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士绅阶层下的广州湾时期建筑以静园为例
2021-07-12谢东黄海燕黎小菲刘汉芸
谢东 黄海燕 黎小菲 刘汉芸
广州湾作为移民汇集点,开埠通商较早。作为对外交流集结地,其带来社会环境、文化与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建筑风格与形式,特别是官僚士绅阶层对建筑的影响。文章从建筑学、文化风情、保护策略等角度出发,通过对静园历史和实地测绘的研究,从平面、立面、剖面与文化等多方面来探究其中西融合文化的建筑语言和嬗变进程,为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提供指导理论基础。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法国殖民主义者看上了地理位置特殊的湛江,决定在此建立新的据点作为长期侵略中国和越南的基地,湛江就在这个时期被强制租借给法国,并改名为“时名广州湾”。法国殖民者为了巩固统治权,在广州湾兴建法式建筑,教堂、商铺,还有建造码头,码头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经商,除渔业经营外,还有贸易运输,其带动了广州湾时期湛江的经济发展,从而吸引了大批来自各地的商人来到广州湾经商,广州湾经济贸易繁盛一时,官僚士绅阶层也在这时期应运而生。广州湾时期官僚士绅阶层跟西方人士接触频繁,加上当时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许多官僚士绅阶层喜欢在不摒弃本土文化的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精华,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住宅当中。广州湾商会的首任会长陈静斯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建起了豪宅,静园就在这时候拔地而起。
静园概述
1899年,法国人胁迫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借条约》,湛江被强行租借,湛江对外贸易繁盛一时。清末时,静园创建者陈静斯随父定居于此,成立广州湾商会,并致力于广州湾的教育活动,因工作关系常与西方人士接触,审美上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静园的装修风格融入了法式建筑的元素。1837年,梁显强、雷剑鸿夫妇逃难到广州湾,租下“静园”并改成“现代照相馆”,生意日渐红火,声名鹊起,后来有人称静园为“南兴梁氏大院”。新中国成立后,静园分为若干小户,成为“72家房客”。现在,静园已经有百年历史,成为湛江市历史文物建筑。
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大多是以新为贵。在广州湾时期,法国人为了巩固统治权在广州湾兴建了教堂、商铺、住宅等法式建筑,时间久了这些西方新鲜事物渐渐也被人们所接纳,而广州湾时期的官僚士绅阶层常常与西方人士打交道,因此对于外来事物的接受能力更高,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传播,西方的文化和建筑技术更是深深影响着官僚士绅阶层的心态与审美。为了让自己的豪宅看起来更加气派高更加富丽堂皇,从而体现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官僚士绅阶层开始流行在建筑中加入圆拱形彩色玻璃窗、拱券型法式长廊、基督十字形装饰等法式建筑的元素,他们吸取西方的建筑技术和装饰手法等精华将其融入中式的建筑布局中,使中西方文化从互不相关到相互融合。
官僚士绅阶层心态与审美影响下的静园建筑特征
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都高举“以礼治国”的大旗,两千多年来,礼制观念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贯穿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礼制观念影响下的中国建筑中,一“间”一“架”都受到礼制等级的严格限制,九间以上的宫殿由皇上用,六品到九品官的厅堂只有三间七架大小,还有“前堂后室”“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说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礼制等级观念日渐淡化。以静园为例,广州湾时期法国殖民者兴建法式建筑,引来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在这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礼制观念有所淡化。如从布局上看,静园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运用了法式建筑的元素点缀,而室内的布局仍然以传统的三间五房的布局为准;静园主建筑前有华表装饰,但此华表与传统建筑中的华表本同末离,不同的是静园运用罗马柱代替古时人们雕刻图腾标志的石柱。
静园平面呈雷州传统的三间五房的格局,坐西南向东北,由临街建筑,中庭小花园,主建筑三部分组成。静园总占地面积1114m2,可同时容纳290人。静园共三层,临街面18.7m,进深42m。从平面图上看(图1),主入口处的建筑整体呈轴对称形式划分。主入口由东北侧大门进入,通过一条拱券型走道后便是一个传统的中式大庭院。穿过长廊踏入庭院,眼前就是静园的主建筑,主建筑门前设有两个罗马柱,主建筑内大厅被分为八个区域,中间是传统的入户大堂,左右两侧均被分为两个空间,墙体后是通往二楼的楼梯,楼梯两侧又分别有一个空间。大厅和庭院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走道,两侧分别有四个房间供人居住,再往里走是陡峭的楼梯通往二楼。在二楼,放眼望去是简陋的休闲空间,右侧是连接一楼的天井,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房间,稍上一层台阶便是进入主建筑二楼的门口,当时梁显强的工作室就在这个位置。二楼还有三个面积不大的房间放满了杂物。三楼是一个小型的露天阳台,楼梯旁是通向四楼天台的阶梯,在这里可以俯视静园。
静园正门立面呈三段式结构(图2),最高处是女儿墙,下方是三扇大型的玻璃窗,最下面设有大门,两侧分别是两扇窗对称分布在正门两边,对称的设计使静园看起来大气恢宏、精致有序。大门和窗户都是使用铁艺作为装饰,既通风,又防盗,还采光,静园的立面设计是法式建筑的风格。静园的长廊是法式拱券型长廊,从前长廊用作花棚,种植了盛开的大红炮仗花和喇叭花,充满贵族气息。如今只剩下了拱券结构。穿过仿巴黎式的长廊映入眼帘的便是静园的庭院与主建筑。墙面采用法国水泥——红毛泥和钢筋兼水泥的混凝土建筑,主建筑由罗马柱作为承重柱,做工精细,手法独特。大厅门窗用法式铁艺和中式窗花融合。大厅上方的八个富有装饰的拱形彩色格子玻璃窗,别具一格。玻璃上方富有艺术感的女儿墙,为建筑的安全防护能力添上有力的保障。因年久失修,墙皮有大面积的剥落和裂缝,门窗上的铁艺也早已锈迹斑斑,给造型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静园的结构体系主要采用传统的砖木混合结构搭建(图3)。静园墙体以砖块砌筑,室内墙体用红毛泥覆盖。静园主建筑屋顶为典型的硬山顶,山墙高出屋面形成“人”字形的斜坡,承载着传统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从室内可发现其结构是通过使用檩木镶入墙内起着主要承重作用,在檩木上方填充水泥沙后加上一层瓦片,瓦片相互颠倒摆放,下雨时雨水能够沿着瓦片向下流入地面阳沟内,起到一定的防水和承重作用(图3)。陽沟设置在紧贴建筑外墙下方的位置,以此完善静园的排水系统。雨水流入阳沟后,阳沟内的废水充分与空气和阳光接触,从而起到很好的干燥作用。阳沟低于地面,水往低处流,容易把雨水引向沟内,有效防止地面积水。大厅内部的承重墙用红砖堆砌,顶部使用木架结构,是典型的砖木混合结构。主建筑门前的罗马柱和大厅内顶部的木架结构支撑二楼的重量,是中国传统木架结构。
建筑文化
法国殖民者兴建法式建筑伊始,民居、祠堂、寺庙还未曾被影响,但随着外来材料和技术的引入,中国传统建筑便开始与外来的建筑技术发生碰撞与融合。此期间,官僚士绅阶层喜欢把豪宅装修豪华气派,为了营造高雅华美的气势风格他们融入大量西方元素,包括罗马柱、拱券型结构的长廊、大型彩色玻璃窗、姑娘阳台等,与中国传统的布局、装饰相融合,形成一座集中国古典艺术气息与西式浪漫风情于一身的独特的广州湾的建筑。
广州湾时期的过渡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集成期”,湛江贸易繁荣,许多商人聚居此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群数量增多,房屋建筑工艺、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开始兴起,常常能看见一栋建筑中融合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其中祠堂、民居最具代表性。第二阶段为“并存期”,法国殖民初期,帝国主义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广州湾新建大量的法式建筑,而当时原有传统建筑未受影响,法式建筑与中式建筑并存。第三阶段被称为“融合期”,随着时间推移,受到了外来建筑材料、技术和文化的影响,中西双方建筑文化发生碰撞,特别是官僚士绅阶层经济基础厚实,为显自家豪宅更气派潮流,纷纷纳进西方的技术与装饰。广州湾时期建筑虽然随着外来新生事物的引进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但不管怎么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依然浓厚,这是传统的延续与升华。
静园作为特殊时期的文化产物,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对广州湾时期建筑的特征,剖析出官僚士绅阶层的心态与审美。在静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技术与法式观念的起承转合,随着静园的功能转变和历史传承,让更多人了解湛江的同时吸引更多有活力的年轻知识分子搞文创、搞古建筑研讨,给湛江古建筑研究起个好头,给湛江市带来更多的活力与激情。
通讯作者:刘汉芸
基金项目:1.广东省攀登杯项目:《湛江“广州湾”(1898-1945年)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pdjh2020b0365;2.湛江市哲社科项目:《湛江“广州湾”(1898-1945年)时期赤坎历史建筑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ZJ19YB18;3.湛江市科技学院创新训练项目:《广州湾传统民居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20CJXYDCYB11。
作者单位:1.岭南师范学院;2.湛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