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星球化的学科思考:回顾风景园林思潮研究计划(一)

2021-07-12蔡淦东

广东园林 2021年3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尺度城市化

蔡淦东

CAI Gan-dong

1 风景园林思潮研究计划

风景园林学科在海外与国内的发展历史和模式大不相同,近年来在海外院校中出现的新思潮一方面有跨尺度、跨学科的拓展趋势,另一方面也有对学科历史和设计文化的反思与探寻,均有被广大的国内学者及从业者借鉴与讨论的价值。风景园林思潮研究计划开始于2020年8月,通过对海外风景园林学科针对尺度问题的多个前沿研究方向的分析,确定以星球化与在地性两个极端尺度为切入点,展开系列研究,内容包括论文与访谈等。研究的重心首先放在了星球化议题的讨论中心—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一方面,该校拥有星球城市化理论的重要研究学者布伦纳(Neil Brenner)及其研究团队城市理论研究室(Urban Theory Lab),是星球尺度议题研究与多项成果的重要基地①布伦纳教授于2020年前往芝加哥大学任教,城市理论研究室也将开设在当地。但过去数年的研究仍应被认为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重要工作成果,其影响力也留在了哈佛大学。。在研究计划的第一篇文章《从星球化到在地性:基于克莱因四元群模型的风景园林思潮研究计划》[1]中,笔者应用克莱因四元群模型,分析了当前海外风景园林理论思潮的两大趋势:一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趋向星球化与在地性两个极端尺度,体现在对全球宏大议题的兴趣以及对本土社群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研究的手段在往外延(多学科搭接)与内拓(自身感知力探索)两个方向发展,在强调学科协作的同时,亦从传统与历史中寻找自身学科文化。以克莱因四元群模型组建的矩阵产生出4个当下备受关注的风景园林思想议题,分别是星球城市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理论、新地理视角中的空间叙事、关注本土议题的风景园林研究,以及直觉导向的在地探索。

第二篇文章《星球城市化:风景园林的新理论基础》[2]通过引入先锋城市批判性理论星球城市化的基本观点,提出其与风景园林学科的密切联系,并介绍星球生态学、星球建筑学以及星球基础设施等新概念,为风景园林学科提出新的思考角度与操作手法。在前两篇理论建构与基本概念介绍的文章之后,研究计划进而对四位海外风景园林学者进行了专访,试图从学科的不同细分领域深入探讨星球化语境下西方风景园林教育中的理论发展趋势。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作为景观都市主义理论(Landscape Urbanism)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对学科历史、设计文化、星球化背景下风景园林师扮演角色等问题最为关心。加雷斯·多尔蒂(Gareth Doherty)是《新地理》杂志的创办人之一,对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理论发展沿革十分了解,并且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星球尺度议题。耿百利(Bradley Cantrell)致力于本学科与环境科学专业的技术合作,认为技术进步与设计文化将共同指引风景园林在星球尺度下的实践。塞尔吉奥·洛佩斯-皮内罗(Sergio Lopez-Pineiro)从更小尺度的城市虚空出发,提出星球化语境下消除中间尺度而往极大与极小尺度研究的可能性。

本文回顾四篇专题访谈的内容,整合提炼了四位学者关于星球城市化理论、地球以外探索、学科文化与本土文化、极端尺度的可能性等议题的观点(图1)。在此基础上,笔者逐一对以上话题进行延展,并把其中的新思潮观点放于四元群模型相应位置中,以检验理论框架的可行性,以及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与访谈方向。

图1 四位学者基于星球化议题对风景园林学科的思考

2 “星球”理论的想象空间

星球城市化理论自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完全城市化思想(Complete Urbanization)得到启迪,以新自由主义下的城市不均衡发展(Urban uneven development)为理论背景,经由布伦纳及施密德(Christian Schmid)等人发展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城市批判理论体系。无论是中文译名“星球城市化”,抑或其英文Planetary Urbanization,其中的“星球”一词都使得城市研究上升至前所未有的尺度。然而,使用“星球”二字容易让人误以为该理论的研究范围在地球以外的宇宙世界,而忽略了其核心关注点仍然落在地球上的城市-乡村地带。从这个层面上考虑,其他的翻译包括“全域城市化”“全球城市化”或更贴切,尽管二者均有其不适用之处[3]。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星球”的多重含义给理论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在理解星球城市化理论的时候,是否应限制于地球之内?地球以外的议题能否借由星球城市化理论探讨?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是全球研究该理论最前沿的机构之一,其出版物《新地理》杂志反映了学院先锋性设计思想方向,其主要编辑人员为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及导师。其中由布伦纳带领的城市理论研究室(Urban Theory Lab)的成员曾担任杂志多期编辑工作。在最近数年里曾出现“后人类”(Posthuman)和“地球之外”(Extraterrestrial)的主题①“后人类”(Posthuman)出版于2018年,“地球之外”(Extraterrestrial)出版于2020年。,均指向了突破人类及地球边界的研究,同时星球城市化理论依然是其重要的讨论内容。因此,在“星球化与在地性”系列访谈中,如何理解“星球”在星球城市化理论中,以及在设计学科中的含义,成为了关键问题。

瓦尔德海姆认为全球意识与星球意识的觉醒来自20世纪60—70年代的太空探索运动,包括著名的 “地出(Earthrise)”照片②地出(Earthrise)照片由宇航员William Anders拍摄于1968年,被誉为最有影响力的环境类摄影作品。。如果说瓦尔德海姆认为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取决于观察方式的进步,耿百利在这个问题上则提供了更为诗意的思考。他认为人类对外太空的想象离不开一种乡愁式的对地球的怀念,因此在众多的科幻电影及文学作品中,均有人类带着地球“家园”前往太空,并在地球的庇护下与外部恶劣环境抗争的浪漫情节[4]。这涉及到地球大气、土壤、能源等对人类的保护能力,而这与风景园林学科的工作息息相关。在《新地理》杂志的议题选择和发展趋势上,作为创刊人及前期主要负责人的多尔蒂认为,杂志向来以探索并突破设计学科尺度为主旨,发展立足全球的设计思想。从这一层面理解,星球城市化理论与地球之外议题似能达成一致:两者均为跨越尺度边界的探索,前者跨越城市区域与非城市区域,后者跨越大气以内与大气以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探索太空的热情持续高涨,关于移居火星等问题也从科幻虚构变成或可实现的计划。一系列针对火星上的环境及城市建设竞赛应运而生,吸引着设计师及学者的关注。然而,与探索太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地球环境的一再恶劣,针对气候问题的合作一再受阻。把精力投放于应对气候危机,改善地球内部生存环境,抑或望向太空,寻求新的替代环境与庇护所,成为了全人类全学科共同的课题。以景观人类学为研究方向的多尔蒂强调了探索太空运动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即人类唯有通过对未来的想象,才能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他创立的设计实验室The Critical Landscapes Design Lab以“思考人与场所的关系”为主要研究方向,思考多尺度下的风景园林与气候变化、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层面的关系[5]。在这个问题上,洛佩斯-皮内罗则提出了质疑,认为人类难以迅速适应外太空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注意力仍需放在地球上。在探索太空的意义问题上,他与耿百利的立场一致,均认为针对外太空环境及生物的思考既是一种美学与智力上的练习,从实际意义上也能推动人类思考地球上的问题。

主要由城市理论学家提出的星球城市化目前的关注重点并不在地球以外。但访谈中四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扩大了关于星球议题的新想象空间,体现了风景园林学科重视人类与环境关系,塑造人文精神,关注多生物环境,以及对美学的探寻等方面的思维广度。笔者认为,风景园林的广阔视角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星球尺度议题及人类与地球、地球以外环境的关系。

3 星球化背景下的学科协同发展

星球城市化理论由城市理论学家提出并发展,属于批判性城市理论的范畴,无论中外,风景园林学科谈论星球城市化的文章和著作仍十分匮乏。然而,该理论对非城市区域的关注,决定了其研究对象必然涉及到各类自然或人工景观。例如,星球城市化研究学者,曾作为布伦纳的博士生的Nikos Satsikis提出“全球腹地”(Hinterglobe)概念,并在与布伦纳的合著的论文《操作性景观》(Operational Landscapes)中提到了操作性景观与全球腹地是具有农业生产、能源采挖以及运输补给等功能的地表基础设施,持续支撑着城市的运转并逐渐与城市区域密不可分[6]。全球景观已成为了前沿城市研究的对象,但由于缺乏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目前已有的研究对景观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依然沿用了传统城市视角,以人为主体看待多物种共存、多生态模式的全球景观格局。笔者认为,风景园林学科应积极回应并参与到星球城市化的讨论当中,发挥学科综合性思考的优势,为全球议题贡献思想力量。关于学科如何参与到星球尺度的讨论,瓦尔德海姆认为,传统的风景园林实践偏向于为特定场地输出知识,在工作委任上往往处于规划师与建筑师之后,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风景园林逐渐受到重视,风景园林师将有机会成为新时代的都市主义者,引领城市的新发展[7]。自21世纪之初倡议景观都市主义以来,瓦尔德海姆便一直提倡景观取代建筑作为城市发展计划与整体框架的制定者等思想。景观都市主义与星球城市化虽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源起和主张,但都强调城市与景观学科的综合发展,消除二者间的专业边界。两套理论能否在星球尺度下共同发挥作用,以更好地针对全球景观议题进行讨论,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学科研究方向。

多尔蒂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学科的课程结构变化说明了学科在星球尺度尤其是其中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方面的探索。他提到开设于2020年秋季的理论课程Climate by Design以理解和认清风景园林学科在日益脆弱的星球中应扮演的角色为目标,并通过适应(adaptation)与缓解(mitigation)两个侧重点,分别讨论气候危机下社区的保护与复兴,以及减碳策略在其中的作用①Climate by Design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2020年秋季学期的一门理论课程,由Jill Desimini, David Moreno Mateos, Martha Schwartz以及Emily Wsttstein指导。。该课程的主要带课教授之一玛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早于2017年便展开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的长期研究与教学,并通过与美国风景园林协会基金会(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的合作,呼吁对气候问题的关注②玛莎·施瓦茨于2017年始于哈佛大学开设气候问题相关课程,并在其后的数年于美国景观师协会(ASLA)年会中演讲教学成果。。自2017年起持续两年由施瓦茨开设的设计选修课Sequestropolis以城市为基本单元,讨论如何凭借风景园林的综合知识协调多学科共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课程与哈佛森林研究所(Harvard Forest)合作,先在地域尺度设想了马萨诸塞州在2060年的全域图景,再于城市尺度以其中的大都市波士顿进行设计介入,探索多种固碳策略在城市设计层面的操作方法(图2~3)。

图2 波士顿纽伯里街未来固碳策略

耿百利也在访谈中介绍了他在弗吉尼亚大学开设的多学科合作实验室Responsive Terrains CoLab,并介绍了风景园林与环境科学相关学科合作进行大尺度地域研究的可能。可以看出,借由多学科协作,以全球气候变化与地域研究等议题为切入点,是风景园林进入并参与星球尺度讨论的主要途径。欧美各大院校均通过理论及设计课程的开设进行探索,并通过行业协会、出版物等方式发声,加强学科在全球议题中的影响力,这一点值得国内学科借鉴与学习。

4 新时代下的学科精神与本土文化

以城市虚空为研究对象的洛佩斯-皮内罗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在《城市虚空汇编》一文中指出,处于城市进程边缘的城市虚空是被城市发展进程与时代淘汰而丧失了经济价值、空间完整性等特质的一类空间,但也因此从资本文化的固有意识中得到解放,拥有被重新赋予力量的机会[8]。因此,被全球文化舍弃的虚空可以孕育出自发性的本土文化,而在空间实践中对这种本土文化精神的保护和发扬正是风景园林学科在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时的优势所在。与洛佩斯-皮内罗探讨的新型自发性形成的本土文化不同,更多的全球本土文化与生活习俗在全球化面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关于学科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中,瓦尔德海姆对风景园林传统上扮演的角色提出批判性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在历史上更多的是为权力服务,而非创造人人皆可享受的公共资源,在对本土文化及土地的侵略问题上负有责任[9]。笔者与瓦尔德海姆进行的访谈进行于美国“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愈演愈烈之时③2020年8月,一场名为Dismantling Systemic Racism in Pedagogy and Practice的对话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进行,多个设计学科的实践者和学者均针对系统性种族主义发表看法。,其针对学科历史的检讨和反思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但作为一次集体的反思,依然对学科的建设有积极意义。

图3 波士顿纽伯里街未来固碳策略剖面图

另外,瓦尔德海姆担心,如果把风景园林的工作降低到纯技术性的理解,则风景园林将在与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其他领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丧失了学科的核心精神:风景园林必须是一个关于文化、关于想象力,以及对新生活与工作概念思考的活动[9]。耿百利认同设计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对技术的新理解,即新技术的运动会形成新的设计文化与促进新的想象力,因此文化与技术二者应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在《响应式景观》(Responsive Landscapes)一书中,他提到了运用响应式技术的实验性项目可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对不确定性与动态性研究方法的进步,而这对于风景园林作为一种与环境互动的媒介参与到地域尺度的讨论中有关键意义[10]。耿百利在访谈中以弗吉尼亚风景园林系的教研特色为例,讨论了利用数字与建模技术预测远期趋势,避免干扰环境及生态系统,发展自适应基础设施等新的设计探索。

在星球化时代,承载生活记忆的本土文化在城市空间中会被重新重视,而数据采集与即时反馈等手段将会成为风景园林在全球尺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瓦尔德海姆所认为的风景园林的学科精神—关于文化、想象力及生活的思考,也将在本土文化复兴与新技术应用上进一步发展。

5 总结与展望:承接星球化议题的在地性探索

风景园林思潮研究计划目前已有的两篇文章与四篇访谈,主要围绕星球化议题展开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发展方向的探讨。无论是就星球城市化理论所关注的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景观二元消解议题的谈论,抑或是畅想人类在地球以外建立新文明的机遇与挑战,四位学者在跨尺度议题、都市主义、多学科协作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为理论框架补充了重要的思想内容。更为关键的是,星球话题的讨论在风景园林学科中并未兴起,在国内相关话题的讨论更为少见,这凸显了研究计划在丰富学科理论研究,为国内学科建设引入先锋思想方面的意义。

第一阶段的思潮研究计划在星球化议题方面,重点放在理论与学科文化建设、地球以外的想象空间、地域尺度的多学科协作等,而在地性则讨论了学科在本土问题上扮演角色、城市虚空的场所精神等议题。下一阶段的工作将集中在新地理视角下空间叙事手法的变化,以及直觉导向的研究与实践方法如何运用于在地性问题的探讨。同时,研究计划的访谈部分目前仅局限于北美东岸,尤其是在兴起议题上有代表性的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新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将与已完成的工作互补,共同丰富研究计划的理论框架,搭建海外风景园林思潮与国内学科研究实践交流的平台。

注:图2~3为作者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就读期间,于Sequestropolis设计课程中的作品。指导老师:玛莎·施瓦茨,Marcus Jatsch。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尺度城市化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论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宇宙的尺度
9
雕塑的城市化
室外雕塑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