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背景下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研究*
2021-07-12张明煜
张明煜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
文化消费泛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消费购买各种文化产品或者享受各种文化服务来用以满足物质基础上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社会消费经济活动。在当代中国,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文化消费方式和场景也随之发生改变,许多文化产业新业态正不断崛起,其中,以视频教学、云享旅游、网络培训等为代表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已然成了文化消费领域的新趋势。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文化领域的新业态带来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已经是数字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推动文化领域“双循环”格局,发展新型现代化文化产业精准供需模式,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高质量健康发展已成了新时代下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课题。
一、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意义
(一)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的内涵要义
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是指在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国民文化消费的方法和形式,表现了国民在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时的最新特征。[1]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不同于传统文化消费模式,在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原有文化消费模式的社会语境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社交媒体和网络媒介,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发展迅猛。从文化消费内容看,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下消费者逐渐从消遣娱乐型文化消费过渡到享受发展型文化消费,新型数字科技在引起文化新消费力量产生的同时也在满足消费者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在带动消费者转变文化消费习惯的同时也使得文化消费变得更具人情味。从文化消费结构看,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下生产商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提前预测市场需求,精准接收消费者需求,不仅减少了无效生产的出现,也更好对接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有利于更大限度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连接,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产品满意度。从文化消费理念看,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下消费者文化消费理念呈现自主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生产者针对消费者文化消费理念的转变,按其需求的个性自主化,精准地创造出更适合消费者的新型文化消费,通过数字科技将文化产品进一步多维立体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意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青年们应深入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始终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扎实推进文化发展新格局。立足当下,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国际间的竞争已经不能仅靠硬实力,软实力的力量明显愈发凸显,我们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精神文化层面的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规划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领域,面对新特点与新要求,认识达到了新高度。[2]展望未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在我们正在开启的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应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企业、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一)满足文化消费新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开启了文化消费的大众化时代,使得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发展转变,“体验型”与“悦己型”的文化消费模式成了潮流所向,在年轻一代群体的带动下,各年龄阶段的人们都开始被圈入数字文化消费中,居民文化消费新需求与日俱增。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随时随地便捷高效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已然成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文化产业供给主体运用大数据技术来精准刻画用户需求,帮助细化已有的市场需求同时激发新兴的市场需求,使得供需之间实现精准匹配,在满足需求侧日常化和生活化的文化消费新需求同时也为供给侧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盈利模式。
(二)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
文化产品是指能够传达价值观念、人文素养、思想情感,内含一定精神与文化的消费品。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的再创造过程,生产者通过输出文体娱乐、教育教学等服务,赋予文化产品初定义,当文化产品被反复消费,文化产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被彰显,文化产品将被赋予新含义。当下,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显著增长,但令居民满意的文化消费品却发展较缓,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消费新业态和居民消费新方式使得原有的传统文化消费模式不再适用。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刻不容缓。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下,文化产品的消费将不同于以往的制造业产品消费和生活日用品消费,它有利于通过产需相导,销产互引,创销协同的方式来涵养消费群,促进文化产品的二次消费,便于在充分扩大原有文化消费市场规模的基础上,引导企业有序参与市场竞争,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形成文化产品消费新潮流。
(三)推动文化发展新格局
文化发展新格局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旨在协调推进文化领域产品与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融合改革,通过高质量、高标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传播效力,带动国内国际文化发展双循环。从纵向来看,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同时也加快了个性化文化消费、定制型文化消费发展,有利于增加国民经济文化消费的比重。从横向来看,2020年我国的文化消费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足10%,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潜能巨大。[3]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规模,激活文化创新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创造性发展,在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以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释放文化消费需求侧的“+力量”
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我国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高层次发展态势。文化创意产品与休闲娱乐服务的供给虽在日益增长,但输出的更多是些同质化、低标准的产品,不同区域供需与发展的不均衡矛盾突出,通过激发下沉市场活力,发掘下沉市场潜力,释放文化消费的“+力量”,是目前从根源上改善文化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下,我国近10亿网民中农村网民的数量涨势迅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激发农村转移人口消费潜力,特色小镇人口消费能力,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产品服务便于在顺应数字文化消费发展之势时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需求侧的“+力量”。通过丰富地方乡间集体经济新文化业态,发展地方乡间特色文化之旅进一步促进城乡文化经济融合协调发展。
(二)拥抱文化消费供给侧的“数字+”
信息技术全球化时代,“数字+消费”的新一代消费服务模式已经逐渐成了我国居民消费服务领域的新消费业态,积极拥抱新型文化消费的“数字+”毋庸置疑成了新阶段我国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建成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通过市场竞争倒逼文化消费供给侧发力,促进文化产品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4]在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下,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把握文化消费人群新特征、新趋势,打造文化产业精准供给链,制造柔性化情感化文化产品服务,创造居民文化消费新需求,让“有用”和“实用”成为新时代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双重选择。另一方面在先进数字信息传播技术基础上,借助网络直播、小视频、微博等新兴网络数字信息媒介,将AI数据分析广泛化地运用于我国主流媒体信息传播中,在丰富数字文化产品与信息服务供给的同时,重点体现出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指向,在充分释放数字文化产品消费的市场潜力同时,进一步增强广大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三)实施多举措并行的“优势叠+”
在数字文化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下,以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是着重点,在党的领导下,多举措并行,将各领域优势叠加是关键。[5]政府部门一方面应加大对新型文化消费市场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的培育力度,同时逐步建立起数字化的文化消费市场监管治理体系,有效链接文化产业链条以及供需两端,充分激发城乡居民消费活力,刺激文化生产增长动力,创造出适合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新型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和税收补贴。在数字参与中,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针对不同人群实施不同办法,比如,针对“Z世代”群体主要提供精准、多元、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服务;针对老年人等特定人群,主要提供价廉、方便,实用性的文化产品服务。通过各领域多措并举以确保有质量、有温度的数字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