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松桃:苗绣传承赶上好时代
2021-07-11郑智维
郑智维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松桃县的苗族女性用刺绣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
松桃苗族自治县位于黔东北与湖南湘西以及重庆市秀山、酉阳毗邻,是苗族集聚居住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松桃,还是革命老区。1934年,贺龙率领红军在此开辟了根据地,长征也途经这里。烽火连天岁月,苗乡大地红旗漫卷,红军二、六军团在这里会师,建立苏维埃政府。
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产业就业让“户户有增收门路”目标,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保障群众持续增收。
其中,松桃苗绣已形成产业链,产品走出国门,实现了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既有意义又有商机
“绣花还能挣钱?”
从七八岁开始,很多苗族女性便与绣针、绣线和绣布做伴,“老一辈苗族人都要会苗绣,不会苗绣,就找不到好婆家”。
不过,以前刺绣是自给自足的,并未成为市场交易中的商品。
12岁起,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苗绣。从她记事起,常见到母亲、外婆织布绣花。耳濡目染,石丽平很小就学会了拿针配线。
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刺绣手工艺逐渐失传,这让石丽平很惋惜。她决定投入到苗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来。
2000年起,34岁的石丽平用了8年的时间走遍贵州苗家的村村寨寨,徒步3万多里寻找散落民间的优秀苗绣手艺人。
松桃居于武陵山脉腹地,灵动山水间,苗、汉、侗等民族交融共存,和谐共生。
今年以来,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松桃县围绕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苗绣是一个既有意义又有商机的产业。”石丽平认为,要调动广大的苗族同胞参与到苗绣产业的传承和活化中去。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让苗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除自己加工刺绣,1994年出生的苗族姑娘石维仙还承担了培训新学员的任务。
小时候跟母亲学过苗绣,石维仙很热爱这门手艺,后因上学、外出打工不得不放弃。听说家乡成立了苗绣公司,她毅然回来了。
苗绣培训
和石维仙类似,一批90后加入,让石丽平看到了苗绣传承和产业发展的希望。只要有年轻人的不断参与,我们的苗绣文化就能延续和发展,就能生生不息。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从大山深处搬到了城镇,解决了交通、就医、教育等问题,但就业曾是一个难题。
2008年开始,石丽平带领3名绣娘创办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此后,她引导一批批留守妇女,报名参加“松桃苗绣”技艺培训。
2016年以来,石丽平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开设了100个扶贫工坊,开展“送培到户,送技到人”的手把手培训活动,实行“一人一工坊”模式,带动4000多名留守妇女居家就业。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就业模式,松桃的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致富。“刚到城里时觉得不好找工作,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照顾孩子和老人都很方便,感觉以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绣娘范依娜说。
多年来,石丽平和她的团队累计培训1万余名绣娘,骨干绣娘3000多人。
做好民族自主品牌,带动群众家门口创业就业,这是松桃苗绣产业发展的定位。小小的针尖让她们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好路,带领一方人民走上幸福的道路。
赶上了好时代
“松桃苗绣”,是松桃苗族人民传承民族文化的智慧产物,是通过群体记忆和母女口传身授,世代相传,保留了部分先民遗留下来的刺绣风格。
随着生活的稳定,原用于记录生活的苗绣,变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题材丰富多彩。
苗绣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各方支持。2013年,贵州省妇联牵头“锦绣计划”,支持绣娘成长,扶持手工刺绣产业,松桃建立起苗绣基地、成立苗绣工坊。
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支持和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绣文化。
2015年7月,“松桃苗绣”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像松桃苗绣这样的技艺,在贵州省已经带動了50多万妇女就业。
今年的2月3日,在贵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谈及苗绣,他勉励群众,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以武陵山片区丰厚的人文内涵、优美的自然资源以及松桃“中国苗族文化艺术之乡”为依托,松桃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美学相结合,研发一系列苗族文化旅游产品。
据介绍,目前主要产品有松桃苗绣、雅意土布、苗族服装、工艺包、旅游产品、织锦、银饰、印染、雕刻、编织等300余个种类。
如今,以梵净山鸽子花为品牌的“松桃苗绣”产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凤舞花开”披巾被选定为外交部礼品。
“各级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苗绣文化的传承,苗绣将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谈及苗绣产业的发展,石丽平直言,主要是得益于赶上了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