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沙县:综合“治水” 借水兴业
2021-07-11郑智维
郑智维
河水清亮,鱼虾成群。漫步沙溪河畔,不仅能呼吸新鲜的空气,还能观赏两岸闽学文化长廊。水清岸绿,俨然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画卷。
地处福建省中西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是一座红色革命之城。
1928年成立的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是闽西北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彭德怀、滕代远、杨尚昆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率东方军创建沙县苏区。
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沙县域内有河流60条。
过去的几年间,沙县区积极开展综合治水试验,全力做好治水、护水、管水、用水“四水”文章。聚焦民生痛点,打造出全域治水的沙县样板。
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
曾经以脏臭闻名的富口溪,如今实现了华丽转身。
2019年以来,富口溪富口镇流域多家造纸厂、化工厂、生猪养殖场被关停取缔,生活垃圾实施统一清运。与此同时,开展河道清洁行动。
为整治河道,富口镇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并通過实施河长制对河道进行长效化管理。
随着水质变好,富口溪多年不见的鱼虾再次多了起来。
过去的3年来,沙县整合各部门治水项目97个,总投资29.32亿元,其中水利项目66个,总投资20.5亿元。富口溪的改变,是沙县“治水”的一个缩影。
经过3年努力,全县水环境质量实现全面达标,全县主要流域水质Ⅰ~Ⅲ类水比例、小流域Ⅰ~Ⅲ类水比例、行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水源水质Ⅰ~Ⅲ类水比例均达100%。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部治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河流的综合治理行动中,沙县从源头生态、沿岸环境、河道水质等方面发力。
除了水质提升外,沙县还将河道整治与公园建设相结合,把公园建设在岸上,使河岸成为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和亮丽的风景线,真正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以“一带两区多节点”“一镇一特色”“一段一风景”为形象目标,沙县全盘谋划,建设生态亲水设施,保留河道乡愁野趣,配套城市景观休闲。
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
坚持生态立省,福建省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而沙县是福建省首批4个“综合治水试验县”之一。
为保障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沙县分别成立“综合治水试验县”项目指挥部和“综合治水试验县”重大工作推进组,抽调县住建、环保、林业、国土、农业等部门相关人员,统一指挥、协调和推进“综合治水试验县”工作。
事实上,整治涉水违法行为,一直是各地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8年1月,沙县生态综合执法局挂牌成立,这个全新的生态执法机构主要依托沙县森林公安队伍,同时整合多个职能部门组成。
沙县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为实现治水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机构改革分“三步走”:
第一步集中了矿山环境保护、涉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等7个领域的73项行政处罚权;第二步以森林公安队伍为主要力量,从水利、国土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局,依法独立开展执法工作;第三步由省法制办专门组织综合执法考试,全体执法人员参加考试并取得综合执法资格。
除了机构改革外,沙县还将生态理念融入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生态护岸、滩地保护与修复、取缔非法采砂等综合举措打造安全生态治理新样板;通过明晰产权、实地测绘、摸底调查、公示登记,探索水利产权证抵押按揭贷款,将“活权”变“活钱”……
福建省水利厅厅长赖军曾点赞沙县治水经验,将其归纳为“高度重视、创新实干”,认为沙县在体制上有突破,在做法上有新意,取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借水兴业
从制度层面下功夫,沙县不仅破解了生态治理“九龙治水”的难题,也绘就了山清水秀鱼儿欢的生态画卷。
通过3年多的努力,沙县交出一份靓丽的答卷,实现了“水系畅通、水体清洁、水质优良、水景美丽、供水保障、防洪安全、机制灵活、管养到位”的目标。
如何推动生态效益变成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
以入选“综合治水试验县”试点为契机,沙县针对不同流域水系特点,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作为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县,沙县森林覆盖率76.3%,山、水、石、林、洞一应俱全,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县城、全国优秀旅游县、省级生态县等殊荣。
在开展全域综合治水的过程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沙县全力做好借水兴业文章,建设了七峰叠翠、一河两岸、龙湖公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水文化旅游景点。
“下一步,沙县将以美丽河湖为纽带串起美丽乡村,依托综合治水产生文化、景观效益。”接受采访时,沙县水利局总工程师吴文辉表示,在打造东溪、畔溪、墩头溪等一批具有“城中公园、乡中田野”特色的水利风景区的基础上,挖掘夏茂溪、高桥溪等河道周边乡村旅游资源,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