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21-07-12黄丽丽

海峡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民营企业转型

黄丽丽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截至2019年,我国私营企业达3516万户,个体工商户达8261万户,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是以几何级数增加①。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50%,在GDP、固定投资及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承载着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约90%的新增就业[1]。2018年本科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4年的23%降至19%,在中外合资、外资及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4年的11%降到7%,而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4年的50%上升到54%②。可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大多数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当前,不论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上还是从民营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上,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切,动力十足,其对大学生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学界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影响因素[2]、能力评价[3]、提升路径[4]等方面,但从企业人才需求视角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文献较少,例如马光波[5]以营口市一新建本科高校为例,在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基础上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学者关于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人才流失、就业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张敏等[6]基于可变资本理论视角,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指出人才流失原因主要是外部条件吸引及自我提升需要,并从政府政策环境优化和企业自身改革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何嘉雯[7]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现状、人才需求情况及人才政策实施状况,进而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方面提出人才政策优化和激励机制。张秀[8]以福建一民营企业为例,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从企业角度提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调整、科学设计绩效、薪酬和培训方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业程度等措施。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见,关于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的研究较少,主要聚焦于政府、企业和人才角度,从人才供给方——高校角度进行能力提升研究的文献较为缺乏,基于民营企业需求视角进行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也并不多见。对此,本文以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为视角,以高校为主体,通过分析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人才需求困境以及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的新需求,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2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需求困境

2.1 “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

当前,人才市场陷入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怪圈”。“用工荒”主要是人才引进难和流失严重导致。从企业规模上看,高校大学生更倾向于到国企、政府部门以及大规模民营企业就业,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招到人才;从地域上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及东北区域等大中型城市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较多,而到中西部地区以及小城市民营企业就业的大学生较少;从人才类别上看,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但引进难。“就业难”则主要在高端技术领域和新兴服务行业最为突出,结构性就业矛盾突显,这一方面归因于大学生劳动技能和工作经验等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对高端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不同产业人才的供需不对称导致部分产业人才缺乏而部分产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

2.2 企业培养机制与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我国民营企业中,大型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较少,中小型民营企业较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存在管理水平低下、薪酬待遇不高、缺乏长远战略规划、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弊端,在人才培养时忽视了企业文化营造、人力资源培养,不能为大学生提供预期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使得大学生在民营企业里找不到职业获得感、归属感、认同感。由于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时重就业率、轻就业能力,使得很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能准确掌握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及劳动力市场规律,从而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去适应市场需求。面对企业人才培养机制与自身职业发展期待不吻合时,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就业2~3年的大学生会选择不去民企就业或者离开,给民营企业造成更大的人才困境。

2.3 企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就业能力不匹配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型业态不断出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也随之提升,而高校教学改革的滞后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人才素质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民营企业更是如此。高校对民营企业人才需求了解的缺乏,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企业转型时对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需求和大学生难以快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之间的矛盾;二是民营企业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与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存在差距;三是民营企业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与此类人才职业发展定位不匹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状,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9]。

3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新需求

3.1 转变家族式管理理念,对大学生职业素养需求增加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在自身定位、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目标不明确、薪资待遇低、职业发展前景小等局限,难以让员工产生企业认同和将自身发展融入企业发展中,造成“招人难”“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转型升级期的民营企业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使员工对企业持同向、正向的价值观念,迫切需要由家族式管理转为专家团队型管理,需要具有更强团队合作能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及高素质管理团队来提升竞争力。面对这一转变带来的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要求的提升,大学生应当改变对民营企业的“偏见”,理性看待民营企业的发展,肯定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价值,增强对民营企业的文化认同,才能在民营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3.2 重视人才培养,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需求增加

人才引进与培养是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要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这充分肯定了人才的重要性。然而,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是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因为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能力,只注重短期利益而没有长期职业规划。针对转型升级时期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民营企业更加注重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更加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要抓住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规划能力,分辨就业形势,识别工作机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

3.3 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专业能力需求增加

当前,民营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高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传统产业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在智能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卫生和社会工作等领域迅速发展,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很多民营企业转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生物制药和医疗设备等行业,而这些新兴业态的发展有赖于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配套。这些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和技术,多数以“高端人才”为需求,这就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紧紧围绕产业的转型升级现状及人才需求变化在人才素质培养上进行同步调整,进而将专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目标,并细化到具体课程和教学项目中[10]。

3.4 自主创新竞争激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需求增加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R&D经费投入为3851.6亿元,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内资企业的37.5%,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专利申请量为38.03万件,达到当年规模以上工业内资企业的近一半,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4501.7亿元,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内资企业的38.6%①。可见,为实现转型发展,民营企业在科研经费投入、人才创新投入、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在不断增强。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民营企业要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转变,核心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创新。培养一批与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相匹配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兴业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民营企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4 新时期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4.1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在大学毕业生供给与企业需求矛盾突出、“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背景下,改变大学生对民营企业的价值认同和就业认知非常重要。一是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学生活动、校企合作、企业家讲座等方式,充分发挥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以及企业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合理设定就业期望值,正确认识民营企业的历史贡献、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从而实现就业观从“到体制内稳定工作”向“非体制企业”转变,从“注重高薪酬”向“注重长远发展和社会价值”转变,从“到发达城市”向“到社会需要的地区”转变。二是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与自身相符合的职业目标,全面了解各行业现状和就业形势,分析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职业目标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企业需求,不仅要“知己知彼”,还要“彼此适合”,纠正对民营企业的偏见,结合学校的职业指导进行自我能力和优势评估,从而实现就业目标。

4.2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造成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必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并贯穿大学各个阶段,建立阶段性、全程式、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体系。大学一、二年级为专业准备期,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引入民营企业的制度和管理理念、行业动态及前沿技术、企业用人需求等,帮助大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及用人单位概况,培养职业意识;二到三年级为职业定向期,侧重巩固专业知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培养专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明确职业目标;三到四年级为职业探索期,注重社会实践,提供职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基地、校内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模式,让大学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查找自身差距,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和与理想企业相匹配的就业能力;四年级为职业冲刺和形成期,以生产实习和求职应聘指导为主,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拓展求职应聘技巧咨询和指导平台,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4.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

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动态适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上与用人需求对接,在培养目标上与用人标准对接,在技能训练上与岗位要求对接[11],重点增加对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和新兴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依托研究项目深入民营企业了解人才需求,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实验、实践、实习以及职业指导课程的学分,增设与产业发展及就业能力相关的选修课,拓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推广使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就业能力开发,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以能力提升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指的是引入制度和管理理念、行业动态及前沿技术、企业用人需求,邀请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工程师或高级技师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并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实施“走出去”策略,不同院系从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出发,与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设更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基地,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4.4 坚持“学”“做”“创”结合,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创新动机,将创新教育理念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对创新思想重要性的引导,培养大学生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为创新行为提供内生动力;二是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提供科研项目研究,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以“专”为主,重点推进民营企业迫切需要的市场营销人员的市场拓展能力创新、管理经营人员的管理能力创新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创新,在推动专业能力创新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为多元创新打下知识基础;三是拓展创新平台,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论文与设计、实训基地等载体,坚持“学”“做”“创”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的实践锻炼,提升创新能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② 数据来源于《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民营企业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数读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