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民歌的演唱与传承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民歌浙江传统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浙江杭州 311100]

“七山一水两分田”说的就是我大美浙江,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人类居住最早的地域之一,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早在新时期时代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就出土了骨哨、埙等乐器,随着乐器的产生,浙江民歌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开始孕育,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兴起,历史悠久,是古老的传统民歌。勤劳的人们在这片“茶叶之乡”“鱼米之乡”的沃土里,辛勤的劳作,创作出了大量风格鲜明,曲调优美的民歌。浙江民歌因为其地域的差别,和鲜明的区域性。可分四大类,即水上民歌(包括海上渔歌、江上船歌),山中民歌(包括劳动号子、茶歌和山歌),平原田歌(包括牧歌),民族民歌(主要指畲族聚居地的情歌)。特别是山歌与灯调中的部分民歌,极具江南地方特色。浙江民歌是人们集体的创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反映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是当地的文化标志。浙江民歌烙印着浙江人民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它独有的艺术魅力。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浙江民歌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浙江民歌的音乐特征、发展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浙江民歌的发展也发生了改变,其传承现状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总结,关于浙江民歌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实践性工作也需要进行一个阶段的反思,探索新的方法。本文将对浙江民歌的音乐特征、传承现状、传承问题等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问题,希望能对浙江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提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随着信息新时代网络的崛起,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人民对民歌的了解并没有随着信息时代而加深,大家对于传统民歌的传唱了解越来越少。有些传统民歌的种类正在消亡的边缘。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下重拾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民歌!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能让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舍弃掉我们优秀的精神粮食,我们不能够任由它慢慢走向濒临,我们必须加快速度去探寻传统音乐,浙江民歌在当今时代如何生存的问题,使其顺利的保存和传承下去。让我们的民歌也流行起来,让我们的浙江民歌也传唱起来。

一、民歌新唱

虽然我们的千年文明拥有浩如烟海的“非遗”民歌宝库,但随着艺术国际化思潮冲击,我们作为文艺工作教育者必须应该更加勇于推陈出新,以身为范,让更多的老百姓,艺术工作者爱上我们的民族音乐与古典文化,让浙江民歌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先了解它,懂得欣赏它。浙江民歌的表演依附于特定的人物、依赖于特定的表演场地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当这些元素发生改变时,浙江民歌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浙江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浙江民歌的经历也能很大程度地反映出整个原生态音乐在当今社会的生存情况。我们可以创造出融合“非遗”传统民歌的经典片段作为音乐元素融入现在流行的音乐歌曲当中去。例如浙江民歌中灯调莲花“采茶灯”,我们可以在创作中加入“采茶灯”的音调,可以引用一些原汁原味极具地域特点的方言。例如畲族民歌中那些极具特色的语言。我们应该鼓励曲作家,词作家在创作的同时积极去运用我们传统民歌元素,让广大民众也能更多地去接触我们的浙江民歌。易唱,易学,易流传。近些年来,在对于民歌的浙江音乐创新方面也曾做出许多尝试,例如将旧曲保留其原有的调重新填新词演唱或将歌曲语言普通化不再大面积使用固有的方言演,在保留传统经典民歌的同时采取一些创新,让我们的浙江民歌先唱起来。在浙江民歌的创新过程中,人们对于新形式的浙江民歌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种行为“利大于弊”也有人认为“弊大于利”。但音乐是需要群众基础的,只有不断地扩大群众基础,才能使音乐艺术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所以浙江民歌应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做好基本的民歌保存留档的工作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的改变尝试进行一些音乐上的创新、赋予它新的可能。让音乐更贴合现代大众的审美,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喜欢上浙江民歌,使浙江民歌能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下去。

二、“互联网+”的传播

音乐需要通过传播来表达我们的意图、思想。我们进行传播实践的主要方法就是运用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来驾驭信息传播。通过对浙江民歌进行采风调研从歌者们的口中了解到原来歌王及老一辈的歌手他们都是通过“剽学”习得的浙江民歌,所以现在浙江民歌的传承方式基本都是通过家族传承、“口传心授”和“剽学”。并且浙江民歌基本上都是由中老年歌者在传唱,随着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歌者们相继去世,存留在他们记忆中的一些民歌也因为没能及时记录下来,不幸歌随人走。在传统模式民歌的传承当中,很多非物质民歌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主要都还是来自生活在田野乡间的农民,他们没有接受过较多的文化教育和音乐的专业培训,对于民歌的学习和演唱主要依赖于“剽学”和“口传心授”的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很容易使歌曲在传播和传承的过程中出现变型和流失。包括歌曲的特点,方言,韵味。再加上有些民歌发源地经济发展落后,民歌的传播方式还停留在最原始的依靠村民口口相传的原始形式,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村里的人口数量大量流失,民歌传承人和表演歌师们无法找到合适的继承人,而除了这些“非遗”传承人还会演唱外,传统民歌的音响资料也没能进行很好的保存,有些民歌的音响资料基本上已经很难收集和查询,随着传承人一代代的流失,音响资料储备的缺失,有些部分民歌正在走向自我消亡。所以浙江民歌除了依靠外界人员的帮助,主要还是得依靠当地人民对他们本地民歌进行发掘和创新,努力培养好新一代的传唱人,才能使浙江民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这一种新的音乐载体,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时代的特点,我们可以大力开展当地的旅游业,以传统民族,传统民歌为特色,结合当地旅游特色打造大型的民歌交响诗。将我们的浙江民歌例如海上渔歌,采茶灯这种极具风土人情的歌种,通过不一样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浙江民歌的传承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根据调查国家政府虽然有向当地拨付过资金,但是资金投入量不大,并且部分管理部门相互推诿,有些工作难以落实。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其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当地旅游业的管理与发展,例如加大对浙江民歌包装、宣传的工作,结合现代审美设计出适合浙江民歌的服装、舞台、旅游环境等,让民歌成为游客的消费品。旅游业的发展好了,便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了经济的保障当地的表演歌师们便能没有后顾之忧的继续为民歌服务。也给了被迫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的机会,在传承人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直播平台进行“歌王大赛”这种即娱乐又专业的赛事,为更多的传唱人提供舞台和展示的机会,这样不仅带动了偏远地区的经济,对我们民歌的宣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制作一些高质量的原生态的民歌表演视频,通过网络将真实的浙江民歌文化展现给全国各地的人们。利用QQ音乐、网易云音乐,以及抖音各种直播平台等传媒手段扩大民歌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熟知和欣赏浙江民歌。

三、民歌进校园,民歌也流行

教育是民族兴旺之本,艺术传承之源,浙江民歌未来的发展和传承需要我们新一代青年们的力量。开展民歌进校园,民歌也流行的活动,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教育当中来。将民歌进校园的活动开展到小学,初中,高中,在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专业音乐院校例如杭州师范大学,浙江音乐学院,在专业的艺术院校中开设民歌课程,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加入民歌欣赏课,将浙江民歌作为精品课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学生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传统民歌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开展系列民歌进校园,民歌进社区的活动,邀请浙江民歌的传承人,表演艺术家,歌师们到校园中进行表演和教唱、利用各种课外活动来进行民歌的学习表演、开展各种民歌演唱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们对浙江民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加强民歌与浙江各高校之间的合作,特别是有音乐专业和艺术团的综合性高校,例如杭州师范大学,可以组织一批专业的演出团队,以浙江民歌为主题,将浙江民歌带进大校园,开展系列高水平音乐会进行巡演,在各大高校之间,在各区的群艺馆,在各大社区,向更多的学者更多的高校在校生更多的老百姓普及浙江民歌,让更多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去了解和研究浙江民歌,同时保留“非遗”的经典浙江民歌,这也是浙江民歌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之一。

民歌是各族人民集体创造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歌文化受到重大冲击,许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极具地域性的民歌,开始逐渐消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中指出来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是共享和平发展的重要措施,浙江民歌的发展和传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使浙江民歌能够长久的传承下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的改变尝试进行一些音乐上的创新、赋予它新的可能。让音乐更贴合现代大众的审美,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喜欢上浙江民歌,使浙江民歌能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下去。为浙江省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献出一份力量,让我们的民歌也流行。让我们的浙江民歌也传唱起来。

猜你喜欢

民歌浙江传统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