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自我·自由
——原型批评视角下的《只有芸知道》

2021-07-12陈纪宁张凤菲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鲸鱼原型东风

陈纪宁 张凤菲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法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2.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北京 100020]

《只有芸知道》是继《芳华》之后冯式电影的又一次文艺化转向,打破了传统冯式电影的黑色幽默、戏谑讽刺,重在呈现人类真实情感的澄澈与温度。这部电影重点讲述了隋东风与罗芸之间坚贞纯粹的爱情故事,使得他们的爱情在这个浮华与浮躁的时代格外珍贵。此次剧本创作由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完成,这是继《唐山大地震》后张冯二人的第二次合作。近年来,张翎新移民小说的创作在国内外掀起一股浪潮,她的作品往往在突破历史与现实、中西文化传统上做出“跨越边界”的尝试,反映出一种独特的历史、族群和文化观。这部电影虽改编自冯小刚朋友张述和罗洋的真实故事,留有的创作空间有限,但是经过张翎文学化与艺术化的再创作,让整段故事置于新移民作品的背景下,令观者在时空辗转中怀念、沉思、向往,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原型批评(Archetype criticism)文艺理论的理论渊源是维柯、泰勒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该理论的奠基者是加拿大学者弗莱。弗莱认为原型是文学作品中典型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其他的文学类型是神话的推演,或称“移位”。“文学原型”理论和“文学循环发展论”是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文化意象、叙事模式、主题模式三个层次,由叙述表层深入原型结构,从而解读《只有芸知道》这部影片。

一、回归自然:文化意象解读

自然界的相关意象是构建象征意义的重要元素,神话原型意象主要来自自然。影片的拍摄地选在新西兰这个兼具原始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海洋文明的国度,画面风格给人一种清新脱俗、返璞归真的感受,自然意象为主题表达和象征营造了一个质朴又深沉的环境。影片的编剧张翎擅长用《圣经》的相关元素来建构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这与她基督徒的身份有密切关系。同样地,这部影片中的鲸鱼、树、火等原型意象都能够反映出《圣经》中的文化因素。

主人公罗芸经常梦见鲸鱼,她认为鲸鱼平静温顺,自由自在。鲸鱼象征着重生与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与鲸鱼在基督教文学中的母性内涵相关联的。《圣经·旧约》中曾经记载先知约拿不幸被一只鲸鱼吞下,没想到最后竟然成功脱险,鲸鱼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有新生和保护的象征意义。罗芸是早产儿,小时候过早离开母体导致她渴望一种被子宫包围的安全感。此外,罗芸由于子宫肌瘤流产且很难再怀孕,但她心中还蕴藏着一种对于新生命的向往,这就导致罗芸对鲸鱼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对未实现的愿望的满足,梅琳达告诉罗芸梦见鲸鱼意味着在潜意识里她需要被保护,梦见鲸鱼喷水则代表着罗芸渴望得到爱情。罗芸说见到隋东风那天就梦见鲸鱼了,她觉得隋东风像鲸鱼一样能给她安全感。后来隋东风还专门为罗芸将鲸鱼的广告牌放在床头。罗芸死后,隋东风还在赏鲸船上将其骨灰撒向大海,意味着罗芸生前渴求的自由与安全感在这一刻实现了。由此可见,鲸鱼不仅是自由的化身,还是罗芸和隋东风的爱情见证,也是罗芸信赖和依靠隋东风的一种意象化表达。

世界很多民族都用树来象征生命力,古代人认为树是超自然的物种,有着神赋予的创造力。《圣经》当中也涉及生命之树的记载,以树喻人,例如弗莱认为,堕落前的亚当在隐喻的意义上就是一棵生命之树。影片中罗芸写信将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梅琳达时,镜头切到了房前的大树,隐喻新生命和希望。后来罗芸问隋东风为什么只有这一棵树这么大,隋东风回答道:“肯定是它想活。”在一定程度上,大树也是罗芸顽强生命力的象征,由于她出生时早产,医生曾经断言她可能活不到二十岁,但是她凭借坚毅的性格抵住命运的磨难,多活了二十五年,她明媚而清丽的外表下有着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正是这样一股生命力让她更加决然和坚强。布鲁和罗芸的另一份骨灰都被隋东风埋在了这棵大树下,隋东风说罗芸就像这棵大树,每时每刻都在老天爷手里抢着活下来的权利,大树在这里象征着重生的希望和生命的延续,饱含人类对生命的敬畏。此外,树是绿色,绿色在神话原型中也是生长和希望的象征,影片中反复出现新西兰的蓝天绿草,画面用大规模的草地、树林、山坡等绿色色块渲染,引发观众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火意象的出现在影片当中预示着主人公命运的转折。火在基督教文学中具有毁灭与新生的二重属性。而在张翎的笔下,火往往象征毁灭后的新生,而不仅仅是毁灭。罗芸在极光下许下的心愿是希望餐馆毁掉,她深知自己和隋东风的生活被这座中餐厅束缚住了。果然,中餐厅毁于一场大火,从此之后夫妻两人离开了克莱德小镇,回到了最初相识相恋的奥克兰,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在张翎的小说《邮购新娘》当中也有类似的场景,林颉明曾经梦见了火,回到加拿大自己苦心经营的咖啡馆一夜被大火烧毁,然而也正是这场大火让他开启了与塔米的新的人生旅程。由此可见,火毁灭的往往是一段看似并不如意的人生经历,给主人公带来的是全新的人生转折和一次获得重生的机遇。

总之,影片在平淡紧凑地讲述隋罗二人爱情故事的过程中,处处彰显着神话原型意象的塑造,文化意象的原型意义不仅丰富了影片人物性格,更深化了影片的文化内涵。

二、找寻自我:叙事模式呈现

文学或电影作品的呈现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这种循环可以是时间或者空间上的,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的设置上。影片的叙事线索较为清晰,以隋东风的视角讲述,倒叙与插叙结合,虚实相映。

从时间上看,影片的叙述呈现一种“现实-过去-现实-过去-现实”的循环模式,这种由现实出发又回到现实的叙事方式在带领观众重温隋东风与罗芸二人爱情故事的同时,将隋东风内心的悲戚、无奈与怀念渗透在每一帧画面当中,从而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影片开头隋东风在房间里对着罗芸的遗像说希望她能回来,于是罗芸身着红色连衣裙出现在了隋东风面前,进行着平淡无奇地生活场景对白,最后罗芸随着镜头的移动消失在了林荫小路上,回到现实,紧接着镜头切到隋、罗二人在克莱德小镇的生活。影片结束时,隋东风站在房间同样的位置,面对罗芸的遗像,拿出自己心爱的长笛,发现了罗芸生前藏在长笛中的字条,字条上写着罗芸希望隋东风能够重拾对音乐的热爱,找回生活的希望。

在空间上,叙事结构呈现“奥克兰-克莱德-奥克兰-克莱德-奥克兰”的闭环,奥克兰是隋、罗两人从相识到走向婚姻的地方,是“风云际会”的发端,是罗芸心目中充满爱与自由的神圣之地;而克莱德是他们婚后一起生活的地方,在这里,是他们家庭生活的开始,也在这里遭遇了生活的种种不幸。影片伊始,为了实现罗芸生前的心愿,隋东风从奥克兰出发,带着罗芸的骨灰前往克莱德小镇。在克莱德,隋东风从梅琳达那得知“只有芸知道”的秘密,回到奥克兰后隋东风重拾自己年轻时候的音乐梦想,拿起长笛开始吹奏。最初,隋东风考取了奥克兰的音乐学院,但是因为交不起学费便放弃了,为了生存找了一份送外卖的工作,后来与罗芸相爱,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他也没有再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这对罗芸和隋东风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最终,隋东风还是重新拿起了长笛,完成了罗芸的心愿,这种前后呼应满足了中国观众对于圆满心理的需求,向往圆满是人类的心理定式,是对观众残缺心理的补偿。

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影片自始至终围绕着罗芸的秘密展开叙述,不如说是隋东风带着罗芸的爱重新找寻自我的故事,影片的主旨意蕴回到了西方哲学的母题“认识你自己”:在罗芸珍惜生命的有限时间、渴望自由的信念影响下,隋东风从一个关注现实、活在现实中的人找回了自我,再一次认识和了解自我。这种循环模式深化了主题,突破了爱情故事的局限,引发观众对于“如何度过一生”这个命题的思考。

三、追求自由:主题模式阐释

张翎的创作历来关注女性的生存与发展,女性命运的不可把握性折射出张翎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女性意识的诠释。影片中,罗芸这样一个八九十年代移民新西兰的中国女性形象同样体现出张翎的女性立场和生命母题。苦难与救赎、原乡与他乡、传统与自由的原型主题模式使影片具有鲜明的中西文化交融色彩、宗教意识和人文关怀,增添了影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苦难与救赎是西方《圣经》文学中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张翎十分关注的主题模式。张翎往往更加关注遭遇苦难的女性是如何与命运对抗,如何与苦难为伴最终实现自我救赎。主人公罗芸由于早产,导致她从出生那一刻起就疾病缠身,面临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生命危机,她比任何人都更接近死亡。可以说,罗芸人生的每一刻都是与时间的赛跑,她要在苦难中牢牢把握住生的权利。罗芸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她遇到了生命中最爱的人隋东风,在需要的时候得到了梅琳达的帮助,在生命的最后她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生活在不幸中的罗芸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了自己与鲸鱼为伴,随风而去的心愿,获得了永恒的幸福与自由。

新移民背景下的文艺作品通常离不开原乡与他乡这一主题模式。隋东风第一次见到罗芸的时候就问她之前两人是不是在哪里见过,原来罗芸就是隋东风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时,上班的公交车上经常遇到的那个女孩。公交车相遇的桥段在现实中也的确存在,人物原型罗洋和张述也是在公交车上遇见的。但是,经过张翎的艺术化叙述,罗芸与隋东风这段原乡的缘分迁移到了他乡,既突出了移民背景,又能体现这“命中注定”的绵长浪漫的爱情,为原乡情结增添了一股怀旧的味道。此外,罗芸死后隋东风将其部分骨灰留在新西兰,部分骨灰带回了北京的家中,交到了罗芸父母手上,这是中国人讲求“落叶归根”的文化体现,但在异乡的土地上也留有她的痕迹,那是她奋斗过的家园,这无疑也是一种“跨越边界”的表达。在原乡与他乡的界线上,张翎通常进行模糊处理,采取的是一种“既此也彼”的跨文化策略,是一种有机的对话和融合。

张翎还利用了传统与自由的冲突推动叙事。传统与自由则是这部影片向观众传达的一层核心主题。首先,隋东风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男性的责任、担当和牺牲精神,为了家庭可以放弃自己的音乐梦,可以“再干几年”为家庭多挣点钱;而罗芸则是自由的代表,“云”就是随性、自由的象征,她天真、质朴、浪漫,渴望逃脱被灶台束缚住的人生,像梅琳达一样周游世界,与爱人看遍世间的风景。其次,林太也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女性,她认为隋东风只要有了房子和中餐馆的生意便能够给罗芸幸福的生活,殊不知,其观念与天生崇尚自由的罗芸产生了强烈冲突。罗芸与隋东风是在林太家中的花园相识的,花园这一场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是天真无邪、自由浪漫的象征,这就预示着两人的爱情应当与自由为伴。隋东风与罗芸所代表的传统与自由的冲突直接推动了“只有芸知道”的秘密形成,即罗芸希望餐馆被烧毁。追求自由的主题模式是西方文学的母题之一,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遵循还是突破传统是影片传达出的主题意蕴,同时也是这部影片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只有芸知道》,可以看出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爱情故事的文艺电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宗教、哲学以及跨文化内涵,在回归自然中表达文化意象,在找寻自我中完成原型结构叙事,在追求自由中阐释人生哲思。原型作为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源于人类的共同心理和原始思维,原型的应用使观者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重新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感受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始情感和力量。总之,原型批评不仅为解读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也为理解张翎的剧本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猜你喜欢

鲸鱼原型东风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东风Honda第十一代思域
东风日产轩逸e-Power
包裹的一切
迷途鲸鱼
鲸鱼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