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法探析
2021-07-11王明军
王明军
【摘 要】核心素养是育人的关键要素,地理学科教学也要从核心素养的培养出发。文章以“工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为例,从“大观念”教学、“知识活化”和“活用知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如何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区位选择;地理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人们实现了知识的全球共享,知识的“泛化”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也向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正是我国教育界提出的培养学生竞争力的关键词。有学者认为,“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基本上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即如何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来描绘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模型”[1]。每个学科都有其着重培育的学科素养,不同学科应依据其学科特色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配合其学科素养的培育。地理学科是中学课程体系中唯一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它以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自然规律,进而形成科学的“人地观”为基本任务,教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本文试以“工业的区位选择”這一知识点为例,从“大观念”教学、“知识活化”、“知识活用”三个角度出发,探索培养和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方法。
一、“大观念”教学:增强综合思维与知识迁移的能力
此处的“大观念”指“学科大观念”。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致力于讲“深”讲“细”,却不自觉忽略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通。有学者认为:“学科大观念居于学科中心地位,是能够体现学科课程性质的观念,同时具有统摄零散知识的作用。学科大观念是一种提纲挈领的观念,可以是主题词或基本观点,也可以是理论或原理,如‘生物进化论‘质量守恒等。大观念又往往与大问题相连,这是‘一种开放问题或具有多元思考方式的问题……”[2]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在人类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基础上提炼而出,是对地理事象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具有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地理事象的统摄性。这种思想方法往往融合在各种地理概念中。地理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探究与解决,都从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这一“大观念”而来。因此,教师的教学可以从某一概念出发,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达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目标,使之掌握特定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工业的区位选择”中,“区位”就是一个核心概念。它除了解释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位置,还强调空间位置上反映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因此,“区位思想”就是该知识点的“大观念”。笔者选择了永利铔厂的建厂历史作为案例,向学生展示以下材料。
范旭东是我国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有人尊称他为“中华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由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我国的化工行业严重依赖外国人生产的化工原料。为实现实业救国和发展我国化学工业的愿望,范旭东历尽艰辛,于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1919年创办永利碱厂,1933年12月着手创办永利铔厂,以解决我国化工原料的生产问题。
勘测永利铔厂的厂址时,范旭东亲自率队先后考察了湘潭、株洲、马鞍山、上海。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在南京六合县卸甲甸购买一千二百多亩的土地建厂。为节省投资,范旭东择优进口关键单机,大多数辅助设备从国外拍卖市场处理品中挑选而来,凡是国内、厂内能制造的机器设备,均自己解决。
1937年2月,永利铔厂正式建成投产,生产出第一批国产硫酸铵。其时正值春耕,铔厂生产的红三角牌化肥销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还有东南亚一带,受到农民欢迎。铔厂建成后,范旭东非常激动:“我国先有纯碱、烧碱,这只能说有了一只脚。现在又有了硫酸、硝酸,才算有了化工的另一只脚。有了两只脚,我国化学工业就可以阔步前进了。”[3-4]
本案例体现了近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做出的不懈努力。一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一则引导学生在“大观念”下对真实情境加以分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区位思想”这一“大观念”回答以下问题。①观察永利铔厂的选址,工厂的位置和长江有无关系?②和考察过的其他四个地点相比,南京的建厂成本最低吗?③材料中提到“凡是国内、厂内能制造的机器设备,均自己解决”,南京可以解决一部分吗?④南京厂址现在还具有当时的地理优势吗?通过分析和区位相关的种种要素及地区经济的发展演变,学生可以归纳出永利铔厂选址南京卸甲甸的区位因素,并理解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合理的区位现在不一定依旧合理。这就是地理事物的发展性和动态性。同时,在这种“大观念”下,学生既然能够构建出某个工业区区位分析的地理思维模型,也就意味着在这一知识点上,学生的学习是系统的。通过对“工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的进一步学习,学生能关联农业、商业、交通等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在“区位思想”的“大观念”下,综合思考诸多相关知识点,实现知识的迁移。
以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基础,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利用“大观念”教学,是地理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这种“大观念”教学,其实是一种建构教学法。首先,它从某一概念出发,寻找合适的案例。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的教授,使学生掌握特定情境下概念的含义及相关知识。最后,通过概念的变式或泛化,使原特定情境下的概念脱离原有情境,成为一种具有统摄性的知识模型,以此促进学习的迁移。可以说,利用“大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通过这种建构教学法,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不仅拥有进入问题的能力,也拥有跳出具体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所必需的。
二、“知识活化”:培养多维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活化”是相对“知识僵化”而言的概念,是对知识的价值重塑。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思考其实就是探究“怎么教”和“教什么”。“怎么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教什么”则与学生获取的内容密切相关。地理学科的教授内容是人文与自然地理知识,但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变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知识的“生命力”尤为重要。所谓知识的“生命力”,就是知识必须是鲜活的案例与熟用的工具,而非死记硬背、无实际含义的概念。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多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把知识转化、调整到学生可接受的程度进行输出,另一方面还要用心选择与学生经验有关的,社会生活中真实、典型的地理案例进行教授。笔者选择的案例——永利铔厂就是执教地区有名的工业大厂,学生对该厂并不陌生。除了久远的建厂历史,该厂也在近年进行过搬迁和改造工作,正可作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厂址的选择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南京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南化)的前身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于1934年始创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2014年4月30日,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的决定》,其中提出将用10年时间将四大片区工业企业全部搬迁关停。根据《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三年(2015年—2017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金陵石化烷基苯厂、佳和日化、江苏金桐和金桐石化4家重点企业搬迁建设项目基本竣工,原址生产逐步关停。而南化正处于文件四大片区中的大厂地区,即以南化、南钢、华能电厂、南热发电四大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和生活用地为主的地区。除了关停与搬迁,四大片区将以更高标准执行区域限批政策,除油品升级、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安全除患等技改项目外,不再批准新(扩)建工业项目和货运码头,不再供应工业用地。同时,四大片区产业发展规划也有望在2015年上半年制定出台,并完成四大片区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工作。[5]
笔者根据以上材料设置了一系列问题。①“南化”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为何还要关停和搬迁?②“南化”的生产运营对南京的环境质量有何影响?③早期建厂时,“南化”是否污染环境?④即使完成搬迁,污染依旧存在,我们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以工厂的状态变化作为切入点,不仅思考最初的选址因素,还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蕴含其中的区位影响,这样的提问方式能促使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工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从环保教育角度进一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高度: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所有危害自然的行为最终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亟须寻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学生更容易构想出工业与环境共存共荣的理想状态,并在日后建设国家的奋斗中以保护自然为前提规划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活用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通常我们用“学以致用”来强调学习的目的,其实“学”与“用”相辅相成,要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也要从生活走进地理,充分挖掘现象背后蕴涵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联系。只有搭建了两者之间的桥梁,学生才能运用所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地理的魅力,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产生学习需要,积极主动地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南化”就是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使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我们还可以借用其他生活中常见的產业案例来分析工厂选址的主导区位因素。例如,向学生展示一条经典的矿泉水广告辞:“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通过对广告辞的分析,学生判断该厂选址的主导区位因素应该是水源地。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考虑到运输成本,一般饮水厂都会建在消费市场,在水源地建厂的优势有哪些?又如,分别出示以市场因素和原料因素建厂的两家奶厂的产品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两者的产地,回答问题:同是奶厂,为何两者建厂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竞争力上各有何种优势?再如给出背景资料和地图,让学生推测工厂的厂址。通过比照推测厂址与真实厂址,学生很容易就能建立“因事制宜、因地制宜”的科学思想,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教师在寻找材料的时候,可以多选择本地产业,从学生身边的案例教起,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只有当课堂与生活有相当程度的重合,学生才会迸发出足够强烈的求知欲,明白地理不是枯燥生硬的知识,它能让生活更精彩。
总而言之,要使地理课堂充满活力,添上鲜活的生活色彩,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身边发现所学知识的存在,充分享受学习地理的乐趣,以核心素养为本,在知识的运用中提升学力,走上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道路。这样,我们的地理教学才能彰显独特的育人价值,将学生顺利送达“育人”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陈洁.新时代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1):77-80.
[2]张伟,李帆,杨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本质、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20(5):53-58.
[3]徐春霞.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之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2(9):122-125.
[4]李沛霖.民国时期远东第一:南京永利铔厂影像志[J].江苏地方志,2010(6):42-44.
[5]扬子晚报网.南京四大片区中小工企2017年全部关停不再批工业项目[EB/OL].(2015-03-26)[2020-10-18].http://jiangsu.sina.com.cn/news/general/2015-03-26/detail-ichmifpy1800127.shtml?qq-pf-to=pcqq.c2c.
(责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