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教学组织设计初探
2021-07-12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一、教师在教学组织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认真研读学生,研读教材,研读教学大纲才能根据学情、教材编写目的及教学大纲重难点有所了解和把握。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和在教材中的位置
第三章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核心的时代精神,即两者相统一。引导学生从国家和民族的层面思考中国精神的个人意义和民族意义。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连贯上下章节结构的作用,起到点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伟大目标实现路径和支撑力量的作用;也起到启发引青年大学生从四史角度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宏大历史视角思考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来源和精神依托的作用。
(二)教学组织前的教材解读和研究
2018年版教材共6章,绪论开篇点题,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意义及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第一、二、三章从历史规律和个人发展角度指出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意义,第四、五、六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角度指出大学生的素质、修养和才干,胜任时代使命和完成人生的圆满之旅。
二、教学的设计思路遵循原则
教师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大纲的情况,对教学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遵循教学实际的原则,设计课堂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内容、学情、教学目的三者结合。
(一)对课堂的设计思路
第三章中国精神,课堂设计以四个环节为主。第一环节以案例导入,使学生思考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核?第二环节,引入学者专家对中国精神的形成历史,课堂上通过历史发展的线索展示中国精神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上各个阶段所发挥的积极意义,教学重点是中国精神形成过程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难点是讲透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的关键,这里强调的是勤劳勇敢民族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基因善于学习和善于包容的文化特征,也是四个自信之一的文化何以自信的依据,即精神根基和实践成绩。第三环节中,以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局部战争与新时代的中国当代,引导学生思考本章节重点和难点,即新时代为什么要弘扬中国精神?反复提问,请学生结合自身个体发展是否需要中国精神?作为国家和民族一分子对于民族传承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如何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要激励青年大学生以勇于担当和舍我其谁的时代精神投身实践,要勉励青年大学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气概。这里面,授课的难点是讲清楚国魂与国梦的辩证关系和新时代意义。第四环节,以抗美援朝精神和抗疫精神为主题,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践的方式,如(考察、访谈、参观、采访、社会调查等方式),学生以小组形式提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方式方法。小组互评,实践学习成果展览。
(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
第一环节,通过中美贸易摩擦对双方影响为例作课堂导入;第二环节,以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革命、改革、发展和创新几个历史画面、艰辛历程和发展成绩作为呈现,使学生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即救亡图存旧中国、背水一战朝鲜战争战时、奋发有为新中国建设艰难时期和改革开放创新时代实践历程。学生以时间维度了解中国精神的形成过程。第三环节,理解国魂精神内核基础上,首先,十九大第二个百年计划即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目标任务,呈现出步步推进、行稳致远的发展脉络。讲清楚第二个百年计划与民族复兴梦的历史统一性;其次,难点是讲清楚中国建国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通过发展实绩实例所显示的中国精神的强大凝聚力和中国特色制度显著优势,如艰难探索奋发有为60年间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如抗疫显示的中国精神和优越制度,使学生树立起筑梦必胜信心。第三,在第三环节末,抛出问题:“新时代为什么要弘扬中国精神?”,解释新时代的含义,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引发学生思考。第四环节,安排拓展阅读和视频学习资料,如抗美援朝,引用学习强国资源中国纪检监察报的《抗美援朝精神:不可撼动的精神力量》,用纪实的视角了解历史。如科技日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一个人也不能少”》。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如何突破
教学难点和重点历来是备课授课重点,既考验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授课水平,也考验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难题、能否为学生答疑解惑进而引起共鸣的教学实效的问题。因此,为了积累经验、增强教师授课信心、达到育人目的,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尝试以课堂小节(难点或痛点)的方式准备。课堂教学小节展示如下:
(一)命题提出:“新时代为什么要弘扬中国精神”
对应章节是第三章第一节第三个知识点,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1.课堂呈现第一环节
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国魂与国梦的辩证关系。提问,学生思考中国梦的含义和内涵。细化讲解国梦即中国梦,或复兴梦和强国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历史,在近代没落了。导致了自1840年近百年被奴役被压迫沉痛历史,整个民族因落后几近亡国灭种,历史经验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引出习总书记:“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2.课堂呈现第二环节
国魂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国魂的新时代表述为中国精神,复习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个核心知识点。提问国魂与国梦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理解程度,适度提示和提炼。运用实例,即中国在革命、改革、发展和创新各个历史时期的艰辛探索和发展实绩,分析取得成绩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比如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观原因,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舍生取义,这个义是什么?即民族大义,即爱国主义,这是一种传承至今的中国精神,也是民魂----精神力量(板书)的支撑下,中华民族取得革命胜利,取得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成果,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国魂与国梦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国人民用无可辩驳的发展实绩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精神强大的强大精神支撑力。
3.课堂呈现第三环节
再次点题“新时代还需要中国精神吗?”小组讨论10分钟,小组代表发言。
(二)教师就课堂讨论发表总结性的观点和提炼
论点一,简单阐述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历史在近代长期积贫积弱的历史教训证明中国需要中国精神;论点二,用中国的发展现状说明中国需要中国精神,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中国正处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这是最大的国情,强国征程上,要强未强是现实,要强什么是目标和价值追求,如何强是方法,靠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也靠引起事物质变的内因,如何促使内因起作用?中国精神是动力是源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要自强,才能真正从民族心理认知上明确自强不息的民族目标和民族意识。这里的教学难点是,2020年底完成扶贫攻坚历史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坚实基础,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就是同舟共济协和万家的中国精神的体现,这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关键时期中国精神是解决发展改革稳定的精神支撑力;论点三,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发展进程,中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这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按照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描述,物质、精神和人三要素,而根据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即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的方向和目标发展,五位一体需通过第二个一百年计划实现,在此基础上,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由此,国梦实现需要国魂支撑,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论点四,从人类社会更迭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抗疫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抗疫实例,从一定程度反映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而在此,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精神也将越来越多的获得国际社会认知认可,从而在未来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三)教师的课堂小结
国魂能够为国梦提供更为深远、更为持久、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力。
四、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没有学生互动的课堂缺乏学生间学习意识的自觉性、趣味性和竞争性;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缺乏学生问题意识的锻炼和教师启发和主导作用体现。
以中国精神知识点为例,学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前提,教师应该从小组活动主题、目的、策划、结果和结论等做好设计引导,课内外相结合,接触人事物史,体验感悟中国精神,形成客观和主观的认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一致。从而达到认知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实现中国梦想的教学目的。
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经过一轮教学环节,可以适时就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学情教材教案大纲的某个问题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是新一轮教学方案完善的依据。教学反思和集体备课相结合成为教师理论学习和业务提升,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的有力途径。
第一,教学反思一。结合近代历史谈中国民族自卑心理,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心理根源。这个问题谈透彻,谈文化自信才如有水之源,课堂上可以结合近代史纲要内容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学生已经是千禧之年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没有经历战争和苦难,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会影响学生的情感认知,因此,历史题材的选取尤为重要,结合时事与政策热点如抗美援朝和四史学习,这里要选取国难题材、抗美援朝题材和改革开放成果题材。说明支撑中华民族求危亡之中、痛击建国初期敌对势力的来犯,以及改革开放勇立潮头,即支撑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第二,教学反思二。实践,是思政理论课程的难点。唯有实践环节出成果,思修育人效果才愈加呈现和可观。实践形式和内容的设计根据章节的主题做相应的安排。在内容上不必面面俱到,依据学情和基础;在方式上注重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敏感度、兴趣点、习得感,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设计实践形式,才能达到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