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科学探究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2021-07-11黄淑峰
黄淑峰
摘要:本节课通过学生分析林德曼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实验数据,进而自主探究、生成并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并模拟绘制能量金字塔。将静态的科学史转化为动态的科学探究过程,将教材知识的传授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能量流动;实验数据;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7-093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学生分析林德曼的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实验数据,从而自主探究、生成并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赛达伯格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数据分析,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通过赛达伯格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数据分析,提高分析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逐渐培养与人合作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3)通过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1环节:温故而知新,由食物链导入新课
首先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出任意一条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链。教师点评并设疑:食物链的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它具有怎样的功能呢?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为什么起点不可以是动物?学生根据这条食物链及已有知识可以得出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教师:我们知道了能量流动的起点,但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及特点还不清楚,下面以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图1)为例,首先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由此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所要学习的知识情境中,从而导入第2环节。
第2环节:根据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数据,探究能量流动的特点
根据图1所提供的数据,学生完成表1。分析图1的数据能得出什么规律?学生回答:从图1可以看出能量流动方向只能由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流向第三营养级,而不能逆向进行,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同时,图1还显示了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为464.6,而流入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62.8,流入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12.6,可以看出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并且由表1可以得出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教师引入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金字塔,并设疑:如果第三营养级中的肉食性动物增加1千克,至少(多)需浮游植物多少千克?学生思考并作答,教师作规律性总结。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模拟绘制能量金字塔,并解释能量金字塔的生物学意义。教师提問:从图1能否看出能量流动具有递减性的原因?从而引出第3环节。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第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进行分析:首先,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需进行呼吸作用,其中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其余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第二个去向是以被摄食的形式而流向第二个营养级,第三个去向是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利用而流向分解者,从图1可以看出还有一个去向,即未被利用的能量,这里教师要强调:未被利用的能量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将以上述三种途径被利用,联系自然界的生物自身,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接着让学生自主分析第二、第三营养级能量的去向。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并表征其意义、指出其个例。最后,教师总结并设疑。
四、教学反思
1.完成教学目标。
在目标达成方面,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三个主题内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教材中以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图解为中心的知识框架,很适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性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突破重、难点。
在突破重难点方面,本节教学以问题为载体,将静态的科学史转化为动态的科学探究过程,以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数据为探究中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学生通过理解能量流动特点的形成原因,从而自然生成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化难为易,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并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特点”进行探究,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数据和识图”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将会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金项目:江苏省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立项课题《模拟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tjkzdlx2017025)
(作者单位: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 泰州22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