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区域性高校环境设施使用行为研究
2021-07-11张青陈鑫
张青 陈鑫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香港理工大学(PolyU)和厦门大学在区域内对校园环境设施使用者行为进行研究,采用自然观察对高校内环境设施的使用行为进行记录,试图通过对比中港区域高校使用者使用行为,对我国区域性高校环境设施设计、发展有所参考。
关键词:高校环境设施 使用行为 对比研究 区域性
1.引言
环境设施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产品,也是现代高校校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中使用者提供活动、休息、便利的设施系统。高校中环境设施的建设是为了适应现代化高校发展要求、高校环境下使用者的生存需要、高校规模化建设而产生的,对高校的运营起着保障的作用。但是校园环境设施既要保障结构正常使用又能满足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求有现代化、艺术化的文化内涵。因此环境设施需要从多维构建,不断对环境设施使用者进行研究分析,建立更加人性化、多元化、艺术化的环境设施。
2.理论基础
2.1 高校环境设施
高校环境设施资源由交通系统、道路系统、服务系统、辅助系统组成。高校环境设施的数量、覆盖面积、更新程度和用户使用度决定了使用者的需求程度。环境设施为整个学校的运行起着保障的作用,同时也向外界传达学校的精神风貌、文化内涵,展现学校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气息。
2.2 使用行为的特点
高校环境设施的使用主体是人,同时学生在整个群体中占据主要部分,学生的衣食住行的使用活动均在校园内。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与真实存在的环境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会让人类行为对环境产生相对影响。此类内容可以从人、环境、使用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2.1 关于人与环境之研究
此类特点主要探讨人为环境中,以身处建筑颜色、环境空间大小、造型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和行为等为重点,从个人方面看,由于他(她)的态度、价值观念、信仰、对情感的反应都和环境相联系,且都会因为这些与周围环境产生不同的调节方式。
2.2.2 关于人与社会行为之研究
此类特点包括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的行为研究。对于空间私密性、拥挤程度,以及空间动态密度的研究,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活动推导人类行为的研究设定内容。
2.2.3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之研究
此类特点包括对户外休息、感知需求等研究,以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收到的感知信息所引发出来的相关行为方向,包括人所处环境的心理感受程度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在特殊环境下个人行为和个性会有广泛影响。
2.3 中港区域性对比
在教学面积上,中国大陆在学校的建筑方式往往是以横向面积扩大,建立更多的教学楼、公共区域面积为发展核心,中国香港受限受置于地理位置为岛屿,地理面积稀少,地少人多,往往建筑形式是竖向发展,以原有楼层为基础向上发展新区域。
在文化背景上,中国香港受历史背景和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港校在文化建设和建筑方面都会渗透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巧妙地融合。
在交通环境上,香港四面环海且陆地交通便利,所以在校园内部几乎没有接驳车并且大部分高校外面都会有地铁路线,而内陆大部分高校在交通方面需要校内接驳车来进入市区内交通路线。
3.使用者对环境设施使用行为研究
3.1 使用者行为模式和主体
从高校环境空间的活动主体来分析高校环境设施使用者的数量、差异类别、使用者对空间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者对设施的满意度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观察人、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的心理活动极为活跃,又容易受到诸多现实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对环境行为的研究方式也各有不同。环境设施的建设需要符合人的行为和活动需求。融于周遭环境,有利于人与自然的交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因此,环境设施是针对人来服务的,人的行为习惯要放在突出位置设计,设施既要存放在环境之中,也要适合所处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设施的文化逐渐包含着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景观。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田野观察和行为观察,以厦门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高校大学生为受测者。分析结论选定具有发展空间的潜力地点,用直接观察的方法以纸笔为记录工具,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对预设项目研究范围使用者的活动行为,包括站立、等待、走动,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喜好等。同时选择的观察时期主要以平时上课时间段为主,避开主要节假日和活动假日,以保证最大程度数据准确性来模拟平日校园环境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要注意是否有超出预期行为模式发生以及频率发生的高低,观察是否有潜藏的行为模式对高校关键设施有改善发展的可能性。
4.资料分析与探讨
本次调查明确研究对象,对使用者和高校环境空间中涉及到的使用对象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梳理了高校环境设施的使用功能与使用者行为类型。
以自然观察、田野观察的方式记录在高校校园内对可供游览观赏的环境设施进行有目的性的观察记录。通过网格分析法和密度图像将其行为活动网格图和使用者密度热力图的图示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分析节点型环境设施的空间偏好,进而分析环境空间要素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此类算法对于大量数据的聚类具有图像化清晰表达的特点,通过对特定时间点、特定的环境设施进行自然观察和记录,在通过计算机辅助工具对设施中与人交互的使用次数来进行密度图标的绘制,通过对网格所代表的空间分析、环境设施对使用者所处位置和行为模式的大概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
4.1 游览观赏类行为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我们通过对数据中游览观赏行为的空间分布进行密度分析和网格分析,来研究同类型的行为活动。通过观察行为活动可以发现,不同环境设施中,环境景观要素不同,其空间行为活动的类型也存在差异。厦门大学D4-D8所处的环境设施在整体环境呈现线性空间,且道路环境适合步行或者骑行,能够引发观赏类活动的明显导向路线,同时具有目的性模糊,保持對前方环境的好奇使使用者继续前行。
对比厦门大学,PolyU在游览观赏类行为活动多处于点对点的连接,通过对图2中F3、D5和F7等的观察,发现它们是通过不同环境设施进行欣赏、浏览、使用等形式,缺少对观赏类环境设施的间接引入的过程,采取的是直接展示给使用者所带来的减少对教学用地面积的占用,同时现代化建筑的特点使得植被空间减少。
4.2 体育健身类行为活动特点
根据自然观察方法和文献分析,我们得出体育健身类使用行为受使用者身体差异性、群体性和习惯性所影响的结论。
首先在高校体育类项目中,身体差异关于使用者性别、身体状态和年龄的条件差别,在高校中使用对象为同龄层次的青少年为主,有少数老年人和小孩。以研究主要使用者,对其自身身体活动能力分三级:1级为低强度健身运动,主要包括散步、广播操等;2级为竞走、跳舞、慢跑等;3级为打羽毛球、网球、跑步等。不同等级活动行为的运动与其自身身体差异有着直接的联系。
习惯性。通过观察两间学校体育健身类环境设施使用者对某空间的设施不断进行体育健身类运动,此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会出现习惯性。在使用者下次进行健身类行为活动时,心理状态会优先对习惯性的设施进行体育健身类活动。
群体性。高校体育健身类活动多数具有群体性,使用者为了增加交流,多数会选择在亲近的伙伴结伴而行,此行为不仅能够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而且能够在运动健身类活动项目的同时进行交流活动。
4.3 文化娱乐类活动高校环境设施中的多样性
文化娱乐类行为活动在高校活动中是最主要的行为活动类型之一。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离不开使用者对文化娱乐行为多样化的渴望。心理学分析文化娱乐类行为可以带给使用者丰富日常生活、改善心情和更加融入环境等作用。对比PolyU和厦门大学,高校环境设施中文化娱乐类活动越来越丰富,其主要活动包括:唱歌、跳舞、晨会、演讲、滑板、朗诵等。使用者对文化娱乐类活动的多样性总结可分为三种:学习性、游戏性、聚集性。
4.4 高校环境设施对静态休闲类行为的影响
综合两所高校使用者在静态休闲类行为活动中属于一种较为私密的空间活动,主要的行为方式多为看书、静坐、晒太阳、野餐等。高校使用者在校园中进行静态休闲类活动时,需要保证一定的空间私密性。从环境上来说,使用者在进行静态休闲类活动时会对周边环境进行思考是否符合其心理诉求,是环境是否符合一定的视野开阔性又能满足空间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做到有景可赏。
5.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港两个地区性高校环境设施使用行为从行为特点、活动空间分布特征、设施多样性、环境心理等方面对环境设施使用行为的不同特点。我们对研究空间与使用者行为关系涉及到的理论、空间、设施进行了阐述;分析研究了高校环境设施的功能和类型;同时根据田野调查、自然观察和文献分析,对PolyU和厦门大学进行密度分析和网格分析,并分别对每个行为类型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研究。
在高校建设发展速度较快的当代,高校环境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环境设施是一个包含了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多个专业的领域,涉及产品造型、色彩搭配等多种学科的知识。高校环境设施的大学生作为主要使用者,思维方式、生活水平和城市的发展水平也都在不断变化。为实现更加贴合使用者的环境设施设计,应强调环境、人与设施三者之间的联系,设计出更加人性化、多元化、艺术化的环境设施,让使用者在校园内体验到更加舒适、安全的校园生活。至此希望本文给高校使用者的环境设施有着提升价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玉杨.高校校园环境设施设计原则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07):86-87.
[2]郭霁航. 长春市高校校园环境设施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6.
[3]赵一丹. 基于使用者行为分析的公园景观空间设计与优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20.
张青(2000-),女,江苏省泰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施使用行为与改善设计。
陈鑫(1999-),男,中国香港,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施使用行为与改善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度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港区域性高校环境设施使用行为研究与改善设计”成果,项目編号:20201146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