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才是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治理心理学

2021-07-11谢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书评

谢天

〔关键词〕书评;社会心理服务;社会治理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76-02

社会心理服务是这几年的一个热门話题。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反映了国家对心理学学科的某种期待:希望心理学能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对于很多受过严格方法论训练的心理学研究者来说,无论是社会心理服务,还是社会治理,都显得有点大,显得有点不学术,不那么容易抓得住。所以有的研究者选择继续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辛勤耕耘,有的研究者则更进一步,在自己的研究之外做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社会服务,体现出学者的担当精神。然而,还有一些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较真了,辛自强教授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位。他要做的,是在社会心理服务的土壤中挖掘现实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之中构建出理论,进而创生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社会治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服务》(202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正是对作者辛自强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所付出努力的一个写照和记录。

辛自强教授之所以在这个主题上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我想,或许部分原因是试图改变人们对心理学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误解。谈到心理学,老百姓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因此,社会心理服务就被想当然地理解为提高民众心理健康的社会服务。那么,具体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是不是也这么想呢?很可能也是。比如,这本书的第二章第二节报告了这样一个研究。研究者从网上把全国12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相关的文件“扒”下来,然后分析这些文件,发现这些试点地区的定位基本都是“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即便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从业人员,也认为社会心理服务就是个体的心理健康服务。这个误解的影响不仅深,而且广。或许是为了迎合大众对心理学的期待,当心理学家们构想心理学如何服务社会的时候,也总会想到,甚至只会想到心理健康(参考该书第二章的第一节)。然而,心理健康只是心理学浩瀚汪洋中的一滴水。这种把社会心理服务等同于提升民众心理健康水平的做法,着实有些矮化了心理学。

辛自强教授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做法。“社会心理服务并非为了‘治病救人,在本质上不同于面向个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与之相对,他提倡的社会心理服务“旨在‘由心而治,尊重并依循‘心之理而实现社会治理。”这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社会心理服务,是发现社会治理中的种种“内生”心理学问题,开展“社会治理心理学”研究,再利用从中获得的心理学的知识、方法、思路治理社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这才是社会心理服务——基于社会治理心理学的视野开展服务。

社会治理心理学是学科本体,社会心理服务是现实应用场景。辛自强教授的整本书就是围绕这个“体”和“用”展开的。全书共六章。前两章分别介绍作者对社会治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服务的总体观点。第三、四、五章可算是牛刀小试,其主体部分是辛自强和他的合作者们用自创的社会治理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心理服务研究,即社会心态培育(第三章)、社区心理建设(第四章),以及群体决策质量的评估与促进(第五章)。第六章则是点睛之笔,这一章作者将其思想提炼升华成一种抽象的社会治理理论——由心而治。

若将心理学用于社会治理,应该怎么做研究?传统做法通常是“……先做一般的心理学研究,后考虑其对社会治理的意义,希望将现有或原有心理学研究成果引申到社会治理层面,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作为受过方法论训练的研究者,这个套路我们太熟悉了。这种做法可以做得很精致,也可以做得很有理论深度。但是对于一个敏感的研究者,当他掩卷而思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种隔膜感、疏离感,产生一种“研究在别处”的感觉。这个“别处”可能在北美,也可能在欧洲,还可能在我们的教科书和顶级期刊中,却唯独不在“这里”——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有时,我们感受不到这些“这里”,并不是不想感受,而是可能根本就没意识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如同语言塑造了我们对日常经验的感知,理论也塑造了我们对研究问题的建构。对于某些体验,有时并不是我们不想言说,而是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根本说不出来。对于某些潜在的心理学问题,不是我们不想研究,而是没有对应的理论和方法,根本看不见。

这些被视而不见的问题,就是书中反复讲的社会治理“内生”的心理学问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辛自强教授通过扎根社区而做的一系列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比如,怎样提高社区认同感,又如何安顿好随迁老人的心(第四章第二节)?在社区从“行政管控”逐渐过渡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社区居民议事会怎样才能提高群体决策的质量(第五章第三节)?这些研究体现了作者这几年正在尝试和摸索的一种新的研究逻辑,也是他在本书中倡导的研究逻辑。辛自强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仿佛在开垦一块试验田。他们在这块试验田上找到社会治理中“内生”的心理学问题,挖出它们,然后洗掉它们身上的泥,再通过理论抽象升华它们,用经验证据考量它们。

心理学要服务于社会,就要真正地用于当下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中的现实问题要作为原料,熔炼出中国话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这才是社会治理心理学:发现并解决社会治理中“内生”的心理学问题。

辛自强教授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流行开来”,最好还能“流传下去”。但它是否真的能“流行”和“流传”,并不仅仅取决于作者及其合作者们。剩下的任务恐怕要交给我们——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者们,愿不愿尝试用这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研究和脚下的这片土地。

参考文献

[1]辛自强. 社会治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服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书评
Book review: My Hero Is You 书评:《你就是我的英雄》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书评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太阳照常升起》书评
微书评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思考
书评应有责任内涵和见地
钱钟书语录
《严复书评》简介
《纽约时报书评》一百年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