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看待“十四五”时期新机遇新挑战*

2021-07-12

观察与思考 2021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发展

王 遐 见 叶 一 鸣

提 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即将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开启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的承前启后时期,制定推进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对于中国进一步协调战略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需要立足国情,正确认识“十四五”的历史背景及演化逻辑;需要准确认清新时期时代脉络和现实逻辑,把握“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需要化危为机,集中全党智慧群策群力地推进理论优势和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良好的开端是迈向新征程、实现新目标的必备条件。任何事物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在我们同心协力地完成“十三五”规划、迈向新的起步之际,既迎来了雄厚物质基础的新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世界疫情大流行、经济低迷、处于更多的逆风逆水外部环境考验,以及国内更多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矛盾、更高的民生诉求、更严峻的公共安全危机、更艰巨的目标任务等种种挑战。如何正确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决定着对国家“十四五”规划制定、落实的态度及成效。

一、势在必行的“十四五”规划

“五年规划”是最早源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施的,通过制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作出蓝图绘制和集中指导,从而为一段时间国家的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以制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国家新阶段发展指明方向的“五年规划”,是世界许多国家争相效仿的国家治理模式。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当代中国,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十四五”规划,更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殊意义和时代特征。

(一)“十四五”规划的特殊意义

时代课题造就时代之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规划……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节点诞生的“十四五”规划,是在特殊世界格局、特殊历史征程、特殊现实需要下诞生的崭新五年规划。

1.特殊世界格局下的“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是习近平总书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战略判断成为共识后当代中国迎来的首个五年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进入动态调整期。政治上,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国际力量对比趋于平衡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国间博弈不断;经济上,国家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带动全球治理变革速度加快的同时,其“双刃剑”的本质特征也将部分地区性问题扩大化;军事上,地区冲突与争端不断,小规模摩擦频现;科技文化上,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颠覆性科技进步,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推动世界进入质变发展阶段……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加剧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主要特征。

2.特殊历史征程下的“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是当代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征程下的首个五年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正式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既是对第一个百年目标如期完成的豪迈宣示,也是新时代国家发展逻辑与时俱进的深刻体现。在当代中国迈向新征程背景下诞生的“十四五”规划,肩负着构建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等一系列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框架的筑基功能。

3.特殊现实需要下的“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是全球性公共危机频发、社会治理尚存不足带来的现实需要下诞生的五年规划。在过去的一年,新冠疫情的肆虐、公共危机的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恐慌和不安,也导致经济下滑、就业困难等民生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人们面前。如何规划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方案,起到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此背景下,如何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起到及时防范化解未知公共安全危机、增强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如何通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起到降低就业压力等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这些都是“十四五”规划势必要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需要。

(二)“十四五”规划的时代特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主持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①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页。。从本质上看,“五年规划”既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宏观战略意义的中长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更是以人民为主体、以实现人民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人民规划”,是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指导思想为理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特征上看,“五年规划”具有广泛吸取群众意见、建言献策程序严格的规范性,指导经济社会运转、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长期性,立足全球视角、统筹国内国际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直面发展困局、深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性,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思维、统筹兼顾的系统性。经过时代考验和人民检验,已经证明了“五年规划”能够充分发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激发各类主体创造活力的作用,是有效应对阶段性和长期性风险的“锦囊妙计”,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不可替代的政策性举措,是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走过了十三个“五年规划”的中国,来到了面临大发展、大变革的全新时代,站在新冠疫情流行、世界政治经济动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的关键性时间节点,能否抓住时代发展脉络、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实现转危为机和新时期腾飞发展,是当代中国走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关键。因此,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思考全局,把握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变”与“不变”,洞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携万千希望于一身的“十四五”规划而言是必要且必需的。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良好的发展条件是开启新征程的重要机遇,而起点越高难度就越大,带来的风险挑战也会越多。只有迎难而上、敢于亮剑,才会有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的可能性;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优势力量战胜困难,才能开创锦上添花、加快发展的美好未来。

(一)良好的新发展机遇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所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十四五”新时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内需潜力巨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代以来,通过扎实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灵活的双边贸易往来,我国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物质基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万亿元,同比增长6.1%,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对外贸易势头强劲,货物进出口总额31.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4%,是当之无愧的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导致多国经济持续萎靡的2020年,我国仍交出了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的不俗成绩,彰显了当代中国面对多元冲击下强劲的经济硬实力。

在世界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逐步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不再将目光聚焦于GDP绝对值本身,主动放缓GDP增速以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势头,同时注重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截至2019年,具有14亿人口的中国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左右,作为拥有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和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的中国,无疑拥有远超世界诸国的庞大的内需市场,这也将是“十四五”发展新时期一大经济增长点和潜力所在。

2.制度优势显著体现,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人民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探索下,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一整套国家治理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党始终牢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实现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结合,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在新冠疫情这一罕见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面前,我们党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和有效促进民族大团结等凝心聚力功能,在疫情爆发初期及时控制病原的传播和蔓延,很快完成了高效的防疫部署,建立起成熟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抗疫成绩,进而迅速有序地复工复产,保持经济社会及人民生活的稳定健康发展,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为“十四五”规划扫清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障碍,提供了人心向善求稳、珍惜关爱生命的和谐人文环境。

3.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话语权持续增强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国际治理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方面,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互动日益紧密。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一个中国根本原则,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工作,至今已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交,成功摆脱我国六十年代的外交困境,取得了非同小可的巨大外交成就。此外,中国牢记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诸如节能减排、援非工作、维和任务……特别是多次驰援以塞尔维亚为代表的深受疫情困扰、举国无措的中小型国家,向世界人民展现了身为发展中大国的担当精神。

另一方面,中国打破了长久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话语权垄断,赢得了治理优势的话语权。中国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谨慎行使作为常任理事国的权力,在伊核问题、朝韩对峙等国际热点问题表达公正客观的态度和建议,获得了多方支持。中方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出一系列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充分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逐步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对“十四五”新时期党和国家处理国与国关系及国际事务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本领舞台和无限发展的可能。

(二)未来的新挑战——国际环境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十四五”新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在我国新时代更高要求、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中,必将引发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他矛盾更加复杂多变的时期。

1.国际环境恶化引发新矛盾与新挑战

从国际局势看,当今世界呈现出意识形态斗争加剧,局部争端和摩擦倍增的现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话语权不断提高的趋势触及了部分西方国家的神经,西方敌对势力加速推广“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企图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起新一轮攻击和渗透。同时大搞挑拨中印边境冲突、煽动台湾“独立”、拉拢周边国家围堵中国等阴谋,给新时期中国国家主权和国防工作造成新的威胁和困扰。

从全球贸易发展看,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抬头、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全球性经济衰退给“十四五”新时期中国对外经贸带来强烈冲击和制约。以美国为代表的极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顾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性灾难,仍然挑动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贸易战、退出世卫组织、加速经济制裁封锁等恶性事端,对逐步建立起的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造成消极的冲击。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中美贸易数据出现历史性下滑,1—12月中美进出口累计5412亿美元,较2018年下降14.6%;其中出口4185亿美元,下滑12.5%;进口1227亿美元,下滑20.9%,在国际贸易份额中明显下跌;特别是2019年9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措施实施后,对美出口降幅高达两位数,这些给新时期中国外贸出口和对外合作埋下了隐患。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引发新特征与新要求

其一,新冠疫情倒逼产业转型加速,社会发展需要新增长点。

21世纪以来,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革命引发产业升级换代。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的人口流动减缓、交往方式变更等一系列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以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开展的时代浪潮和新冠疫情倒逼引发的生存压力双重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大中小企业开始向数字化、信息化、电商化转型。2020年2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助力,但企业转型换代过程中仍存在资金短缺、管理型人才匮乏、冗员难安置、战略规划难实施,以及受新冠受疫情影响的开工不足及消费乏力等诸多问题,制约企业发展方式转型。

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薄弱是另一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在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原创能力的缺失一直以来是限制我国科技产业取得飞跃性发展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3页。。能否取得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冲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和知识产权包围圈,从而占领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产业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无疑成为“十四五”新时期实现社会创新发展和成功寻找新增长点的工作重心。

其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如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拦路虎”,也是新时期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的、关键的问题。不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部分比例不协调、缺乏可持续性造成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加快进入转型期的今天,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平衡。2019年金融业占GDP比重为7.8%,金融业实体经济能力有待加强。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经济强省经济总量仍远超其他省份,边远的西部地区及比较落后地区的经济仍很差。三是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不平衡。201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44倍,较往年有所减少但仍存在较大差距。四是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平衡。粗放经营方式仍大量使用,资源消耗仍在加速,能源供应紧张,由技术设备落后和能耗过高引发的资源浪费严重、大气污染、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依旧严峻。五是普遍存在潜力发掘不足带来的不充分问题。如市场准入规则不明确造成的市场竞争不充分,资本投资效率较低引发的效率发挥不充分,产品服务供给能力落后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有效供给不充分,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新产业、新模式对经济发展总体贡献不足导致的动能转换不充分,社科知识价值评估过低、激励投入不足和项目报销制度繁琐引发科研创新动力不充分,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仍将在新时期成为影响中国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何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匹配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保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适应、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活力……这些新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是“十四五”新时期必须认真对待、不可回避的主要矛盾。

其三,面临更高水平的民生诉求。

民生问题包含着民众的生存、生活、生计、生命问题。相较于以往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小康生活、谋求满足日益增长的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状况,现在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的新起点,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富国强,人们已从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到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保等政治文化需要,注重生存环境的优美、生活条件的宽裕、生计待遇的提高、生命健康的安全,概言之,就是要在脱贫基础上全面满足生存、发展、享受的美好愿景需要。这种发展起来之后的、更高水平的民主价值取向成为党和政府的新动力。

其四,新时代党建工作面临新挑战。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对新时代党建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来看,能否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不断提高政治免疫力、廉洁奉公能力及风险防范能力,确保边防安全、国家主权安全及政治环境安全,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从党建工作本身而言,能否在数字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紧跟时代潮流,相应提高党员政治素养和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党的队伍纯洁性和先进性,进一步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提高服务民众的能力,夯实组织基础及群众基础,能否在疫情等突发性公共危机下结合网络新媒体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政策理论传播推广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确保社会意识形态安全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对党的实际领导能力及社会治理效能提出的更实效的要求。

三、辩证地应对新机遇新挑战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提出:“要加强协同配合,增强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应。”①《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政府网,2020年5月23日。为使“十四五”规划编制以及“十四五”新时期发展各项政策规划的科学配套和协调高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既规范又灵活地应对“十四五”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应着重厘清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精准把握新阶段“变”与“不变”,实现“客观优势”到“实际效能”的高质量转化

精准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变”,清楚认识动态调整期的“不变”,巧用不变的已知优势化解变化的未知挑战,实现固有优势到现实效能的切实转化,是“十四五”新时期有效应对危机和挑战的一大关键。

“百年未有大变局”之“变”,“变”的是国际环境特征,当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促使世界加速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国际环境的主要特征;“变”的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即老牌发达强国垄断地位被削弱,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强劲,多极化趋势持续深化下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变”的是产业发展取向,即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渐颓势已成不可逆的大势,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迫使各产业转型换代以惊人速率前进。

变幻莫测的动态调整期,时代之“不变”是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和把握的发展之匙。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化。尽管地区争端和摩擦在小规模区域不断上演,重构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型仍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未来发展的时代大势;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固有优势没有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国有独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②《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人民日报》2020年10月30日。“四个优势”将成为“十四五”发展新时期顺利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达成,进而实现经济社会腾飞发展的强有力助推器。

顺势而为,向势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清醒认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变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端期和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期这一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一方面提高对风险认知的警惕性和把握机遇的敏锐性,及时把握社会有利条件带来的新动力新诉求,严格防范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新威胁新风险;另一方面,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抓住百年未有大变局中的“不变”。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为统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一当代中国最大优势为依托,将坚持党的领导和因地制宜地释放地区发展活力相结合,将“四大优势”转化成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效能,审时度势,应势而动,推进“十四五”新时期经济社会活力与秩序、效率和公平、建设与治理的协同有效地发展。

(二)发掘新阶段“可持续”增长点,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当代中国,党和人民追求的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推进的发展,是过去建设、当代建设与未来建设有机统一的发展,是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前提的、支撑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持续健康推进的发展,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可持续发展。新冠疫情倒逼下的产业转型加快,直接或间接导致一批传统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在发展动能转换大背景下找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在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及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是“十四五”规划应重点关注的关键一环。

经过时代实践考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厚植发展活力的能动效应。在“十四五”发展新时期,应加紧推进依靠人民谋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等举措,打破对原有产业过度依赖和片面发展的困局,积极寻找国内外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速期中的“可持续”增长点,力求核心科技生产力新的突破,实现“十四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综合国力核心竞争优势。

(三)统筹发展和安全,求同存异推进新阶段国际合作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和安全关系的重要论述,强调了“十四五”发展新时期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性。①参见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当代中国,正面临着全球化发展涛声难以依旧、意识形态斗争不断加剧、国内国际系统性风险日益交织的复杂态势。如何实现发展与安全的高度统一,是“十四五”发展新时期党和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

现阶段,尽管国际环境不太平,对外贸易严重受阻,新冠疫情输入性威胁依然较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外开放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与世界各国开展各领域交流往来仍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我们既要牢牢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严防抵制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攻击,也要以高水平开放举措打造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在国际事务谈判、国际交往中,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为主旨、以坚守独立自主、求同存异、平等互助的外交立场为原则,以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为保障,积极开放同时不失底线,确保“十四五”新时期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四)以创新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引擎,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39页。“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是基于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与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相适应的结果,更是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防范化解潜在风险隐患的题中要义。推动“十四五”新时期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已成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动态调整加快的背景下,塑造中国特色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实现“十四五”新时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双重经济发展推动引擎的科学合理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大循环对我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指出“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在全面深化改革期,面对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国内大循环潜力日显的情况,激发发展新活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创新中寻找发展新动能成为必要之举。在外资拉动乏力的情况下,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创新为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大力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计民生的有效供给,在完善企业按经济要素贡献分配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按社会科学要素贡献分配机制;②参见王遐见:《论新时代激发人才创新动力的按社会科学要素贡献分配机制》,《社会科学家》,2019年第1期。优势互补地用好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只手”,确保市场经济既开放竞争、又统一有序地发展;在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进程中,营造以国内资源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大循环为补充、国内国际双循环引擎的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为实现“十四五”新时期更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结 语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今天,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下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在加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运用辩证思维全面看待和从容应对“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的统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继续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深化改革中的问题,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优化经济结构,补齐社会短板弱项,完善新发展阶段的整体布局,提高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能力,扎实推进经济由单纯追求GDP的外延粗放式数量增长向追求内涵建设的集约化高质量发展转变,凝心聚力地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新征程中,坚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发展目标与发展阶段相统一的原则,把制度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相结合,运用系统观念和新发展理念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中长期规划的循序渐进,在推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国家及社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十四五规划发展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