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为何”与“何为”
2021-07-12孙辉
孙辉
摘要:文言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古代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语法系统。文言文教学的“为何”,体现在涵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三个层面;文言文教学的“为何”,体现在熟读成诵、提问启思、涵泳言语、内化文化四个层面。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熟读成诵;提问启思;涵泳言语;内化文化
一、文言文教学“为何”
文言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口语而言,用古代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文言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语法系统。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编入文言文共14篇,体现了对文言文教学的高度重视。为何要这样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为涵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可谓一条河的“源”和“流”。涵养语言素养,需要对语言发展的历程有一定的了解。文言文行文简洁凝练,内涵丰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有助于深化他们对现代汉语的学习。
其次,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根”,承载的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的精神。两千年来,人们每每与之相遇,总能与古人的思想产生情感的共鸣,不由生发文化自信。在教会学生了解浅显语言文字层面的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文本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一个汉字的起源、文言文故事中的主人公身上的可贵品质……我们将这些“文化”真正内化,将逐渐培养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再次,为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优秀的文言文传达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价值是独特的。学习文言文,能透过文本与圣贤对话,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并且能透过文本内容,看到历史人物在历史时空里的生活画卷,更加能够触摸到古人的灵魂,了解他们的志向、他们的人生,从而体会他们发出的喜怒哀乐。
二、文言文教学“何为”
(一)熟读成诵
文言文字少而意足,单音而韵味长,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地达到理解、记忆和建构的效果。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文言文,感知作者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终能够熟读成诵,将文言文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诵读,应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成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教学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李白和“铁杵磨成针”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对“铁杵成针”的故事形成大概认知。此后,带领学生梳理文中的“杵”“感”“弃”等关键词和“过是溪”“欲做针”“感其意”等句子,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词句细节,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接下来,组织学生初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达成这一要求,需要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句子的平仄顿挫和韵味,能够正确断句,从而树立起对本文的亲切感、熟悉感,使古人之声,拂拂然与我喉舌相习。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围绕“未成”“弃去”“感其意”“还卒业”等关键词,沉浸到语言环境中精读,与古人的思想共鸣。
可以说,初读是学生感悟文言文的第一步,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桥梁。初读,让学生把晦涩难懂的文本读正确流利,唤醒静止的文字,逐渐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精读是为后面使学生文言文的深厚意蕴做铺垫。精读能让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语言组织特点、逻辑思维等持续渗透学生大脑,促进他们进行积极的言语建构。比如,在写作文、演讲这样的情境中,他们就会不自觉运用“铁杵成针”这一故事甚至文言文的立意、写作结构等。长期坚持下来,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将会得到不断提升。
(二)提问启思
文言文言语凝练且意蕴深厚,离学生认知较远,尤其需要教师寻求合适时机设置提问,以有效把握教学步骤和进度,同时牵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跨越文言文阅读障碍,理清阅读思路。文言文教学中的提问,既是拓宽、延伸学生思维的有效抓手,又是深化师生互动,达成高效、生动的文言文教学的平台。
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针对学生对文章表述思路认知模糊的障碍,笔者先以问题“文中的主人公是谁”“文中的小朋友最初在做什么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又分别做了什么”牵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回到文中寻找答案。弄懂弄通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能对全文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和了解。接下来,笔者继续提问:“司马光是用什么方法去救掉进瓮中的小伙伴的呢?”“在小儿落水之后,其他小伙伴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开始挖掘行文的细节内容,对人物行为的把握更为精准,对人物形象的拿捏也更到位。顺着文本的整体表述思路,关注人物的行为细节,学生对故事脉络的把握也便清晰起来。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认知,让他们的思维再往前走一步,笔者再次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司马光》的故事吗?”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再次陷入思考,斟酌表述时的故事结构、用词表达、人物语言等。这样的问题牵引,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可谓事半功倍。
(三)涵泳言语
朱熹说:“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记省察。”陆九渊说:“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崔学古说:“得趣全在涵泳。”这些话都揭示了“涵泳”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引导学生涵泳言语,可选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教师先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做详细讲解分析,进而指导学生反复感知,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二是鼓励学生结合词典、字典、网络、教辅资料,自主探究文言文中字词的深刻内涵以及文章的文采、立意、用语技巧等;三是组织多元化的活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推敲文言文的字词、语句的意思,以及背后的引申义,获得更多的文言文审美体验。
以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为例,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以“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引出文言文,并抓住其中的“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等关键句,引导学生立足课前借助《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和网络查阅的资料,探知课文中重复性句子的凝练而适切的表达效果,体会遣词用句的精妙之处。学生进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的情境,感知到“巍巍乎若太山”中寄寓的宏大与高峻,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中寄寓的浩渺与高远。徜徉于字里行间,他们逐渐领会了“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感受到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领悟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交友之道。
(四)内化文化
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的训练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文言文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语言精髓,通过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言语技能固然重要,但更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还在于文化启迪,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经典言语内化为学生需要的、富有张力的精神文化力量。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学和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体验,深化对文言文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教师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尝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应用水平,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在学生理解了《囊萤夜读》的大意之后,教师鼓励他们以现代语言仿写一篇《囊萤夜读》,要求做到让文章有感染力。在理解的基础上仿写,学生的仿写就有了根基,有了不同的仿写角度:有的会联系生活实际仿写,写出像“读书就要想辦法克服困难。我的邻居小伙伴很爱读书,有一次她家中的电线被烧毁了,都很晚了,她还去小区的路灯下读书。这种精神就和《囊萤夜读》中的车胤如出一辙,让人敬佩”。有的会从写演讲稿的角度,设定“车胤的囊萤夜读和他后来的成就”的主题,融入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探究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有的就从写读后感的角度仿写,传递自己的阅读心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应用,学生对《囊萤夜读》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在仿写应用中,《囊萤夜读》的思想感情、精彩字词和语句得到了灵活迁移运用,文言文主人公车胤谨慎勤劳、不知疲倦学习的精神也感染了学生。教材中类似这样的应用尝试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安排,为学生组织多元化的知识运用实践,让他们不仅能够学懂、弄通教材知识,还能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让文言文传递的文化精髓得到传承和发扬。
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体现,我们应弄清楚文言文教学的“为何”,巧妙地将核心素养渗透进实际教学,探索“何为”的路径,以熟读成诵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以适切提问助力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探究内涵深化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学练结合以深化文化传承与理解。
参考文献:
[1] 漆寨芳.浅谈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
[2] 石礼义.核心素养下文言文教学的五条路径[J].学语文,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