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深度学习
2021-07-11陈启勇
陈启勇
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体验学习过程,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思考支架,能帮助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深度学习。
整合课程资源,强化情境体验。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能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习走向深入。
例如,笔者在教学《电功率》时,将办公室的取暖器搬到教室,先让学生读铭牌,说出其含义,再用电能表实际测量它和小灯泡工作时的转速以及电能表1分钟转的圈数,并计算出两种用电器工作的电能和实际电功率,加深学生对电能和电功率的理解和认识。又如,笔者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将办公室近两米高的玻璃镜子搬到教室,让一名学生站到镜前,引导全班学生观察并思考:从镜子中可以看到他的像吗,为什么?此时光到达你的眼睛了吗?当他走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和距离变了没有?镜子中的像所在的位置用手是摸不到的,如果换用玻璃能不能确认像的大致位置呢?直观的感受和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通过实验研究像和物体的大小、距离、虚实关系,并在上台陈述设计方案后,利用笔者提供的器材,分组探究。通过实验,学生对于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错误理解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提供学习支架,提升探究品质。学为中心是深度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适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更有目的性、有方法地探究问题。
在教学《测固体和液体密度》时,笔者先出示需要测量的一块金属和一杯不明液体,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凭眼睛看得出这是两种什么物质吗?如果你想知道这两种物质的种类,应该怎么办呢?由此引入课题。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测量密度的实验原理进行回顾并设计实验方案,主要涉及实验的步骤和器材的使用,以及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学生明确实验方案后,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10个小组进行实验,并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格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后,笔者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数据评估。对于不同小组数据可能不同的原因,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出现数据上的误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数据是偏大了还是偏小了,为什么?应当如何解决?细致的引导和分析,使学生把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思考清楚了,对密度的知识和测量的方案理解得更加透彻。
注重知识应用,培养关键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可以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杠杆》(第二课时)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杠杆原理,以及第一课时中的作图知识,巩固学生对“三点、两力、两臂”的认识。然后,笔者针对动力和阻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知识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在引导学生总结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的特点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测力计、绳子,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测出课桌大约有多重。學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操作方案后,全班进行交流探讨。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选择可行的操作方案进行现场展示,并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归纳出省力杠杆的特点。由于器材就在学生身边,学生在高度参与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了更深的体会。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二十八中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