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信息学视域下安全舆情演化及引导策略研究*
2021-07-12张桂蓉
张桂蓉,雷 雨,,吴 超,赵 维
(1.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2.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0 引言
随网络和电子设备普及,安全事件传递更加便捷广泛,同时,安全舆情传播问题逐渐显现[1]。安全舆情是公共安全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公民对公共安全态度的共同表达,是社会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手段之一,也是公共安全重要研究方向。《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6—2017)》显示,2015—2016年,安全舆情事件占社会舆情事件总数超过10%[2],安全事故严重性与破坏性引起人们注意,安全舆情伴随安全事故产生而发酵,并普遍存在于安全事件演变过程中[3]。
安全舆情理论基础来源于舆情与安全科学领域。在舆情演化研究方面,学者针对舆情传播过程、特点和引导方法等作深入探讨。安全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舆情、药品安全舆情、网络舆情安全、突发事件安全舆情、公共安全舆情[4-8]等方面:安璐等[9]基于话题与时间序列,对公共安全事件衍生舆情形成与演化进行研究;康良国等[10]对重特大事故下群体心理进行讨论,针对安全舆情情绪路径开展研究;于国光等[11]围绕食品安全舆情展开研究;徐静等[12]对药品安全舆情引导提出管理策略。但现有研究缺乏系统性理论提炼,从安全信息学角度出发对安全舆情研究较少,且研究方法单一。基于事件属性可以将安全事件分为日常安全事件(非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13-14]。根据安全舆情信源,将安全舆情分为日常安全事件舆情和突发事件舆情,其中,突发事件舆情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舆情研究范围相对较小,是安全舆情的真子集,因没有涵盖日常安全事件相关舆情,导致普适性不足[15]。因此,有必要提出涵盖范围更广的概念,提高理论解释程度。
安全舆情对公共安全影响有双面效应[16-17]:正面安全舆情能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安全参与感和应急能力,对全民进行安全教育;负面安全舆情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信息技术将放大负面安全舆情影响力和破坏力,影响人们心理状态和思维判断,甚至使人做出非理性行为,造成群体性事件和二次事故。
为引导安全舆情健康发展,基于舆情研究、安全科学和公共管理,本文以安全信息学为理论依据,研究安全舆情内涵、演化过程,利用事故树分析得到安全舆情引导策略和顺序。根据安全信息学负面安全舆情产生过程绘制事故树,即个人把失真的安全信息传播到群体的过程;进一步得出成功树分析正面舆情形成过程,即安全信息正确传播或群体安全信息失真的修正过程;利用最小割集得到负面舆情形成路径以及正面舆情形成路径;利用最小径集,得到负面舆情防控方法;利用结构重要度得到系统改进重点与优化顺序,以期减少负面安全舆情产生,强化安全舆情正面引导作用,减少社会风险,促进公共安全。
1 安全舆情基本概念
1.1 核心概念
安全舆情是公众围绕日常安全事件或突发事件表达群体观点、意见和态度的总和[18-19]。安全舆情是人们关注公共安全的表现,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现象、事件和问题表达态度、意见和情感的过程。安全舆情围绕安全事件展开,某件或系列安全事件是安全舆情导火索。公众是安全舆情主力军,推动安全舆情孕育、发展和衰减。
安全舆情与一般舆情主要区别在于安全舆情围绕安全事件进行,包括日常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且安全舆情以安全需求为驱动力展开讨论。舆情安全和安全舆情是2个极易混淆的概念,舆情安全和安全舆情侧重对象及含义不同:舆情安全指舆情发展过程中维护舆情的安全演化,以舆情为对象展开安全管理;安全舆情指所有安全事件都可能发生的关于安全事件意见讨论,以安全事件为对象展开舆情讨论。
安全舆情产生主要原因是公众对安全事件信息缺乏及对安全需求。安全事件信息缺失主要原因包括2个方面:由于安全事件信息泛滥,公众很难辨别真实安全信息[20];由于部分利益驱使及其他阻碍因素,使安全事件信息被隐藏,导致公众所需安全信息缺失。公众缺乏安全事件真实信息,心理安全感降低,安全需求促使公众获取更多安全信息以正确应对相关安全事件,2方面矛盾促使安全舆情不断发展。
1.2 参与要素
安全舆情基本要素包括安全事件、政府、媒体、利益人和公众。安全舆情要素在安全舆情演化过程中承担不同责任,安全舆情基本要素如图1所示。安全舆情信息流由安全事件开始,通过过滤器(媒体简化解码和政府监管)传播给公众层;公众层对接收到的安全信息进行解码与表达,形成安全舆情;政府层实施安全舆情决策,解决安全事件,安全舆情沉寂;公众聚焦和讨论新的安全事件,产生新的安全舆情。
图1 安全舆情基本要素
安全舆情宏观演化是双向作用过程,正向进行安全信息传递,反向进行安全信息施压,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方面,在安全舆情形成阶段,公众接收其他渠道安全信息。同时,其他渠道争取公众支持与理解,采用断章取义等手段局部放大安全事件信息,隐瞒或规避其他信息,使安全舆论导向偏向己方;另一方面,在安全舆情讨论阶段,公众根据接收的安全信息树立安全观点,对安全事件责任人、政府和媒体进行安全信息施压,迫使其解决安全事件或改正安全行为,避免类似安全事件发生。
1.3 演化阶段
安全舆情演化过程实际指安全信息传播过程。本文以安全信息认知理论[20]为基础,从安全信息链视角,结合安全舆情参与要素,将安全舆情演化过程分为以下5个阶段:
1)安全事件确定:当安全舆情聚焦于特定安全事件时,安全事件被确定。在安全事件确定阶段,公众仅接触部分安全事件信息,处于安全信息缺失状态。若此环节失效,安全事件将被忽略,公众无法顺利地接收安全舆情信息,安全舆情孕育失败。
2)安全信息搜寻:公众通过不同安全渠道搜寻安全信息,补充事件相关安全信息,增添讨论素材。若此环节失效,安全信息缺失,安全信息真相无法被揭露。
3)安全信息分析:公众对安全事件相关安全信息素材分析,集中整理个人安全意见,安全信息转变为安全意见。因知识背景与价值观差异,公众对同一安全事件信息产生不同安全意见。
4)安全信息交流:安全信息交流是在各种不同安全意见基础上,通过交流形成大多数人认可的群体态度。群体安全态度形成过程,个人安全意见可能改变,例如与初始个人安全态度相反,或加强初始个人安全态度,也可能保持中立。若此环节失效,公众安全信息无交流,安全信息接收渠道单一,错误安全信息概率增大。
5)安全信息施压:安全信息施压指在安全舆情演化中,安全舆情对公众、媒体、相关利益人、涉事群体和政府部门传递压力,促使其处理安全事件,杜绝相关安全事件发生。
2 安全信息视域下安全舆情的演化过程
事故树分析法适用范围包括已经发生事故与预想事故[21]。为克服事故树绘制中遗漏和错误,根据安全信息学得到负面安全舆情发生条件及演化过程,推演安全舆情事故树;利用安全信息学提高安全舆情事故树可行性,并有效扩展事故树针对特定事故局限性。同时,顶上事件较宏观,涵盖范围广,普适性较强,可以从理论方面为安全舆情分析提供新视角,验证结论可行性与合理性。
基于安全舆情参与要素和演化阶段,分析负面安全舆情产生原因及过程,根据原因事件间逻辑关系绘制事故树[22]。负面安全舆情事故树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以负面安全舆情为顶上事件,负面安全舆情产生原因为政府监管失效以及群体安全信息失真;群体安全信息失真原因是在群体安全信息素养缺失情况下,个人信息失真的传播。
图2 负面安全舆情的事故树
根据安全信息认知三要素即安全信源、安全信宿和安全信道,得到群体安全信息失真原因包括个人安全信息失真(安全信源)、群体安全信息素养缺失(安全信宿)及失真沟通渠道畅通(安全信道)。其中,群体安全信息素养缺失表现为构成群体独立个体本身安全信息素养缺失,以及在个体与群体互动中没有深入思考,未能提高群体安全素养,群体对负面安全舆情出现“失明”现象;沟通渠道通畅表现为与利益层、政府层、专家层、媒体层、意见领袖和人际关系层中1者或多者沟通顺畅,“失明者”通过沟通渠道把失真安全信息广泛传播,产生安全舆情负面效应;个人安全信息失真原因主要是安全信息素养缺失和安全信息缺失。
3 安全信息视域下安全舆情演化引导
3.1 负面安全舆情分析
根据负面安全舆情事故树,得到顶上事件结构函数,如式(1)所示:
(1)
式中:T为负面安全舆情;M1,M2,M3,M4分别表示群体安全信息失真、个人安全信息失真、失真沟通渠道畅通以及安全信息缺失;Xi表示原因事件,其中i=1,2,3,…,14。
通过布尔代数运算法则,得到负面安全舆情30个最小割集。最小割集是引起负面安全舆情发生的最低数量基本事件集合。割集是顶上事件影响因素集合,也是其产生原因组合。当1个最小割集所有元素同时发生时,顶上事件才会发生。1个最小割集代表顶上事件发生的1种可能性。30个最小割集代表负面安全舆情产生30条最短路径,选取典型安全舆情进行分析和验证。
1)以陈家港爆炸谣言为例,由于刘某对厂房安全状态误判(X12),通过人际关系(X9)与电话(X7)传播,且政府没有及时辟谣(X1),产生安全谣言。表明政府对安全舆情监管失效,并且通过安全事件安全信息分析,不能准确得到安全信息表征安全状态,从而出现错误行动和反应。该事件属于路径(X1,X2,X3,X7,X12)。
2)以抢盐风波为例,政府没有及时辟谣(X1),公众错误认为碘盐可以防辐射,在人际关系间传播(X9),通过安全信息交流(X13)不能得到准确安全信息,盐短时间被抢购一空,引发群众恐慌。该事件属于路径(X1,X2,X3,X9,X13)。
通过割集,可预见负面安全舆情产生的最短途径。若安全舆情演化过程存在上述30条失效路径,则安全舆情可能出现负面效应。1件安全事件传播可能同时存在多条失效路径,这意味着安全舆情信息失真十分严重,需对安全舆情进行调控。
3)通过布尔代数运算法则,得到负面安全舆情5个最小径集:(X1),(X2),(X3),(X10,X11,X12,X13,X14),(X4,X5,X6,X7,X8,X9)。最小径集是使负面安全舆情不发生的最低数量基本事件集合,是阻止顶上事件发生最少基本事件集合。(X10,X11,X12,X13,X14),(X4,X5,X6,X7,X8,X9)2个最小径集基本事件较多,控制难度较大,是系统薄弱环节。最小径集代表阻止顶上事件发生的5条最短路径,只要能够阻止任意1个集合发生,负面安全舆情便不会发生。最小径集集合元素越少,表示事件越容易被阻止。因此,阻止负面安全舆情经济最优策略是应对集合(X1),(X2),(X3)进行优先管理。
4)因基本事件数较多,利用近似计算公式计算结构重要度,如式(2)所示:
(2)
式中:k代表最小割集总数;kj代表第j个最小割集;nj代表第kj个最小割集基本事件数。
结构重要度计算结果如式(3)~(6)所示:
(3)
(4)
(5)
(6)
结构重要度代表影响顶上事件发生节点程度。在负面安全舆情影响因素中,节点为X1政府监管、X2群体安全信息素养缺失、X3个人安全信息素养缺失相对比较重要;其次为X10安全事件确定失效、X11安全信息搜寻失效、X12安全信息分析失效、X13安全信息交流失效、X14安全信息施压失效;影响程度较低节点为X4与利益层沟通顺畅、X5与政府层沟通顺畅、X6与专家层沟通顺畅、X7与媒体层沟通顺畅、X8与意见领袖沟通顺畅、X9与人际关系层沟通顺畅。
3.2 负面安全舆情引导策略
为避免负面安全舆情出现,根据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结构重要度,制定安全舆情管理策略:
1)增加最小径集或减少最小割集。根据最小割集计算结果,需增加最小径集或减少最小割集中基本事件,以实现负面安全舆情管理。一方面,在顶上事件下新增安全舆情审核和引导组织基本事件,设置权威媒体发布,增加最小径集,使顶上事件发生条件更苛刻,需进一步满足安全舆情专家组审核与引导失效;当个人安全信息失真时,增加安全事件亲自确认真伪作为最小径集;当群体安全信息失真时,新增专业意见领袖作为最小径集,阻止个人与群体安全信息失真。另一方面,基于最小径集、结构重要度计算结果,去除最小割集中基本事件,实现有序管理。
2)管理现有最小径集。根据最小径集计算结果,得到负面舆情防控方法。最小径集为(X1),(X2),(X3),(X10,X11,X12,X13,X14),(X4,X5,X6,X7,X8,X9)。为提高安全收益,从最小径集中基本事件数较少的3个集合入手,避免顶上事件发生;加强各阶段政府监管,提供无差别式安全信息素养科普和培训,通过立法规范公众网络发言;提高自身安全信息搜寻能力,增加安全信息接收渠道,强化安全信息交流意识。
3)管理顺序确定。根据结构重要度计算结果,得到系统改进重点及优化顺序,减少负面安全舆情产生,强化安全舆情正面引导作用。由于结构重要度高的事件与最小径集优化结果一致,对结构重要度次之事件X10、X11、X12、X13、X14进行优化。通过不同显示形式和频率,加强安全事件确定阶段安全信息透明程度,通过多渠道信息提高安全信息可靠性;增加安全信息总量,同时减少二手信息;通过学习和训练加强安全信息分析能力;引导公众个人与群体积极交流;落实安全事件相关利益人,加强安全培训、监管和宣传。
4 结论
1)安全舆情参与要素主要包括安全事件、政府、媒体、利益人和公众。从安全信息学角度出发,划分安全舆情演化阶段包括安全事件确定、安全信息搜寻、安全信息分析、安全信息交流和安全信息施压。安全舆情演化是双向作用过程,正向进行安全信息传递,反向进行安全舆论压力传递。
2)为减少负面安全舆情,以舆情研究和信息学为理论基础,以安全科学中事故树为研究手段,分析负面安全舆情产生原因,得到负面安全舆情产生条件及过程。
3)得到30条负面安全舆情产生途径,通过实例验证部分产生路径可靠性;得到5个负面安全舆情引导方法;通过计算结构重要度,得到负面安全舆情影响因素优化顺序。
4)基于事故树分析结果,得到基本事件管理重要程度和先后顺序,以及需要增加或去除的基本事件。在顶上事件新增安全舆情审核和引导组织,在个人安全信息失真时增加安全事件亲自确认,在群体安全信息失真时新增专业意见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