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文教学散发独有的活力
2021-07-11程海霞
程海霞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的难点。统编教材优秀古诗文的篇目明显增加,约占选文的三分之一。如何在“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课标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可以概括为诵读、想象、情感、积累,分别对应诵读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表达力。笔者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诵读、理解和想象能力。
一、在反复吟诵中提升朗读力
朗读不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古诗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示儿》是陆游写的一首爱国诗,属于七言绝句诗,全诗无生僻字,学生初读即可上口,难在读出诗的情感和意韵。因此,在导入新课后,首要的任务便是“读”。笔者依次指导学生开展了如下朗读实践:1.中速地、大声地朗读,读好字音。2.试着读出节奏,可根据七言绝句朗读习惯,读好每句诗的二二三节奏,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或者四三节奏,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根据诗意读出每句诗第三、四个字的重音。4.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把握好第四句最后三个字的渐慢语速。教师通过自由读、个别读、指导读、范读、齐读等引导学生反复地、有层次地诵读,让诗意渐渐清晰、诗味渐渐浓郁。
二、在情感品味中提升理解力
文有“心”,诗有“眼”。诗眼是洞察诗词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阅读诗歌时,抓住了“诗眼”就找准了理解全诗的突破口,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
初读古诗后,笔者让学生找出《示儿》的“诗眼”。学生找出诗眼“悲”,并将其理解为“悲伤、悲痛”。笔者提问:临终前的陆游为何而悲?学生结合诗句发现,陆游悲伤的原因是“不见九州同”。可诗人“不见九州同”时只有悲伤和悲痛吗?此时,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需要教师补充历史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不见九州同”的历史原因。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另外一首古诗《题临安邸》,找出“不见九州同”的原因是南宋统治者贪生怕死、苟且偷安。笔者追问:“不见九州同”給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凭借经验可以想象“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画面。笔者播放相关音(视)频,还原南宋时期金兵入侵中原的画面,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随即顺势导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指导学生朗读。至此,诗人为统治者“醉生梦死”而愤慨,为老百姓“泪尽胡尘里”而“悲痛”的情感就凸显出来,“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内涵就更深刻、更丰厚了。
三、在意境涵泳中提升想象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发挥想象,能让学生切身感受诗人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
在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一定的感悟之后,笔者引导:“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课前大家都搜集朗读过他的其他诗作,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陆游的病榻前,展开想象,想一想陆游临终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临终前,人难免会有不舍、有留恋,普通人更多的是挂念家人的平安、遗产的分配等问题。陆游牵挂的是什么呢?笔者引导学生朗读陆游一生不同阶段创作的诗歌,让他们体会到他想起的是征战沙场的豪迈、壮志未酬的遗憾。
结课环节,笔者引导:“一生报国志,满腔爱国情,一首《示儿》感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人,这就是经典古诗文的魅力。此时此刻,你们心中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陆游说,请大家提起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和着激昂悲壮的音乐,学生这样写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你是一颗灿烂的星辰。年轻时,你驰骋沙场,为报效国家鞠躬尽瘁,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对你精忠报国、上下求索的诠释。68岁,你仍然‘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是一份难得的豪情壮志。”
(作者单位:天门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