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 加强银行治理结构完善

2021-07-12刘剑峰东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消费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金融体制激励机制商业银行

刘剑峰 东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刘玉生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经过近年来的系统性改革经验总结与持续性的理论创建,我国政府以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能力,创建了与多元全球化背景相契合的总体经济理论,并在总体经济体系建设框架牵引下,通过运用“系统性改革与配套性改革相匹配”的思想,进一步将金融体制改革与乡村复兴战略、中国制造2025工业战略、服务业创新发展战略,进行了配套性实践。同时,反观改革成果,也认识到了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银行治理结构完善产生的效用生产效率,有利于提升三大产业方面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内涵解析

金融体制改革在我国系统性改革中起着中心枢纽的作用,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才能较好的使各类资源在资本杠杆的作用下获得有效配置、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在生产要素层面的比较优势。下面结合我国总体经济体系建设新时期的实际目标与需求,分别从并轨全球经济和盘活总体经济两个方面,对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内涵展开解析。

(一)并轨全球经济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系统性改革关键时期,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到了全面深化的重要阶段。以我国当前总体经济理论预设的总体经济体系建设框架分析,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内涵已经超越了本土市场,旨在从全球市场经济的宏观层面,通过金融体制改革路径,使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实现“经济并轨”。也就是说,需要以金融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进而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在质量体系管理标准的方面,实现相对统一,进而完成我国金融体制的完善。简单讲,就是借助金融市场的统一,把我国的产业与全球同业实现对接,利用“资本的力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找到一条新路径。

(二)盘活总体经济

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相比,在本土市场,其目标旨在盘活我国总体经济。具体而言,我国推行的是系统性改革方案,其中最为核心是的金融体制与产业结构调整两大板块。所以,要使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结构实现有效调整,既要借助金融体制改革后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也需要将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实实在在的落实到银行治理结构层面,才能真正起到盘活总体经济的功能及作用。进一步讲,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在本土市场的重点已经集中到了银行治理结构,并且需要在其中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特性,为其发挥自身的效用生产能力,提供完善思路。

二、总体经济下银行治理结构完善需求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金融机构实体主要由银行构成。因此,在总体经济理论与总体经济体系建设框架的牵引下,加强银行治理结构完善有其必然性与必要性。比如,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实践本身就是对银行治理结构的一种外部调整。而银行体系安全保障与其对系统性风险的预防,以及金融监管效力的提升等也需要银行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在其稳健的组织结构之下,催生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方案应用后的效果。

(一)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要求其完善

在初步解析了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内涵之后,可以认识到银行面临着全于同业竞争,与国内市场发挥功效的两大问题。一方面,为了适应国际同业竞争,银行需要借助市场化改革中的市场机制功能,进一步增强其自身的市场属性。简单讲,即需要逐渐扩大其商业银行的性,与国际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金融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及三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密切关联,需要将资本较好的配置到三大产业之中,进而化解产业发展中资本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我国的系统性改革,以及扩增资本效用生产效率,产出综合效益,提供动力支持。因此,总体经济下的金融体制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加强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

(二)银行体系安全保障要求其完善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偏重于基于设施建设。自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伴随着这种危机的蔓延与发展,银行体系中的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我国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一直将重点集中在“土地财政”方面,高速发展房地产过程中,也积累了较大的债务。目前,我国“债务危机”数量相对庞大,该问题直接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关联。所以,银行体系安全保障方面,需要透过加强银行治理结构,进一步通过治理结构的完善,克服与“地方债务”之间关联性过强的问题,逐渐通过市场化改革,持续的缓解、降低、调节相关债务积累路径,保障其体系安全。

(三)金融监管效力提升要求其完善

通过人民银行发布与商业银行相关的各项内部控制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结构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与限定条件。通过近年来的商业银行治理经验看,商业银行内部结构治理与内部控制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关联。在缺乏稳健性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条件下,其中的关联贷款易发生逾期现象。同时,“一股独大”现象发生后,监督方面的制约性也会增加,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安全。尤其是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内部控制方案虽已实施,但是,由于内部控制的监督效力,因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问题,并不能全面发挥其各项功能。所以,为了提高金融监管效力,促进监管部门与银行的协同合作,极有必要对其治理结构加以完善。

三、现阶段银行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银行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相对明显,学界也将其总结为“产权+结构+激励”问题。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是导致其产权过度集中的根本原因,而组织结构中的缺陷也多由行政管理干预增强了新型组织结构建设后的效用发挥受阻问题。尤其是在激励机制方面,“权力与财富”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当权力过大,薪酬分配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极易产生腐败现象,并引发“材不能尽其用”的现实问题。当权力过小,薪酬分配相对较多的情况下,也会导致银行生产经营实践中,内部矛盾的发生,并丧失其公平性原则等。所以,需要在这三个方面加强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现象归纳问题,再通过问题分析追溯其影响因素,进而为其后续制定改革良方奠定前提条件。

(一)产权过度集中问题

与跨国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政府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拥有绝对控制权。经过市场化改革与企业治理方案的实施,虽然已经引入了职业经理制度,然而,在实际的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产权高度集中的问题一直没有获得有效解决。而且在“政府+市场”条件下,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宏观调控一直在起着干预作用。从当前全球银行的发展现状看,这种政府干预不利地商业银行整体发展。目前,委托代理理论已经获得运用,但是,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仍然需要将职能与责任进行对等设置,并且化解一直为经济学界病诟的“产权主体虚位”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代理人缺位”问题。

(二)组织结构缺陷问题

在企业治理方案实施后,商业银行已经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在层次架构设计方面,构建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组织结构。然而,在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看,所谓“良好公司治理基本要素”并未完全植入与生成。比如,独立董事制度的缺位,政府与董事与经理人员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等,依然阻碍着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发挥效用功能。一些研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的学者也提出了“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组织结构缺陷问题。

(三)激励机制扭曲问题

现代商业银行在近年来的企业治理过程中,已经引入了内容完整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且在人才的激励方面,配套设置了指标化的绩效评价方案。但是,商业银行中的控制权与索取权之间存在一些错位现象。比如,高层在控制权方面相对较大,在剩余索取权方面缺少一定的活动空间。由此,导致了收入固定化、业绩与绩效和激励机制之间的脱钩。所以,实质上对于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并未发生较大的效用。再如,现阶段商业银行中依然按照级别、工龄进行薪酬分配,职位激励、薪酬激励之间的对应性相对不足。所以,在缺少员工参与治理,以及未突出按才能、贡献分配薪酬与激励的措施时,往往会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现象。

四、加强银行治理结构完善的对策分析

在将银行治理结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归纳为“产权+结构+激励”之后,就可以根据“问题—原因—对策”的基本逻辑程式,为其制定一些有利于化解问题与矛盾的对策。下面从健全董事会制度、实施政企业分离方案、科学设置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健全董事会制度

目前,在商业银行的治理过程中,各界普遍认为银行治理结构中的制衡是关键。一方面,在市场化的合理治理结构方向下,决策要相对偏于民主化。同时按照“系统性改革与配套性改革相匹配”的思路,应该配套制定监管、制衡机制。其目的旨在预防因股权过于集中造成了权力滥用问题。另一方面,在健全董事会过程中,应该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方面的基本认知,为股东树立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与银行经营观念,有效建立起“共同底线”,然后,扩大对董事会制度的研究与分析,并逐渐通过“权责制度”的逐层细化,使岗位职能与责任对应起来,提高董事会的作用。

(二)实施政企分离方案

在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时期,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双重变化,持续考验着我国金融体系。而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因素与重要构成部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实质上,要求对银行实施系统性改革与配套性化解其治理结构问题。以我国近年来的商业银行改革经验看,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必由之路。但是,在实际的内部治理与结构调整方面,仍然需要按照总体经济理论提出的“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弱化政府干预,强调市场机制功能。具体而言,应该实施政企业分离方案。其目标旨在减少组织数量、弱化政府干预、减少人为分配因素。从而使银行能够以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身份,逐渐转向商业属性,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对其内部实施商业化运营。

(三)科学设置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在商业银行中十分关键,它与业绩关联,又与职位晋升挂钩。因此,需要从银行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角度与银行整体发展角度,通过双重视角、双向发展的目标定位,科学设置激励机制。具体而言,在业绩—绩效评价—薪酬分配方面,应该将重点集中到综合评价方面。比如,针对业绩的考评,就可以将其直接关联到职位、岗位、职能、职责方面,先设置与其基本职能相匹配的绩效评价指标,看其是否已经完成基本业务。再如,设置与其工作效率、创新成果相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从而,扩增在才能基础上的评价内容。尤其是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商业银行需要将培训效果、素质提升、能力应用等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再实施配套的激励机制。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机制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生产经营产业链条下,应该与其项目产品的研发设计紧密关联起来,将商业银行中的“研发设计能力”和激励机制对应起来,才能有效的促进各类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而使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与银行共同获得发展,共同创建出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商业银行。

五、结束语

在总体经济体系建设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旨在从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解决,配套推进各项措施的实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总体经济建设新阶段,我国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内市场发挥重大效用的压力。因而,银行仍有必要从其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企业治理后遗留的一些实际问题,将银行治理结构与诸项相关性影响因素关联起来,进而为其自身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建议吸收“系统性思维”与“产业化思维”,从多元化路径,做好产权结构分化、组织结构调整、激励机制转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等工作,构建与总体经济体系建设相适用的、合理有效的完善型银行治理结构。

猜你喜欢

金融体制激励机制商业银行
政策决定还是市场选择?——基于历史角度的比较金融体制考察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 加强银行治理结构完善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金融体制改革下银行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思考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