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1-07-11赵霞刘作建
赵霞 刘作建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大势所趋。课程是劳动教育内容的载体,必须依托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构建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文章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想为“金字塔”型,以打通校内和校外的劳动教育资源通道,通过推动多种创新模式,多方面结合,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关键词】金字塔;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学生要通过对劳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锻炼技能、收获经验、体会情感、感悟精神,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尽管劳动教育是目前教育领域的高频词汇,但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主要原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匮乏,二是没有标准的教材[1]。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尚未设置劳动教育专业,劳动教育没有专业师资。因此,要想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必须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系列化课程体系,为劳动教育提供科学的课程遵循和指导。
一、劳动教育的多重问题聚焦在课程体系的缺失
从课程形态上讲,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活动课程或实践课程。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具有课程必备的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等。而目前多数中小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存在碎片化、表层化的现象,课程的各个要素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设计,层级递进的逻辑关系也不够科学合理。在课程内容上,很多学校缺乏教材指引,落实劳动教育“无从下手”,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在教学形式上,缺乏理性思考和课堂教学实施范式,有的学校以劳动值日等校园劳动替代劳动教育,劳动课程活动化;有的学校将社团活动取代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劳动,由学生自发进行,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引领。在劳动形式上,有的学校仅仅是“讲劳动”,停留在课堂里“说劳动”“学劳动”,没有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劳动场所。劳动评价缺乏系统的过程性评价和量化指标,对评价的对象、主体、方式等都没有明确要求,劳动教育效果究竟如何无从评估。以上种种,皆与课程体系和课程体系下的劳动教育教材的缺失有关。由此可见,统筹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并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构建相对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金字塔”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想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四性”课程体系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最高标准。综合性说明劳动教育内容是复合的、跨学科的,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在整合不同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也包括社会知识。实践性表明劳动教育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课程,学生不只是动脑,更要动手,出力流汗,在全身心投入中获取直接知识和经验[2]。开放性改变了课程是预先计划好的封闭性观念,重视课程实施主体在主动参与课程计划、亲历劳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针对性强调的是特定的劳动形式与某种教育效果之间的因应关系,强调课程实施过程本身对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
按照“四性”要求,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必然是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基于以上考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构想成“金字塔”型(如图1)。底端为校内劳动教育课程,是“金字塔”型课程体系的主体和根基,是整个课程体系最重要的部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不能单纯依赖家庭或者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必须坚持以校为本,利用校园“劳动角”“小菜园”“创客中心”等校内劳动教育空间载体,实施适宜的劳动教育课程。两侧为校外“社会实践大课堂”场馆课程,是“金字塔”型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生态园、农场、茶园、养殖场等社会机构兴办的劳动教育场所,学校没有必要重复建设,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使学校在将校外场馆课程进行二次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现“为我所用”。最顶端为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课程,为“金字塔”型课程体系中的拔高课程,很多因为学校资金少、场地小、师资匮乏等而不能开设的“高精尖”“高大上”课程,如航模制作、无人机比赛、物联网体验等创新性劳动课程。
三、四种模式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实施既有来自教育理念的阻碍,也有行动上的羁绊。要想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找准突破口,“创路子、出实招”。在实践中,山东省烟台市探索出四种模式,即劳动资源整合模式、“多彩实践日”校本实施模式、“一对一基地场馆开发共同体”课程开发模式和劳动实践基地电子版图服务模式。
1.劳动资源整合模式
联合农业、旅游、文化等部门下发的文件,将其所管辖的植物园、生态种植园、农业示范园、养殖场等,植入劳动教育的功能,为学生开辟出社会实践大课堂。目前,山东省烟台市已连续开展七年,参与的社会场馆每年有120所左右。这得益于财政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100余所社会场馆免费对中小学生开放,为中小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服务,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2.“多彩实践日”校本实施模式
鼓励教师独自或组团研发劳动教育课程,每学年伊始组织“选课超市”,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界限,自主选择一门喜欢的劳动教育课程,“走班”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各个学校灵活调剂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每周或每隔一周,设定一天为“多彩实践日”,利用这一天中的两节课时间,将整个年级的学生集合起来,集中开展劳动教育。“多彩实践日”为学生的学校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
3.“一對一基地场馆开发共同体”课程开发模式
长久以来,可以提供劳动体验的社会场馆的服务对象一般是成年人,在馆内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广度延展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不擅长于开发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为此,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下发文件,引导学校主动与周边校外劳动场所联系,攀“亲戚”,结对子,形成基地课程开发共同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研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
4.劳动实践基地电子版图服务模式
为方便学校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山东省烟台市于2017年研制推出了“烟台实践基地电子版图”手机客户端,将100余所社会大课堂场馆的地址、联系电话、开放时间、基地特点等信息凝聚在电子版图的“红点”上,只要点击红点,学生和家长就能清晰地了解烟台市校外劳动实践场所的分布和主要信息。
四、三个结合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1.政策推动与教育科学研究引领相结合
2015年的《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常态化的实施意见》,2016年的《烟台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挂牌管理办法(试行)》,2019年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实施的意见》一系列文件对于破解难题,推动和指导区域综合实践教育的实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则以中国教育学会、省、市三级规划课题为抓手,带动烟台市150多所實验学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十三五”期间,烟台市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领域立项国家(子课题)和省、市规划课题93项。
2.骨干教师培训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2016年,山东省烟台市争取了财政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启动了市级实践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目前分两批培训了大约260名骨干教师,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开课率。另外还通过举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教研员、课题实验学校校长等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培训,更新观念,凝聚共识,提高课程领导力。同时,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联合烟台市总工会连续两年举办了全市劳动教育教师泥塑大赛、衍纸比赛,激励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教师锤炼专业劳动技能。
在课程建设方面,校内积极推进“三阶段六环节”课型教学模式,校外打造“百堂基地实践课”。在此基础上,山东省烟台市组织编写了基础教育劳动教育地方教材一至十二年级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为推进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了课程驱动力。
3.搭建平台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山东省烟台市建立起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三级展示交流平台。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成果展评。小学阶段以校级和县、市、区级成果展示交流为主,中学阶段每学年组织一次市级成果展评,至今已连续举行了六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2018年10月举办了首届全市中小学生“多彩实践节”,搭建全市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教育最高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
在考核评价方面,一是将劳动教育实施成效纳入市教育局对县市区教育局重点工作的年度考核。二是相继建立了优质课、校内外优课资源、教师技能大赛等长效评价机制,推动区域劳动教育水平的提升。三是建立先进表彰机制。2015年以来每3年表彰一批综合实践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校外基地等。
总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至关重要。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要探索建立课程目标清晰、覆盖领域广泛、课程内容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又要立足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实施模式,将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时俊卿,张静.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劳动教育学的建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3):65-66.
[2]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罗小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