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八:沉默与言语

2021-07-12浙江省苍南县教师发展中心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言说史铁生言语

◎浙江省苍南县教师发展中心 朱 伟

★命题核心解读★

沉默与言语,是人们相互交流的两面。人们通常借助言语表述思想,但言语又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沉默有时可传递出更丰富的内涵。在特定情境下,有时只有沉默以待,有时必须开口言说,去打破桎梏与僵局——这是言说的重要作用。言语是抵抗,是启蒙,更是一种责任担当;而沉默也具备此等功能。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史铁生

有多少话人们不得不说,只是为了打破沉默——〔英国〕伊莱亚斯·卡内蒂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 800 字。4.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写作指导】

1.提取关键词

史铁生言:“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地方。”从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一对关键词,“沉默——语言”。在这二者间,“不能达到”指明了沉默可胜过语言。

“有多少话人们不得不说,只是为了打破沉默。”“说”,是为了打破“沉默”,其中的“不得不说”,强调了特定情况下说的必要性。

2.综合与思辨

立足于沉默与言说,强调二者间的对立与统一的思辨关系。我们既可以借助于游刃有余的典故,拟出“游刃于沉默与言语之间”的主旨,展开写作;可以从“一切的出发,是为了抵达生活彼岸”中找到灵感,以“沉默,为了抵达言语的彼岸”展开思考;也可由硬币的两面出发,思考“沉默,未必是语言的反面”,展开论述……

“再经典的东西,珍贵的也不是它的全部。是什么?而只是它打动我们的那一点点局部啊。”李安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写作时只需紧扣一点,放大其亮点,让阅读者眼前为之一亮,这效果或许将远超过面面俱到。

【素材链接】

(1)关于沉默与言说

沉默是金:比喻沉默比多言多语好。这是日常熟知的一个成语,在字典中有这样的例句:

蛤蟆能言,人人讨嫌;金鸡一声,家喻户晓。沉默是金呀!

讲得多,可如若言之无物,那是聒噪,徒惹人厌,还不如默不作声,静待时机,一鸣而天下白。

在《道德经》中有一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说,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在很多情况下,它可与“静水深流”相搭配,表达较丰富的意蕴。

还有一句有名的诗: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顾城《门前》)

有时候,我们不需要任何言语,可内心是欢喜的,可感受到世界是美好的。这是沉默的特殊审美心理。

(2)寻找课文素材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的《琵琶行》,精当地描述了“沉默”在艺术上的意韵。这很精当地阐释了史铁生对沉默的表述。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两句,用“无处说”与“无法言说”表达了深沉的思念与苦痛。还有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非常打动人心。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鲁迅先生对庸常旧社会的警醒,他终以大声“呐喊”,企图唤醒“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为己任,战斗一生。而在很多年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面对风雨飘摇的国家,龚自珍也大声疾呼,以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因此,“不得不说”,先行者的智慧与果敢,是激活社会的“百家争鸣”,是打破黑暗世界的“启蒙运动”。

司马迁的胡须。“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读过《报任安书》的人都知道,司马迁是不太可能有胡须的——汉武帝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这个塑像的“胡须”,是一种无言而倔强的反抗,告诉世人,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

史铁生对沉默的感悟: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这样的一个去处,在那里可以放下一切,静静思考自己的人生,放空自己。

一个在狂妄年龄没了双脚的年轻人,默默地在地坛中,在静止中领悟到了生与死的真相。

(3)联系社会生活

“你有权保持沉默。”这是影视作品中常出现的一句警示语,为我们所熟知。这一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讯问时支撑起了法律保护,是法律的进步,也是文明的胜利。“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作为你的呈堂证供”,极有温度的告诫体现着对人的尊重。从中可拓展出,沉默是内省,是慎独,是人格的自立。

此外,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以发明全新视觉语言而著称。“默片是最纯粹的电影形式,它只是没有人物对话及各种音效。”他主张,“我们在电影中叙事,只有在别无他法时才会诉诸对白。对我来说,编剧遇到困难时,最忌讳的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对话来展现。’角色之间的对白只是声音的一种,推动故事发展还要依靠视觉因素。”

在童话《皇帝的新装》中有这样的对话:

“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没穿呀!”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

在所有人都自私、愚笨而自觉不自觉地相互欺瞒时,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天真的声音”——打破了瞒与骗的桎梏,激活了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社会方有真相,文明才可有曙光,可前提是我们要保护好这极为可贵的“天真的声音”!

言语,是抵抗,是启蒙与团结,是自我的诉求,是构建新秩序的力量。

【佳作示范 1 】

沉默,或可不是语言的永夜

@浙江一考生

尼采有言:“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语言若是白昼,沉默总容易被世人视为黑夜。但正如白昼之光散去后便是夜色的铺开,夜色最浓烈时孕育着黎明的曦光。沉默,在表面的寂静中,未必就是语言的永夜。

万物多彩,人心善变,而我们的语言总无法穷极世界本质,因而再丰富的语言也总显得苍白无力。《琵琶行》中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之中,“无声”代替了“有声”。此时的无声中包含了干千万的声音与思绪,它有着琵琶女无尽的愁绪与哀婉,有着诗人无穷的落寞与悲鸣,还有那如水的月色水沟,是绵延的穷途之叹。这便是史铁生所言——“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这是语言的更高层级的表现形式,传递着更丰蕴的情感与更厚实的世理人心。

沉默,需要语言来打破,但又不全依靠言说。陕西韩城市的司马迁祠墓立有他的塑像,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这就是百姓心中司马迁的形象。哪怕强如汉武大帝,也无法扼守住天下人的心中所想。司马迁的胡须,是一种无言而倔强的反抗,是世俗皇权也无法摧毁的意志。在西方的童话世界中,面对着着“新装”盛大游行的皇帝,有一个孩子叫喊出了——“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没穿呀!”这个天真的声音打破了骗人与骗己编织成的祥和,终而促使人们揭示了真相:“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是的,天真而有力,这就是言说戳破沉默时的动人魅力。沉默与言说,并不都是相背而行的。

语言的表达交流与沉默的内在关系,也总能给予我们启示。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找到对立事物的相通处。这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亦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处世。东方与西方自古以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目前的全球化进程中,东西互助,南北合作的事例越来越多,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白昼与黑夜交替,黑夜于日昼中蛰伏,白昼于黑夜中突破。在言语与沉默之中,世界渐趋立体与厚实,而当我们在这之中找到微妙平衡点,不再视沉默为语言的对立面,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处小天地。

◆名师点评◆

以“沉默,或可不是语言的永夜”为题,既点明了沉默可作为语言的另类形式,又融合进了白昼与黑夜之间的辩证关系,观点鲜明而生动,很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此外,对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多角度赏析,极为贴合作文材料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想象,再加上精准地运用“司马迁的胡须”与《皇帝的新装》中孩子“天真的声音”,拓展了沉默与言语的内涵,发人深省,使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思辨性。是一篇相当成功的考场作文。

【佳作示范 2 】

没有被听见不是沉默的理由

@浙江一考生

“沉默是金”,早为人所熟知并引以为人生至理。诚然,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地方,但在我看来,当下生活中,在种种因素影响下,“反正就算我大声说出来,也没有人会听见”!因此,大多数的沉默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胆小懦弱。

现实生活中,沉默的例子并不少见。在无辜人士遭受不幸时,人们选择沉默;当社会陷入激情狂乱,缺乏理性时,思想者选择沉默;当老奶奶意外倒地,需要帮助时,路人选择沉默。为何?事不关己,何必强出头,况且就算我叫嚷起来,伸出手了,可最终又何济于事?该被回应的时候却得不到答案,该被证明的时候却找不到靠山,该被给予帮助时却仅看到冷眼。这样的社会是不是病了呢?身为群体中的我们,是不是无药可救了呢?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整体性的沉默,自然不是我,也不是你或他一个人的责任,但当人们把责任都推给了“没有人听见”时,我们是否应当认真地去反思一下——这个世界明天会怎样?

当然,不能完全否定沉默。在某些情况下,沉默是不可缺少的,所谓“静水深流,智者无言”,自然也应当是被我们认同与赞美的。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当下,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停留于边界模糊的灰色地带,最终难免找不到方向与自我。一个真正的英雄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着界限分明的爱与憎。古往今来,有多少民族英雄都打破了沉默,唤醒了社会,解救了世道人心。传播传统美食的李子柒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致力于山村教育的张桂梅唤醒了乡村孩子的心灵。他们发声,并不是为了让人们能听见,而是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只是朝着那明亮的地方努力发力。

还需要强调,一味发声并不是我所赞同的。“过犹不及”是儒家思想的智慧所在。“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过于频繁的发声,不加考虑的叫嚷以及没有行动的口号,最终不仅没有效用,反而会落得个“哗众取宠”的标签。孔夫子之所以如此喜爱颜回,是因为他能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像子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纵观历史长河,沉默与打破沉默,有着一个动态的平衡标准,一味地打破沉默自是不可取的。

新时代的青年,心中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在应当发声时,“没有被听见”不应是保持沉默的理由;若实在不得已,沉默也只能是我们表达反抗的武器。

◆名师点评◆

针对现实默不发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没有被听见不是沉默的理由”的观点,有一种剑走偏锋的果敢,很能捕获眼球,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在论证过程中,既坚持不能沉默,又强调不可一味地打破沉默,显示出了较严谨的思维周密性。同时,举例得当,特别是能扣住打破沉默,为他人发声这一点,把李子柒和张桂梅并举,鲜活而有力,为文章增色不少。

猜你喜欢

言说史铁生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不 同
史铁生:心魂之思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