确的家校合作教学方法和家长工作观念,设计适合学生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要注重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家长工作计划等。只有通过家长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在健康的家校环境中成长,才能提升孩子的成绩,消除家长的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周序. 家庭资本与学业焦虑——试论"双减"政策引发的家长焦虑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11.

[2].司晓宏, 王桐. “双减”之下:教育焦虑现象的纾解与治理[J]. 中小学管理, 2021(10):3.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