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写作训练回归语境之中

2021-07-12肖彩雨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写作知识语境习作

肖彩雨

沈阳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17

写作训练一度大行其道,导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旗帜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于是,近年来,写作教学便对写作训练少有提及。究其本质,写作是一项言语技能,技能的获得离不开循环往复的训练,而对于写作素养的形成,写作训练是关键一环。

写作训练十分重要,而写作教学对此却小心翼翼,竭力回避,更有甚者将写作训练与学生言语个性发展相对立。所以,想要使它走出机械僵化的困境,将写作训练重新划归写作教学并使之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就需要让写作训练回归语境之中。

一、概念界定

语境,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语言运用所涉及的所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在写作中可以发挥制约、生成、预示、衔接和解释的功能。语境可以分为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外部语境包含语篇语境、交际语境和背景语境;内部语境是指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2]

语境的基本意思与教学意义最早由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他指出了语境对于学习语言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从宏观角度讲,语境专指语言文字所处的时间、空间、情景等综合要素的环境;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讲,语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及语言文字所处篇章的环境。

二、语境——传统写作训练的华丽转身

在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写作教学被称为“习作教学”。潘新和认为:“‘习作’只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写的训练,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虚拟的写作。”[3]由此可见,“习作教学”更侧重的是“写的训练”,想要摆脱禁锢在训练身上的枷锁,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就需要对传统的习作教学进行反思并重新定位。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但想要熟练地运用该知识,则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例如学习骑行自行车,为了能够熟练地掌握骑行的技能,人类会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在平坦开阔的地段练习,在蜿蜒狭窄的小道练习,在起伏不平的坡路上练习,在人多嘈杂的街市上练习……虽然每次的训练内容都是骑行技能,但面对的环境不同,就会让技能的训练自然而然地发生,让整个过程变得更有新意、更有趣,有效防止了机械训练带来的枯燥无聊。

写作与骑行技能的训练相类似,只不过写作训练更为复杂,骑行训练所处的各种环境放置在写作中则是被称之为“语境”。语境为每一次的言语发生提供了话题(写什么)、角色(我是谁)、目的(为何写)、读者(为谁写)、语言(怎么写),[4]将写作训练放置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让每一次训练的发生就是“在实战中练兵”和“像实战一样练兵”[5]。虽然传统写作基于生活,指向应用,是对现实生活的准确反映,尤其重视写作时的真情实感。而语境则在前者的基础上使写作训练更加基于现实的言语交往之下,面向人、服务人,与现实的学生内在需求发生真实的关联,既让学生言语技能不断得以熟练和巩固,又让写作训练面向真实而多元的话语情景,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语境使得传统写作训练转向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写作训练,使得生硬僵化、机械重复的写作技能的习得转变为跨语境、跨学科写作素养的综合生成。

三、语境——写作训练动态化

无论从课程层面,还是教学层面,基于语境的写作训练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写作训练精准到点——选材的角度小,教学体量小,写作容量小;写作训练随机产生——针对的是学生写作的部分困境,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训练以调整与改进;写作训练体系严密——每一个写作训练点的落实都不是通过一次性的训练就能够达成的,而是需要一系列的多个语境的系统训练来连续构成。从整体上看,就是使一个特定的训练内容在多个语境中实现动态切换,使学生对训练内容始终保持“新鲜感”。

(一)精准知识。精准知识是一次习作教学内容的具体而集中、真实而有针对性地呈现的写作知识。[6]真实语境要与精准知识相共生,精准知识针对儿童语用困境,是为了契合语境而“量身定制”的或然性知识,有了精准知识的支撑,儿童的习作才会充分发挥出语用功能。

精准知识的选择应当体现年段特征,具有阶梯性。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训练强度和尺度,任一个写作训练点在系统中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前有基础,后有延伸;不同的训练项目之间,在一个具体的篇章中,也是共生共存的。

精准知识的选择应当具有针对性。写作训练不会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在一个中心点上进行,从而教给学生精准知识。精准知识是细微的,指向学生的一块言语盲区,就像是针灸时的一根“银针”,直扎儿童写作时的最紧要的“痒处”和“痛处”,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内在动机。回溯写作教学实践,写作动机是影响写作的重要因素。对小学生而言,写作兴趣缺失是制约写作的最大瓶颈。传统的习作训练中,也有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但大多数都是依靠活动情境的创设,与写作训练仅存在着外在的浅度关联,往往只在写作教学的初始阶段起着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而语境通过搭建写作环境,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找到一个合适自己代入的角色,明确“为什么写作”“写给谁看”,并且有具体的语篇要求,让写作与学生的需求形成内在的深度关联,使写作训练成为学生强烈的内在意愿。这种写作欲望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和写作训练的全程,让写作成为一次“有所为”的行动。

(三)动态多元。习作教学之所以为“写的训练”,是因为习作难点的学习并不是通过一次练习就能够完成的,相反,需要持续不断的巩固、改进和强化,并在最终使之成为内部的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因此,对于写作训练与习作课堂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厘清:写作训练是一个解决具体写作难点的教学系列;而习作课堂是针对某个写作难点的一次教学。一个写作训练点的教学没有硬性的次数规定,但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动态多元”的训练机制。“动态”指的是训练计划没有前置性设定,具体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随机性调整;“多元”指的是针对同一个训练点,学生进入的角色可以调整,读者可以变化,目标可以转换。在对一个训练点进行多次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不同的语境,从而对不同的角色保持着新鲜感,写作技能不断提升,但写作兴趣依然旺盛。

(四)读者意识。夏丏尊先生说,最大的写作技巧是读者意识。没有读者,也就不需要作文;没有读者的作文,是死的作文。尽管在写作训练中语境不停转换,但不论处于何种语境,读者始终处于中心位置。读者的存在能够使学生体会到鲜明的场景感和价值感,让学生认为,写作并非教师生硬附加的任务,而是生活的诉求,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发生,是可以改善自己境遇的一种活动。所以,教师在基于语境的习作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读者意识,做到:字里行间“站着”读者、知识运用“满足”读者、作后讲评“面向”读者,让学生的文字中留驻一个读者。

四、语境——写作训练知识化

写作知识在当前的写作教学中一直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特别是在习作教学环节,模糊的文体意识使得写作知识已然被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所取代。相应地,一些所谓的“通用知识”和“万能知识”大肆横行,而当其面对真实具体的写作任务时,它所起到的作用则十分局限。由此可见,写作知识是写作训练的内核,是写作训练得以发生的关键技术。而语境的出现,使习作教学脱离了写作知识笼统的困境,让写作知识的开发更具针对性、精准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基于语境的写作训练,交际目的成为语篇的中心点。“写什么”、“怎么写”,都是为这个“中心点”的实现而预设,于是,学生的习作就有了清晰的靶向。其次,交际目的不同,与之匹配的语体也不同,所选择的写作知识也随之变化。相对于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等“教学语体”,语境使写作走向一种现实语体,让写作知识有了更高的纯度和更深的精度。最后,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走进写作,角色的内在需求强烈,其自身对写作知识就会产生渴望,参与开发写作知识的意愿随之浓厚,在写作中便会主动运用写作知识。所以,语境还会让学生产生角色期待,主动创生写作知识,使目标语篇更具“语力”。

由此,基于语境的写作训练,写作知识开发始于角色,为了“语力”,指向读者,逐渐走向精细和精准,与语境目的相统一,与表达效果相共生。

五、语境——写作训练素养化

在国际教育领导研究中心开发的“精准教学框架”中,知识运用在五个连续的层级模型中加以体现:(1)一门学科中的知识教学;(2)一门学科中的知识应用;(3)跨学科知识应用;(4)知识应用于真实世界中的可预测情境;(5)知识应用于真实世界中的不可预测情境。[7]这五个层级是训练的不断提升,将一个具体的写作知识放到语境中,也就是语境不断扩大。

(一)从单一语境走向多维语境。起初语境的出现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内需和动力,让写作活动更为顺畅。随着写作知识应用的升级,语境的功能也更新换代。当语境与学科相融合时,写作知识就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格局,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提升为一种言语表达的思维方式。

(二)从模拟语境走向真实语境。仅仅依靠“人造”的语境进行模拟训练,学生很难获得稳固的素养结构,当遇到真实的情境时,写作素养便会被打回知识的原型。真正的写作素养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反复打磨,在言语生活实践中不断练习并在最后保留下来。所以,随着语境从可控到不可控的跨越,写作素养的形成扩展到写作知识相关的熟悉或陌生领域,只有这样的跨度,才会将“技能化”写作提升为“素养化”写作。

六、小结

语境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写作动机,激发儿童的写作热情,让他们觉得写作有用,从而积极调动写作经验,运用写作知识,来发挥习作最大的语用功能。让写作训练回归语境之中,能够有效避免训练的枯燥无味、机械僵化,将儿童的生活欲求转化为写作欲望。这样的写作训练,才是实质上的言语实践,才能让写作知识沉淀与转化为写作素养。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语境习作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评丁丹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教学应致力于写作知识的选择与开发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习作展示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反思中学写作知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