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公立医院院内临床诊疗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1-07-11张秉政蒋明珠陈永锋潘振宇

中国医院 2021年7期
关键词:专科科室中心

■ 张秉政 蒋明珠 张 潘 陈永锋 李 锟 潘振宇

诊疗能力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1-2]。开展诊疗能力建设是各大医院打造医院品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差异化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为进一步响应国家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召,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2018年以来,以发展前景良好、但尚不具备成为亚专科条件的单一疾病或症候群的诊疗能力建设为着力点,以优秀中青年医师为培育对象,先后建立了44个“院内临床诊疗中心”,建立了较为科学高效的中心管理机制,提升了临床诊疗的内涵与质量,在近3年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小而新”“小而精”的发展之路。

1 建设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背景

当前,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取得卓越成效,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尚未形成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整合性医疗服务格局。提升整体临床诊疗能力是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助力分级诊疗建设,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家以诊疗水平提升为核心,深入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引导医改工作由打好基础转向提升质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发挥城市公立医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骨干作用”[3];《“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将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作为医改的重要内容[4];2017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旨在打造医学高地,提升整体和区域医疗服务能力[5-6]。

顺应国家健康事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临床诊疗能力建设,是公立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既往各大医院以专科为载体的诊疗能力建设,在提高医院疾病诊治水平、增强医院服务能力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专科发展不协同、建设效率偏低、专科主任“单打独斗”等问题。国内有医院以组建基于特定疾病或症候群的临床中心为着力点,为提升整体诊疗水平、促进诊疗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7]。依托医院现有专科和平台资源,以中青年人才为培育对象,围绕单一疾病或症候群,探索“院内临床诊疗中心”建设,对带动医院整体诊疗能力提升,促进多学科协同发展,拓宽人才上升渠道,解决青年队伍后劲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定位与目标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以发展前景良好、诊疗技术相对成熟、有相对固定的服务人群,但尚不具备独立成为亚专科的特定疾病或症候群为建设方向,以优秀中青年医师为培育对象(原则上不包含各科室行政主任及副主任),依托申请科室的专业优势和医院公共平台资源,通过对某类具体疾病或症候群的临床诊疗能力建设和提升,实现不断拓宽专科发展领域,培育和孵化新的临床亚专科方向,发现和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打造和推广特色疾病诊疗标杆的目的。

3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建设具体举措

医院大力鼓励中青年人才申报院内临床诊疗中心,规范遴选流程,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动态的“红、黄牌”监管机制,保障了诊疗中心的运行质量。

3.1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遴选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遴选程序包括个人申请、科室讨论、医务处初筛、现场答辩等环节。申请者需填写《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申请表》,详细阐述诊疗中心成立的必要性、支撑条件、发展规划等,经科室讨论通过后提交至医务处。为拓宽人才上升渠道,积极发现和培养中青年人才,原则上不允许科室行政主任或副主任申报院内临床诊疗中心。医务处对申请者材料完整性及申请人资质进行初筛,并组织初筛通过的申请者进行现场答辩。组建由临床诊疗专家(含外科、内科、妇产科、医技4个类别)、运营管理专家和医务管理专家组成的院内临床诊疗中心评审专家库,根据申请中心的专科特点,从专家库中选取不少于7人的现场答辩评审专家组,对申报中心进行评审和打分。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评审要素包括申请中心与依托科室主要诊疗业务的差异度、中心成立的可行性、发展前景与规划以及申请者医疗行为评价4个部分(表1),其中医疗行为评价通过调取医师档案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专家评分及申请者医疗行为评价结果,择优设立院内临床诊疗中心。

表1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评审要素

3.2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日常管理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设立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中心需服从科室和医务处双重管理,但不属于二级业务科室,也不作为独立的经济核算单元。中心需在医院现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严格按照中心制度、流程以及各项行业规范开展诊疗业务。中心每年度召开不少于2次的中心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运行中的问题。

3.3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考核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需每年向医务处报送工作总结,并接受医务处年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诊疗业务的开展情况、社会影响力、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等,对考核优秀的临床诊疗中心进行绩效奖励,对考核不佳的临床诊疗中心实行“红、黄牌”警告。其中首次年度考核排名后20%的诊疗中心统一挂“黄牌”,“黄牌”诊疗中心在下一年度考核中如排名进入前50%则取消“黄牌”,反之则转为“红牌”,“红牌”诊疗中心经专家讨论通过后可进行撤销。

4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建设初步成效

2018年以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先后设立了两批共计44个院内临床诊疗中心,通过对院内临床诊疗中心资金、政策支持和考核监管,各中心运行良好,对医院诊疗水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4.1 提升了诊疗水平,发挥了专科引领作用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以科室为依托,有效整合院内多学科优势资源,聚焦特定疾病或症候群,实现诊疗水平和专科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例如,“烟雾病诊疗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控制性搭桥”治疗烟雾病理论[8],创立特色鲜明的烟雾病“中南搭桥术式”,有效率高于目前国内平均水平;“便秘诊疗中心”充分发挥“盆底3D高分辨成像+T2mapping+增强”的精准诊断优势和结直肠肛门外科手术治疗优势,不断探索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成为国内最大的便秘诊疗中心之一;“肥胖症与外科病中心”参照法国减重代谢外科模式,创新地纳入体脂管理师,组建由肝胆胰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耳鼻喉科、运动康复科、手术麻醉科等专科充分融合,优势互补的减重代谢外科MDT团队,减重手术量位居湖北省首位,并开设湖北省首届“减重代谢外科大师班”,推广优势诊疗经验;“间质性肺病临床诊疗中心”形成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导,胸外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风湿免疫科等科室共同参与的多学科诊治平台,并开设间质性肺病专病门诊,实现诊疗水平的省内领先。

4.2 发现和培育了一批中青年人才,优化了人才梯队建设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原则上不允许科室行政主任或副主任申请,44个诊疗中心主任在中心成立时的平均年龄为41岁,年龄最小的中心主任仅30岁。中心主任以诊疗中心名义开展学术交流、对外合作等业务,多个中心在运行期间参与建立与中心疾病相关的学会分会或学科组,多名中心主任新增学术或社会任职。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设立和培育,为青年人才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强化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4.3 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医院影响力

各院内临床诊疗中心通过教学培训、学术会议、科普直播、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临床诊疗经验,不断增强专科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医院影响力。如“急危重症移动ECMO支持中心”完成了国内前5台新冠肺炎患者的ECMO救治,参与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专家共识》[9],并开展多场ECMO培训和专题授课,中心多名成员获得省级以上表彰;“早产儿保健诊疗中心”参编了《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ldren: experts’consensus statement》[10]以及第一版、第二版《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11-12]等多个中英文儿童新冠肺炎感染诊疗和防控指南,为儿童新冠肺炎救治和防控做出巨大贡献;“感染性疾病母婴阻断诊疗中心”为患有乙肝、梅毒和艾滋病的孕妇提供产前咨询、药物阻断及随访服务,有效地遏制相关疾病的母婴传播;“肥胖症与外科病中心”多次在主流媒体上开展减重科普,并策划和宣传了“湖北第一胖”的全程治疗经过,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13]。

4.4 提升了临床研究能力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对专病患者起到巨大吸引作用,患者数的增加为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多个院内临床诊疗中心承担或参与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重大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并积极围绕特定疾病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不断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和科研水平。

5 院内临床诊疗中心推行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当前,医院对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培育主要以资金和平台支持为主,配套的人事和绩效激励政策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主任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医院层面对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推介和宣传不足,对中心主任在中心管理、运营以及宣传上的培训尚不充分,中心的发展高度依赖相关专科实力和中心主任个人能力,不同中心运行状况存在一定差距。此外,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运行考核问题仍待进一步探索。尽管医院创新性地建立了“红、黄牌”动态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申请者“重申请、轻建设”的问题,但因各中心业务类型差异巨大,考核和评价标准较难统一,如何进一步发挥临床专家和医院管理者智慧,完善诊疗中心的运行评价和考核方式,提升诊疗中心建设内涵,在为中心主任减负的同时保障诊疗中心运行质量仍需要不断探索。

为进一步提高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建设效果,医院应在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培育和管理中,组建医务、人事、运营、科研、宣传等多部门联动的支撑体系,探索“医技护管一体化”的建设模式[14],通过增加绩效奖励、提高人事待遇、鼓励科研转化等方式,不断增加对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应建立诊疗中心运营管理和宣传能力培训体系,通过专题或一对一培训,提高中心主任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和宣传技能,努力打造医务人员个人品牌;应当加强医院层面对各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推广力度,借助医院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视频号等网络平台,依托院外新闻媒体,积极推介院内临床诊疗中心,不断提升中心影响力。此外,还应结合中心特点,进一步完善考核和监督机制,为院内临床诊疗中心营造支持性的建设环境,重视诊疗中心的长期建设,不断提升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建设质量[7]。

6 结语

总体看来,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设立和培育,有效整合了我院优势学科和资源,为专病诊疗能力提升、中青年医学人才成长提供了良好平台,也对医院拓宽专科发展方向,推动相关领域基础和临床研究,打造和推广疾病诊疗标杆,提高医院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院内临床诊疗中心的培育和管理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临床诊疗中心建设可以作为医院整体诊疗能力建设“以小促大”的发展路径。各医院的发展状况不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同,需要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扬长避短,逐步改进和完善,将临床诊疗能力建设作为大型综合性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推进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专科科室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