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推广研究*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美育课程文化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一、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为我们留下太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精髓,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中是对美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不断融入教育教学中,尤其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更为紧密。美育是当代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的任务,同时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性也逐渐凸显出来。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校美育课程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既能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又可弥补大学生民族文化缺失的现状。

1.提升文化自信

美育课程在丰富学生美学理论和培养学生艺术创造思维的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毋庸置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应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多元化的国际社会竞争中,必须对祖国和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屹立不倒,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重建显得日益迫切。

在高校中通过美育课程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非遗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传统文化,通过非遗文化在高校美育课程中的教育推广,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拓展美育课程资源

美育课程资源是美育课程全面育人的一切资源,包括了校内课程教学场所、校内外实践场所、教材、网络资源、历史传承、人文和民俗等。将非遗文化融入美育课程资源应以高校美育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将非遗文化进行融合和转换,构建审美教育、品德培养于一体的高校美育课程资源体系和科学、整体、融合的美育教学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高校美育多维研究空间。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地域性非遗文化资源,在校园中增设非遗文化项目点和工作室,利用地域性的非遗文化资源开展美育课程所需要的艺术教学和实践活动。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推广的影响因素

1.师资力量

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美育师资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缺口较大等问题,有大量兼职美育教师,很多专职美育教师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承担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要求美育教师既要通晓教育学、美学、艺术学等各种专业学科的知识,又要对非遗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大部分高校仅靠现有美育课程的师资难以实现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的推广。打造一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全面育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适应新时代美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2.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是以通识选修课程的形式开设,美育课程主要分为美术类课程、音乐类课程与综合类课程等,美术类课程包括美术作品赏析、书法作品赏析、建筑赏析等,音乐类课程包括名曲鉴赏、声乐艺术等,综合类课程包括艺术赏析、艺术概论等。这些课程大多是欣赏类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就要创新美育课程设置,将校内外非遗项目实践活动做理论课程支撑。真正落实美育实践课程,在校内外非遗项目实践场所对学生进行美育课程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也更加利于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的推广。

三、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推广的具体对策

1.内培外引,打造混合式美育课程师资队伍

美育属于交叉性学科,要求教师在丰富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选聘的方式解决美育课程师资队伍配置不达标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根据现有美育师资现状,有计划的引进人才,并针对现有教师组织各类美育理论培训和研讨会,整合社会和其他高校资源,邀请专门从事美育和非遗相关方向研究的专家、教授、非遗传承人等做美育知识集中或者短期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观摩、交流和研讨,扬长避短;第二,结合高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在校内选拔具有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民间美术、篆刻、书法、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等特长的教师作为兼职美育教师;第三,引入校外兼职美育教师或是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专题美育课程或讲座,加强与地方文化部门和非遗民间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在校内成立非遗项目美育工作室。

2.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建设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

要建设以培养审美和民族文化为核心,学科交叉融合、结构完整、多层次多元化、形式新颖的美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将美育基础理论课作为通识必修课程,将音乐、美术、舞蹈、文学、戏剧、建筑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突出民族文化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如在美育选修课中设置具有地域特征的手工艺类课程、民俗课程、传统艺术类课程、民间美术课程等。将非遗文化所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融入美育课程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化涵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创造力

优质的美育教育不单是理论教学,还需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去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高校美育课程设置方面,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得相辅相成,可以以不同的教学方式为美育教学中的非遗文化主题服务,而且在美育课程中将非遗文化以实践教学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让学生全方位、深入的感受非遗文化,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课创作中要扎根本土、贴近生活,可以通过走访调研、观摩学习等,收集第一手资料和各种技艺传授等,加强对而非遗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宣传。非遗文化融入美育课程,将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劳动人民的思想精神与智慧和劳动人民创造并传承的实践操作与传统工艺同时置入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美学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祖国人民的情怀,进而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

4.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美育教学模式

将非遗文化融入美育课程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数字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美育教学新模式,可充分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建设高质量美育慕课,实现资源共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分配也可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课的讲授可利用慕课、资源共享课、教学平台直播等形式,实践课则结合工作室实践操作、校外实践基地参观等形式。线上教学更加适合美育课程的选修课性质,慕课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美育课程。积极开展在线课程的建设,加大非遗文化融入美育课程网络资源的应用,设立专项经费,调动美育教师的积极性。要立足当地和高校现有资源,综合利用地域美育资源,以智慧课堂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契机,利用各类网络教学平台重点打造非遗文化美育慕课和非遗文化资源共享课程,调动美育工作者、非遗文化传承者、关心学校美育教育的社会力量和政府文化部门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非遗文化资源,让全国各地都能享受美育网络资源的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大大提高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5.沉浸式教育教学模式,助力非遗美育推广

沉浸式美育教学更加有利于非遗美育项目的实践,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欣赏和体验非遗文化带给我们的美学价值。在沉浸式美育的开展过程中,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利用各类学生活动,面向校园文化,及时将美育实践内容植入其中;非遗作为一个汇聚地方风土人情的产物,凝结着地方文化和历史,美育课程与地方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营造了沉浸式独特育人氛围,可组织学生参观校外非遗文化项目,如博物馆、地方民风民俗、建筑等,创办校外非遗项目实践基地服务非遗美育实践课程或孵化学生非遗文化活动品牌项目。沉浸式教育教学模式在提升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与非遗文化项目近距离接触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6.优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

美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应该关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是否全面,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否提升,是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美育教师教学的考核评价,可以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价值性的考核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实施过程等方面要体现非遗文化在美育课程融入的特殊性,不应一概而论。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一方面要考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考核不能依靠传统意义上的试卷,要注重过程性考核,从非遗文化资料收集与整理、课堂表现、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课程总结报告等几个方面考核,另一方面要考核实践课程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地调研考察、实践作品的质量与创新性、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等方面考核。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社会评价以及他等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全面考核教学效果。

四、小结

高校应积极开展美育教学工作,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非遗文化与美育相结合,实现美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融合,通过创新性的理念、方法和健全的保障机制,将非遗文化的美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创新。

猜你喜欢

美育课程文化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