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中国美术热点现象述评

2021-07-12黄梦娜

民族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育抗疫美术

甄 巍,黄梦娜

2020年是全民抗击疫情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身处百年未有之历史变革,中国美术创作者如何让艺术回归人文本体,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语言和观念的探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术工作者该怎样面对困境、抚慰伤痛、挑战死亡?该怎样讴歌英雄,弘扬坚毅品格、激励奉献精神?

一、美术抗疫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美术界积极开展抗疫行动,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多种创作和传播方式凝聚精神,以铸众志成城之志共克时艰。“艺术抗疫”不仅展现了美术的人文价值,更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精神的一次全民美育和精神涤荡。仿佛至暗时刻的一道亮光,美术起到了凝聚人心、抚慰心灵、赞美逆行的特殊作用。

在抗疫过程中,美术的宣传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中国美术家协会倡议美术家以笔做枪,参加战斗。2020年2月以来,中国美术家协会开展“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美术家在行动”系列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众志成城——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展出在抗击疫情背景下创作的美术作品近200件(套),全面生动地刻画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弘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其中,漫画画种以其创作、传播短平快和充满生趣的特点,成为美术各门类抗疫的先锋。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于2020年1月26日发布了《漫画做枪,抗击疫情》的倡议书,广泛征集抗疫作品。在武汉,身处抗疫一线的湖北美术学院组织师生创作多幅漫画、国画和水彩等作品,向医护人员致敬、为武汉加油。①方琳:《湖美师生用画笔助力武汉抗疫》,湖北日报客户端,http://hbrbshare.hubeidaily.net/hbshare/news/detail_index.html?contentType=5&contentId=647757&cId=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tencentShare=1,发表时间2020年2月9日。

美术抗疫还体现出全民参与的特点。借助网络、智能手机等数字传播媒介,图像制造的大众化态势增强了图像的传播效能,超越社会圈层、地域、文字等形式,让视觉传达成为当下人类跨领域、跨时空的通用语言。如武汉沌口体育馆方舱医院一位患者,以漫画的形式记录下医护人员的日常,以真实的场景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逆行者”们无私奉献的模样,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们。群众自发参与的美术行动和专业美术家走进人民、贴近生活的表达,让艺术抚慰伤痛、温暖人心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88岁高龄的梁世英教授创作了10多幅漫画,生动活泼地宣传了戴口罩、居家隔离等防护措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倡导发起“天若有情·大美人间”美术战疫作品海选公益活动,以大美、生命、责任、科学、中国、英雄等10个悉心设计的关键词为主题,面向全世界征集作品,参展作品选其优者,赠送给一线的白衣天使和抗疫英雄。一张张画作串联起一颗颗红心,美术温暖了人心,也温暖了整个社会。

疫病带来了不可预知的苦难和伤痛,生命的骤然消失、痛苦的陡然降临,让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鄂派水彩领军人物刘寿祥因新冠肺炎逝世,年仅62岁。美术史理论家张敢以“瘟疫与西方艺术——疾病与瘟疫对西方绘画的影响”为题,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解读西方艺术作品中记录和表现灾难的具体画作,如在面对瘟疫时,人与自然、社会、艺术之间所具有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自由与集体互助之间的张力问题。

“艺术抗疫”活动中不乏创作出的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将形象概念化、简单化处理的现象。如钟南山和李兰娟两位院士因为在抗疫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其形象被塑造成广泛传播的“英雄”符号。但在具体创作中,这种视觉符号由于摄影图片的流行、易得等特点,也被较多表现手法粗劣的创作者无心“丑化”或过度滥用。在创作者发挥祈求平安、讴歌英雄的表达功能时,其对艺术的深度思考却缺失了。包括较多专业艺术家在内的创作,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美术作品并不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美术被大众化和工具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创作者专业素养的积累和专业品质的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激发了中国美术人的主体责任感,美术创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主题紧密联系,打破了精神、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壁垒。美术的形式与观念,在真实的情境中,真正落了地。艺术家和观众对个体、集体、人类命运和文化共同体的思考,揭示出美术与人文的深层次联系。

二、美术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和艺术“乡建”

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中国美术界以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方式将审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赋予了新时代的农村以新的文明内涵。各地举办了众多的美术展览,描绘了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反映了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精神内核,为伟大的时代雕铸脱贫丰碑。中国美术馆于2020年9月举办“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展出了近70年来艺术家表现脱贫致富、生产劳动、教育医疗和救灾抗疫等主题的550余件(套)作品。其中不乏齐白石、董希文、陆俨少和刘文西等名家的名作,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2020年底,重庆美术馆通过“共圆小康梦,奋进新征程——重庆市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聚焦策划脱贫攻坚历程与致富奔小康之路,鲜活地展现出巴渝地区特色的风土人情与新时代中的精神面貌。江西省文联举办美术书法捐赠展览,筹集善款集中捐赠给贫困地区,将美术与物质扶贫直接联系起来。

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一个特色是以民族民间美术为切入点,在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乡村、特色乡村。中国美术馆的“守望乡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暨脱贫攻坚主题美术作品展”以展示民族特色艺术的方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启动了湖南美术“双村”精品创作工程,组织美术家采风和写生等创作活动,深入了解民风民俗,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以美扶贫。

通过改造公共空间,助力乡村文明建设,美术让很多贫穷落后的乡村焕发新彩,形成新的文化景观。普通的乡村菜园变成科学种植与美丽图案兼具的大地艺术,简陋的村落外墙化身充满创意的艺术长廊,广场和礼堂成为汇聚民众和引领风尚的公共空间。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展“十校结百村艺术美乡村”活动,通过绘画的方式绘制了一批乡村艺术外墙,打造了一批乡村艺术长廊,改善了乡村文化景观。在河南省洛阳市李子沟村,国内外建筑师联合设计了一个红砖自然礼堂,以当地早期的土窑民居建筑特色为切入点,设计拱券形式的走廊门面,为民众创造了一个既保留当地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公共空间。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艺术建设运动抒写了绵延的乡愁,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乡土画卷。

乡村美术馆与城市博物馆的联动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新型阵地。美术馆和博物馆具有文化承载、沟通、交流、收藏、展示等功能,是带动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中国(余东)乡村美术馆举办“奔小康·全国农民画联展&余东农民画创意设计成果展”,展出来自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29位画家的135幅作品,该展览不仅汇聚了农民画家,展示了农村风貌,活跃了农村经济,而且提升了乡村人民的文化自信。2020年12月13日,四川阆中首个乡村美术馆“天宫院乡村美术馆”开馆,这是探索文化事业为乡村旅游发展赋能的新尝试。乡村美术馆与博物馆不仅能将乡村的独特资源提炼和展示出来,还可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促进乡土资源与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整合,以利发展。

物质扶贫与文化扶贫缺一不可,美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以其开拓出扶贫的有效途径,也能通过它改善农村文化生态。一方面,这能够通过艺术“乡建”的方式挖掘民俗风情、塑造乡村文艺品牌、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另一方面,这能够以美化育民心,增强其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一个个看似微小、实则伟大的乡村艺术实践,正在塑造着新时代中国风格的乡土审美理想与本土时代精神。

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美术活动

2020年10月19日,“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累计吸引超过31万人次观看,展览规划清晰、主题鲜明,通过文物、照片、油画、国画和雕塑等将抗美援朝的真实故事和精神传递到观众心中,引发人民的广泛共情、激起社会各界的崇高敬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美术界多位老前辈林岗、伍必端、侯一民、高潮、戴泽和盛杨等获授该奖章。范迪安发表文章《丹青翰墨忆峥嵘》,系统梳理了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当年奔赴前线和艺术创作的历史,展示了徐悲鸿、蒋兆和、罗工柳、古元等艺术家留下的一批具有现实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①范迪安:《丹青翰墨忆峥嵘——写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门户网站,https://www.cafa.edu.cn/st/2020/90120669.htm,发表时间2020年10月24日。尚辉在《抗美援朝美术作品储存的历史记忆》一文中以战争与和平为切入点,聚焦“抗美援朝”题材中美术对于现实的介入与表达,梳理了美术对于这场战争的历史叙事。①尚辉:《抗美援朝美术作品储存的历史记忆》,中国美术家协会门户网站,https://www.caanet.org.cn/newsdetail.mx?id=7840,发表时间2020年11月28日。“2020北京798艺术节”在万寿台美术馆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朝美术交流展”。

无论是艺术抗疫、决胜脱贫攻坚,还是纪念抗美援朝,2020年主题性美术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近代以来中国美术家积极投身现实、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创作传统,通过表现社会尽展张力,凝聚、提炼新的时代精神,进行了对现实的梳理与升华,体现出深厚的人文思考与文化沉淀,拉近了艺术与人这一对主体关系的距离。

四、美术视野拓展与领域重构

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中国美术的公共活动总量相比往年减少很多。社会的“停摆”让美术界多了调整和沉淀的空间。面对新问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无论是公共主题创作还是个人艺术探索,打开视野、挖掘深度、拓宽领域,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

(一)线上、线下展览联动

居家隔离一度成为重要的防疫举措,公共美术展馆也长时间处于关停或限流状态,因而,在线美术展览大量增加。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机构和院校纷纷举办线上展览,用数字技术解决其时的困难。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等9家知名博物馆联合在抖音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以3D全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扫描等技术手段,通过直播和全景观展等方式将高品质内容生动呈现出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②赵昀:《在家“云游”博物馆》,国家文物局门户网站,http://www.ncha.gov.cn/art/2020/2/23/art_1027_158902.html,发表时间2020年2月23日。湖北美术馆通过在线VR展的方式举办“湖北9+1美术馆馆藏作品展”,以全景方式将美术馆的实景在线上展现。第51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首次改为线上展览,将世界各地的两千余件艺术精品投放至线上,画廊和消费者在线上直接完成交易。虽然线上展览无法取代亲自观看艺术的体验,但是由于其便捷传播的特性,大大增加了观众人数,扩大了艺术服务社会的范围。

线上美术呈现出多平台、新形式、新手段的发展趋势。在常规的网页平台之外,抖音、快手和微信等平台成为线上美术的集中阵地;线上直播成为美术馆和画廊等机构积极采取的方式。线上文物库得到完善与发展。故宫博物院较早开始了数字文物库的建立工作,截至目前有68000多件作品,创建了“数字多宝阁”等项目,借助互联网将传世名画和稀世文物展现在观众面前。③故宫博物院:《数字多宝阁》,故宫博物院门户网站,https://www.dpm.org.cn/shuziduobaoge/html.html,发表时间2021年3月12日。

线下美术活动虽然在年初被迫暂停,但在下半年疫情总体得到控制之后便迅速恢复强韧的生命力,在严格防疫措施的保护下,奉献给观众宝贵的现场观展体验。故宫博物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中国美术馆“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展和“黄河魂 赤子心——王克举百米油画长卷展”、上海中华艺术宫“水墨缘——近现代海派艺术大家系列展”等展览广受关注。红砖美术馆“2020+”群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现15位艺术家独到的思考与行动,打开了更加多维的认知空间。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举办“‘回到校园’2020美术新作系列展”,展出校内外数百件作品,在疫情稳定后恢复线下课堂的日子里,思考艺术与生命、时间、空间、教育等的关系。

受疫情影响,国际旅行受阻,世界各地很多展览被迫延迟,或移至线上,或不得不取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维度的国家间冲突与对立,导致2020年的逆全球化趋势。全球艺术市场近乎停摆之时,中国艺术机构抱团取暖,于困难时局中逆势而行。其中,线下双年展将人文思考与展望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呈现给观众,其成绩在国内外艺术界显得十分突出。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的如约开幕、“2020年亚太艺术双年展”在香港的顺利举办,以及“雅集兴答——第六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等多个高品质的展览,引发国际美术界深度思考和探讨个体、集体、跨界、国界、传统文化、生命、科技、环境等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公共命题,不仅展现了中国抗疫胜利的成果,也体现出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展览的美术作品大部分采用传统媒材创作,数字媒介和交互艺术的作品较少,其关注点主要在互联网的展示功能上,数字技术还没有完全融入美术创作的本体语言中,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依然需要深入探索。

(二)美育和美术学科的开拓进展

2020年,校园美育得到加强,美育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展,这推动了育人模式的不断创新。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举办“面向未来的美育之路”学术论坛并发表《美育行动宣言》,倡导新时代的美育工作从美育共识、基本遵循、行动计划三个层面构建全国美育互动互通互联机制。①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在京发表〈美育行动宣言〉》,中国美术家协会门户网站,https://www.caanet.org.cn/ACdetail.mx?id=477,发表时间2020年12月18日。由四川美术学院和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20百校百村百艺:‘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展览与论坛,通过文献、作品与在地的方式,联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等国内外116所院校和机构,覆盖123个中国乡村,以艺术和教学聚焦乡村振兴,探究校园美育、乡村美育、社会美育的文化特征与现实需求。

线上美术课蓬勃开展。为了实现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目标,常规的美育课程由线下转到了线上,师生们通过云端交流、授课,一大批美术类慕课、公开课持续上线,这保障了美术教学的持续。但由于美术学科的实践特性,并受限于技术条件,线上授课还不能像线下教学一样直观、便捷,特别是实践课,尚无法进行完美的教学互动。后疫情时代还需要更好地整合线上及线下的多种资源,协同推进未来的美育实践。

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作了题为《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主题报告。“新文科”项目旨在推动我国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立足中华文化建设,着力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美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许江发表“文声艺动”主旨讲话,提出“新艺科”建设中艺术类学科的特殊性和多学科融合构造出艺术学新空间,倡议“构建艺科中国学派,创造时代中华文化”,思考基于中国视角的美育价值观念及其养育内容,关注科技主导所带来的生机和危机,探索和建设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自主之路。高校美术类专业“双一流”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家级和省级美术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陆续发布,其对美术学专业建设的影响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发酵。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071万,其中艺考报名人数约占10%,美术考生接近60万,再创新高。疫情对艺考影响巨大,不得不采取线上校考形式,实施过程异常艰难,这对于参加过2020美术高考的每一位考生,恐怕都是令人难忘的记忆。

结语

瘟疫、疾病、死亡和文明冲突,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爆发,将全球不同地区、国家与文明置于同一语境中,使得2020年成为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美术与人类命运和文化变迁紧密相连,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丰富的主题创作活动,创造了新的精神内涵,拓展了新的艺术视野,并通过深刻的人文反思,超越现实,升华艺术精神,体现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大美术观,展现了历史悠久的中华美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富于创造性的本土艺术内涵。

猜你喜欢

美育抗疫美术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论公民美育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术篇
美育教师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