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倾向与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021-07-11何宝平左彩霞
何宝平 左彩霞
〔摘要〕欺凌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对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欺凌者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造成校园不和谐现象的重要因素。以甘肃省小学、初中、高中共六所学校的中小学生为被试,采用纸笔测验、问卷调查和心理量表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了中小学生欺凌倾向与行为表现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希望由此发现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欺凌倾向和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构建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生活和学生关系,也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及学生心理辅导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同时也是家庭教育可借鉴的素材和资源,对国家和社会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欺凌倾向;欺凌行为;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24-04
欺凌(bullying)是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其表现形式为殴打、辱骂、诽谤、敲诈勒索、起绰号、散布谣言等。欺凌对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经常受欺凌的儿童通常会出现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厌学逃学、成绩下降、失眠、自卑等负面特征,严重的会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1]。同时欺凌也会对欺凌者自身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化角色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构成重要威胁,也是引发校园暴力事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青少年之间因为欺凌问题发生的暴力事件频频见于报端和网络媒体,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中学时期是身心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表现出半成人的状态,加上身体的逐渐强壮和发育完善,欺凌行为更表现出不同于小学时期的新特点,而且近年来很大一部分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发生在中学生群体之间。同时,我国欺凌行为研究与干预起步较晚,大多数将关注点放在了小学生身上,对中学生欺凌行为的系列探讨与分析干预较为薄弱。鉴于此,本研究将关注点放到中小学生(一年级到高三年级)群体上,从行为发展的日常表现的角度分析中学生欺凌倾向和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可能性原因,以期为学校和谐环境的构建,促进校园文明与平安,推动学校管理和学生和睦关系提供一些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被试分别来自甘肃省六所学校(其中小学两所、初中两所、高中两所)。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六所学校共抽取被试600人,年龄范围在6~20岁之间,平均年龄9.6岁。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隐欺凌纸笔测验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内隐欺凌纸笔测验从《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中挑选40个词频相近的常用词(20组):20个为欺凌性攻击词语,其中10个为身体欺凌词汇(如打架)、10个为语言欺凌词汇(如蠢材);20个为中性词,用来与欺凌性攻击词汇配对,中性词中的一个字与配对的欺凌性词中的一个字相同(如打扫、钢材)。为了识别随意作答,另增加20个干扰字为词干的备选项。练习用词组5对,与实验的内容不同但形式相同,所有词组均由2个字组成。
实验程序与设计:实验材料通过词单形式呈现给被试,首先呈现目标字和探测字,目标字中含一个与探测字组成欺凌性词的字、一个与探测字组成中性词的字、一个干扰字。格式举例如下:
探测字打——
目标字 1架(目标词) 2扫 (中性词)
3里(干扰词)
在施测过程中,目标字采用拉丁方设计排列,以避免呈现的空间有误差。实验前发给被试每个人一张词单,要求被试快速在目标字中选一个与探测字组成词的字。被试只知道所做的是一项组词测试,并不清楚实验的真实目的。由主试说明具体要求,首先进行练习,然后开始正式实验。
“青少年日常行为问卷”调查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青少年基本资料调查”,目的是收集被试的学校背景(学校性质与类别),年级,年龄,家庭背景(包括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教育方式及亲子关系)和自评的受同学欢迎程度。该问卷符合我国中小学生欺凌特点和实际,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根据陈世平的报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951~0.7805之间。总的重测信度系数r=0.6625,各维度的重测信度系数在0.5587~0.7849之间。
“同伴关系自评量表”是由香港中文大学郭伯良教授编制的,主要用于了解青少年与他人相处时的自我感觉。问卷包括22个项目,分同伴关系和人际新人两个维度,采用四点计分制,从1~4(“1”表示不是这样,“4”表示总是这样)对各项目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同伴关系越糟。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且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研究程序
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欺凌行为的文献基础上,根据研究和学生实际确定研究提纲和研究对象。根据国内相关研究及采用的工具,选用和编制欺凌行为探测词单及背景调查问卷。首先在各学校进行测试,主试由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组成。本测试采用以年级为单位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统一问卷和统一指导语。测试前,由主试介绍问卷和探测表的填写要求,并告诉学生此调查为匿名测验,以消除被试的心理疑虑,鼓励其真实填写。该测试共發放问卷6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552份,问卷有效率为92%。测验数据的管理和处理借助SPSS 13.0统计软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生身体性欺凌倾向与言语性欺凌倾向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纸笔测验,利用20个探测词组(身体性欺凌倾向词与言语性欺凌倾向词各十组),对六所学校552名被试进行测验。t检验发现,两种不同倾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反映出,中小学生在言语性欺凌倾向上的比例较高,身体性欺凌倾向弱于言语性欺凌倾向,表明更多的中小学生的言语性欺凌倾向较强。结果见表1。
(二)不同性别中小学生在言语性欺凌倾向上存在差异
通过不同性别被试在两种欺凌倾向上的比较发现:在身体性欺凌方面,男女中学生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表明被试中男女生在身体性欺凌倾向上基本保持相近状态;在言语性欺凌倾向方面,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在采用言语性欺凌方面比女生较强。结果见表2。
(三)不同年级学生在身体性欺凌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年级的被试在两种欺凌倾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各年级之间在身体性欺凌倾向上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见表3。小学一二年级与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在身体性欺凌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其显著性分别为p=0.03,p=0.0031,p=0.007,p=0.005。初中七年级与八年级、九年级、高三年级在身体性欺凌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其显著性分别为p=0.04,p=0.001,p=0.007。九年级与高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p=0.003),高二年级与高三年级差异显著(p=0.016)。
(四)在不同父母亲教养方式上子女身体性欺凌倾向与言语性欺凌倾向存在差异
在不同父母亲教养方式(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上子女两种欺凌倾向的差异比较发现: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身体性欺凌倾向的影响作用显著(p=0.007),但对言语性欺凌倾向影响不显著。其中民主型与放任型、专制型与放任型的差异显著性分别为p=0.004和p=0.002。表明父亲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对子女身体性欺凌倾向的影响作用较大,但对言语性欺凌倾向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结果见表4。不同母亲教养方式对两种欺凌倾向的影响比较并未显现出差异,表明母亲的教養方式对子女欺凌倾向的影响作用不大。
(五)玩网络暴力游戏的不同程度对学生身体性欺凌与言语性欺凌倾向的影响
在中小学生玩网络暴力游戏方面(分从不、一般不和经常三个水平),中小学生的两种欺凌倾向都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差异,两种欺凌倾向的差异显著性都为p=0.000。表明玩网络暴力游戏的不同程度对中小学生欺凌倾向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三个水平(从不、一般不与经常)上的显著性差异都为p=0.000,表明经常玩网络暴力游戏的中小学生比从不与一般不玩网络暴力游戏的中小学生更具有欺凌倾向。结果见表5。
三、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重视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合力营造校园欺凌预防关爱氛围
学校欺凌现象的防治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与积极参与,更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岗位安全职责,落实资金、资源使用。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和预警公告,督促中小学安全教育、安全风险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对于已发生的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涉校涉生违法犯罪的事件,要从有利于恢复孩子身心健康、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学习的立场出发,理智、冷静地处理和看待争端,避免情绪化宣泄和媒体的过度曝光。对欺凌者,及时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和帮扶;对于受欺凌者,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学校作为在校学生的监督、管理、监护主体,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作为责任方,认真组织实施事件调查、善后处理和责任认定、追究等工作[2]。
(二)全面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能力,预防和消减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频率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预防学校欺凌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为此,学校应该制定和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并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3]。学校和教师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指导和检查,责任督学要对责任区内学校的专项治理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与校方沟通,做好记录并及时向当地教育督导部门报告。建立健全未成年学生权利保护制度,防范、调查、处理侵害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开展心理、行为咨询和矫治活动[4]。
(三)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让校园欺凌扼杀在萌芽之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真正的“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要教会孩子做人。“校园欺凌”根源在于家庭,要杜绝“校园欺凌”,就要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父母或监护人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发展,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并时刻注意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避免孩子出现孤僻、偏激倾向[5]。孩子疏于管教,很多源于父母“疼爱”孩子,有求必应无底线,袒护孩子无原则,孩子唯我独尊的心理高度膨胀。这样的孩子进入校园后难免会遇到挫折,很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6]。为此,家长要与学校加强交流沟通,并树立正确的教育子女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技能与方法。告知家长,当孩子们遭遇暴力行为,不要沉默,不要以暴制暴,要迅速报告学校,共同解决。家长要严格履行家长监护责任,避免放任不管、教而不当的尴尬局面。如果孩子遇到暴力事件,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就是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是否受到了伤害,平时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并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有效调节。(注:本文通讯作者为何宝平)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分析与预防干预机制构建研究”(课题编号:GS[2020]GHBZ2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凌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24):234-235.
[2]陈世平.国外关于学校情境中欺负行为的研究进展[J].天津师大学报,2009(4):32-38.
[3]丁新胜.儿童攻击性行为及矫正[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4-30.
[4]刘建榕.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8,23(6):659-663.
[5]Bouton M J,Underwood K. Bully/victim problems among middle school childre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2(62):73-87.
[6]Burk F L. Teasing and Bulling[J]. Pedagogical seminary,2017(4):336-371.
(作者单位:1.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兰州,730000;2.兰州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兰州,730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