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基础课程中创新思维培养教学实践

2021-07-12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艺术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基础课素描基础

□邱 悦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一、研究起源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设计专业目前共设有三个专业方向分支,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设计,笔者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想当然”“单一化”“习惯化”。经调查得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受高考前的学习与训练影响过多,思维方式过于“固定化”;另一方面是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缺乏对学科整体框架、学科自身及相关边缘学科理论知识的认知,导致在设计方案中缺少图形语言的“新”和理念层面的“深”,“图”“文”的系统性与联系性较弱[1]。

二、设计基础课对塑造学生正确理念的重要性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第一类设计课程,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更习惯于传统的以造型为基本出发点和表现重点的绘画思维,而大学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设计人才。设计作为一门以解决实用问题为主的专业,其解决方案不是停留在方案中、纸面上,而是要落实到实际项目中,因此,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基础课的定位至关重要,一系列设计基础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观念,夯实并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变换不同的视角分析、思考、解决问题[2]。

本院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将专业基础课程分为三个大的方向:专业相关史论类课程、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相关必备软件等技术性课程(见图1),三大类基础课程相辅相成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专业的系统化、全面性、立体感认识,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从图1 可以看出,三类基础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是接下来专业课得以顺利开展并保证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师在总的教学指导方针下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效、立体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设计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

(一)史论类课程“忆——展——梳”教学

在设计概论、中外美术史这类史论类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回忆——展开——梳理”为主线,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具有趣味性的专题模块,引导学生回忆、梳理知识,然后示范讲解共性知识点,再让学生讲解自主学习所得[3]。

图1

学生根据课堂提示先在课后查阅、筛选、整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变文”、说唱等方式分享所查资料及个人心得。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后材料准备过程中,学生学会在大量的相关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梳理、概括、提取,拓宽了知识面,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刚入学学生因对专业结构没有清晰构架而出现迷茫、学习目标不明的问题,还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拓展学习,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说”与“教师说”,这种对话交流的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使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有所了解,进而使课堂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项目设计更具有针对性。趣味性课堂教学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记忆、应用,并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自己对艺术现象、社会现象等的观点,并最终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设计方案内涵中的“史”。

(二)素描基础与设计课程串联设计史论类课程教学

高考前,学生素描以写实为主,主要画静物、人物、动物、风景等,训练重点是准确把握造型,生动形象地再现所看到物象。华立学院经过多次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在基础课团块中设计了素描基础与设计课程,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不仅是巩固学生的造型基本塑造能力,还是引导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变[4]。

在本课程教学中,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都是美术生,有良好的美术造型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再安排大量的传统素描写生练习,主要以短期的模块化主题性项目为主,课程共计32 学时,主要分成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素描写生,共计8 学时;第二部分是创意素描,共计24 学时,具体课程框架如图2 所示。

图2 素描基础与设计课程的基本框架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转变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为什么画素描?大学的素描与高考前的素描在认知与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在表现工具及材料上能否有新的尝试?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不同模块主题的串联、逐层递进的练习,尝试转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习惯。通过专题模块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素描不能只停留在眼睛“看”、手头“画”的技法简单现象化呈现上,而是在动笔表现前对主题相关、相似、相近的物象进行整理和比对,从而对表现主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领会,在动笔中探索、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技法,并在绘画结束后进行总结与反思。由此可以看出,素描基础与设计课程的专题模块练习重在尝试,尝试思维模式、表现形式的突破,从而升华主题。

第一部分:传统素描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其一,不再是摆好物体让学生画,而是要学生主观、能动地将教师所提供的多种物体与自己的审美认知相融合,综合考虑自己想要表达出的主题,结合画面的稳定性、疏密关系、主次关系等美学原理,尝试画面的重新构图,用小构图的形式多勾画几种不同的画面构图样式,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构图样式进行大图的绘画[5]。此部分重点是调动学生主动布置画面的能力,针对物象进行造型的强化训练。如图3、图4 是陈金文、吴智瀚两位同学的素描作品,在画面构图过程中,这两位学生都有意识地进行了取舍选择,综合考虑画面中物体大小、疏密的前后关系等,并注意塑造物体的体积感及画面的空间感。此项目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主动、有意识地分析、安排所要表现的物体,而不是被动、机械地表现所看到的物体,在画面安排过程中甚至可以尝试一些超常规视角。

第二部分:创意素描,共计24 学时。第一个主题模块以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自行车为创新性描绘物象,比较具象。学生要在保留自行车的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变化、重构,结合适当的联想与想象,运用素描的表现手法完成主题创意描绘,既在画面的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又要考虑画面形式背后的内涵意义。如图5、图6、图7 三幅作品是邓雪梅、陈思聪、甘舒盈三位同学的课堂练习作业,学生的思维“飞”出去,通过提取、精炼、重构,保留能够呈现自行车特征的局部构件,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综合合理的构想,进行主题性作品的创意。由作品可看出,学生的切入视角有所不同,所结合的创意表现结果也不尽相同,打破了传统、常规的观察、认识事物的视角,迈出了新的思考步伐。

图3 陈金文作品

图4 吴智瀚作品

图5 邓雪梅作品

图6 陈思聪作品

图7 甘舒盈作品

第二个主题模块从环境专业出发,引导学生以广府地区的民居为着眼点,收集、整理相关素材,并根据素材完成素描创作。其中,邓雪梅同学的作品挖掘了增城当地典型的水果荔枝形象,并将其图形化、符号化,融入民居建筑外立面的装饰中;如图8、图9 所示,邓雪梅、郑路凡两位同学同样着眼于广府文化的代表性图形符号,并将符号创新性地运用于民居建筑的表现中,两位同学都在画面重构及素描主题升华中做出了尝试和探索。

图8 邓雪梅作品

图9 郑路凡作品

第三个主题模块相对抽象,只给了学生关键词:自画像,需要学生回溯、联想、重构、创新,将自己的喜好、性格、相貌特征等能突出自己个性的一面用素描的表现手法呈现给大家,要求学生看到画面就能分辨出是班级的哪位同学?如图10、图11、图12 所示,吴智瀚、刘漫、黄雨森三位同学都对自己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分别从直接、间接的不同方面运用具象、抽象的表现手法展示了自己最闪亮的一面,其画作取得了班级同学的认可。

图10 吴智瀚作品

图11 刘漫作品

图12 黄雨森作品

四、教学成果

(一)创新性评价体系

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期末作业成绩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而笔者通过企业的用人交流反馈了解到学生的弱项和短板——创意性有待提高,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后,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采取全过程性评价,课程以主题性团块逐渐增强加深,每一个主题团块作业完成的全过程、各分段都以成绩或等级显示,最终汇总到期末成绩中。学生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的训练团块,不仅“画”出来,还要“讲”出来,对于小团块的作业,学生之间还要互相给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到课程的全过程[6]。

(二)横向比对,串联组合——将史论及技术串联融于项目化模块的基础实践课中

从以上的素描基础与设计课程完成的作品成果来看,学生在基本造型功底方面比较扎实,但是,在创意理念主题的梳理、升华方面做得并不理想,表达过于流于形式,内涵性不够,总结起来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学生对本专业四年学习及以后的职业规划认识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另一方面,学生更习惯用“单块”的眼光看待每门课程,缺少将课程串联到一起的梳理[7]。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立足本专业的理论团块基础的同时,注意辐射扩散相关边缘学科的知识,从点到面,夯实文化底蕴基础,将创意点“写”得更有深度,并与“画”保持图文一致。

五、教学反思:学生学到了什么

学生的思维习惯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被动思考、机械绘画,只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转变为对表现主题的主动思考、主动尝试多种表现形式,并将理论知识融入设计方案表现中。学生还将这种“主动性”变成“习惯”,“动笔之前先想”,不仅将其用在素描基础与设计这门课程中,还在所有的课程中用积极主动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并用有深度的表现形式将其创意性地展现出来。

结 语

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通过创意思维的培养,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而我院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实践设计项目的全设计流程,加强基础史论课、基础实践课、技术类课程间的整合,使基础课内部形成密切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及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基础实践类课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史论类课程中汲取创作灵感,使学生作品在文化内涵上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从而使基础课程充分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基础课素描基础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武汉素描
素描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跟踪导练(一)4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凡·高的早期素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