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民歌在中学课堂中的体验与赏析
2021-07-11赵晓花
赵晓花
【摘 要】蒙古族民歌源远流长,特别是长调民歌的学习,增加了音乐课堂的丰富性和艺术性,增添了我们对民族音乐的艺术感悟。如何带领学生去体验和赏析,是我们作为音乐教师的使命!蒙古草原的广阔空袤、大气辽远、都将在音乐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关键词】长调;体验;赏析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内蒙古地区的传统音乐。长调民歌所包含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它是蒙古族全部节日庆典、婚礼宴会、亲朋相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全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灵历史和文化品位。2006年,蒙古族长调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了解“长调”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在草原生活,放牧劳动中所创造的一种民歌体裁。长调民歌是一种抒情歌曲,表现了草原上的美好事物,抒发了蒙古族人炽热的内心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我们在学习长调民歌之前应该先了解长调音乐产生的大背景,从人文和历史对这种艺术形式有初步的了解。
(一)长调民歌的产生
蒙古先民的大迁徙,使蒙古族人在草原的自然环境中开始生存,学会游牧生产劳动,不但改变了蒙古族的历史命运,还使蒙古族音乐产生了巨大的转变,长调的孕育和产生也就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起来了,它是蒙古族草原游牧生活的必然产物。
蒙古族从山林狩猎民族发展为草原游牧民族,是长调产生的重要历史变迁。史料记载,蒙古先民生活的额尔古纳河山林地带,以狩猎和采集业为主,是极具特色的山林狩猎文化。当时的蒙古族部落音乐形态,还是短调为主的。长调的产生,是在蒙古族人的迁徙和分布格局中,由简到繁,由少积多,慢慢形成了新的民歌种类,并占据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主导地位。
我国的游牧民族并非只有蒙古族,但是在民歌的艺术角度看,只有蒙古族产生了长调,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宏观方面看,跟历史的变化息息相关,13世纪蒙古高原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庭奴隶制度向游牧民族制度的飞跃和转型,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发展,都是长调民歌产生的推动力。历史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使这种震撼世界的强音应运而生。所以,直到今天,这种举世闻名的艺术形式,它代表的是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的最高形态,堪称是蒙古族民歌艺术的高峰!
(二)长调民歌的发展
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希望、智慧的综合体现。特别是长调的产生,在历史的演变和人民智慧的推动下,日趋完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最终定型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古短调—长调—新短调三个时期,长调的产生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蒙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长调的发展完善。而长调的演变发展轨迹,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短调牧歌—准长调民歌—普通长调民歌—超大型长调民歌—长短合璧式长调民歌。长调从发展初期就显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音乐的结构也从单乐句到上下乐句再到乐句复乐段的演变。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渐深入,对长调艺术的保护和传播也行动起来,现今,把长调歌曲推向初中教学课堂,是艺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音乐本身继续发展的延续性。
二、“风吹草低见歌声”之长调进课堂
长调因其在蒙古族历史的发展中的文化价值以及悠长旷达、自由舒展、优美的旋律,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书本上选择的长调歌曲《牧歌》,这是一首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歌曲,属于五声宫调式,一段体结构,音乐特征带着舒展辽阔的草原风格。带着对蒙古族长调的向往和热情,我把这一课作为了民歌学习的重点,引领学生去体验与赏析:
(一)长调特点的初步感受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它的特点字少腔长、高亢辽远、自由舒缓,大跳的音程居多、尾音拖长,有叙事抒情的特点。
长调的内容大多数包含了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演唱长调时,可以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常使用颤音和滑音作为装饰。长调中特别著名的“拖腔”,也是演唱时候的重要表现手法,学生们既能听出长调的长,又能感受到这种拖腔表现的情感表現,是初步学习长调的听觉要求。
悠长的节奏是长调民歌的基本标志,音调是旋律的核心。鲜明的长调音调也是我们在课堂学习中辨别出蒙古族民歌的一大特征。
(二)演唱长调歌曲的方法与知识
长调歌曲结构大、音域宽、节奏长,唱法多样,其中气息的把握和运用是最关键的。可以说,气息是长调民歌的生命线。所以,在学习长调歌曲之前,我先训练好学生的歌唱气息,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唱好长调歌曲的前提。例如“蓝蓝的天空”,每一个字的拖音练习不仅能够练习到气息的运用,也能感受和体验到草原的安静和优美,长调的婉转和绵长。
《牧歌》属于五声宫调式,一段体结构,它的唱词四句,从天空到白云,再从白云到羊群,最后回归到草原,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气和诗情的草原放牧图。创造出了草原环境的辽阔和自由。这种风格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现。所以在课堂上,我采用的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从感受—体验—实践的过程,先让学生闭目聆听,创造出意境美。再注意句子之间的同异,感受歌曲的韵律美感,说一说长调的基本特点。学习呼吸方法之后再进入长调歌曲的学习,兼顾歌曲歌词的咬字发音,歌词情感的表达,再进行在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长调歌曲演唱的技巧性和丰富性在课堂上不一定能一一体现,歌唱家们也是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才能唱出灿烂的声音。
三、“长调民歌生生不息”之传承
传统民歌音乐流传至今,已非易事,在保护长调文化遗产的同时,如何让这种艺术形式焕发更强的生命力,继续传播和传承是我们应该去完成的。
长调歌曲的流传,除了亲缘关系的传承,还有师徒传承,以及社会民俗传承,三者相互结合和促进,这些传承形式都是不可取代的。那么中学的课堂上,或者说在学校的学习中,怎么样使这种艺术获得普遍化,都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首先,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尤其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让这种艺术形式走进校园,在学校的艺术社团开展中,加入民族音乐的推广和普及,使学生们能够得到全面的体验和学习,这种形式就是一种传承!
其次,通过一些艺术讲座进校园的活动,使长调民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推向了广大学生。使这种艺术获得普遍化、社会化的品格,使之成为全民族的财富。长调民歌列入中学的音乐课程中之后,这种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民族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孩子们都热爱长调民歌,都会演唱长调歌曲。这是一种文化素养的进步,是值得我们推崇和传承的。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应该培养好自己的专业素养,用满腔的热忱去学习和教学。以保护和弘扬传统民族音乐为己任,在课堂上做好长调歌曲的传播,就是对民族音乐的最好传承!
【参考文献】
[1]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长调民歌[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3)
[2]洪仙.《蒙古民歌长短调》教学反思[J].北方音乐,2016(2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