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与PCR-ELISA 在乙型肝炎病毒DNA 定量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2021-07-10吴晓利

生物化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重复性乙型肝炎定量

吴晓利

(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发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人体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之后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且动态的,所以需要选择一个良好的诊断方式来进行相关的诊断[1]。PCR-ELISA 主要是通过检测免疫标志物,如抗一HBe、HBsAg、HBeAg、抗一HBs、抗一HBc 等,能够对病毒的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准确的反应,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HBv-DNA 含量就可以直接体现出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所以整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高[2]。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实时荧光定量PCR 与PCR-ELISA 在乙型肝炎病毒DNA 定量检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础资料

选择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2 例,将患者分成ELISA 组和PCR 组,每组均为11 人。其中,ELISA 组中的男性6 人,女性5人,年龄在25~68 岁,平均(43.82±1.28)岁;PCR组中的男性7 人,女性4 人,年龄在26~69 岁,平均(43.86±1.31)岁,以上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HBV-DNA 主要通过COBAS Amplicor 系统检测,其中试剂盒由上海复星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所有的检测操作都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ELISA 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采用Light Cycler 配合达安试剂检测,试剂盒主要由厦门新创公司提供(PCR 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可测定范围、重复性、临床标本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0.0 检验数据,将计数资料进行χ2值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T值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测方法的可测定范围比较

如表1 所示,两种检测结果差异不大,而且与血清的稀释度有一致性,但是相比而言,Light Cycler 配合达安试剂的灵敏度比较低。

表1 两组检测方法的可测定范围比较

2.2 检测方法的重复性比较

检测方法的重复性见表2。乙型肝炎病毒是检测乙型肝炎疾病最主要的检测标志物,在整个乙性肝炎疾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对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DNA 定量检测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临床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的定量方式有很多种,其中COBAS Amplicor 检测HBV-DNA 的方法已经获得了国际范围的认可,所以整体的准确性和重复性都比较高[3]。在应用该种方法进行检测时,主要采用内对照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对病毒核酸的抽提以及扩增效果进行严格监测,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人体内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整个监测过程中都能够对标本的初始状态中所含有的靶核酸的含量进行严格控制。但是该种检测方式的实际价格十分昂贵,很难在临床以及相关实验中广泛应用。相比COBAS Amplicor,通过荧光定量PCR 检测具有费用低、省时省力等优势,所以目前该种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比较常见[4]。

表2 检测方法的重复性比较

2.3 临床标本检测结果比较

具体标本检测结果详情见表3。相比而言,Light Cycler 仪器的实验结果的灵敏度要低于COBAS Amplicor,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当中仍然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COBAS Amplicor 系统的CV 较低,所以具有较好的重复性[5]。在与COBAS Amplicor 对比的过程当中也有较好的相关性,所以通过国产试剂配合进口仪器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在应用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由于国产的试剂盒不同制造批次所表现出来的质量也不同,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和判断。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乙性肝炎病毒的发展程度所受到的相关因素影响比较多,例如患者自身的遗传因素、免疫状态以及病毒变异情况等,患者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之后整体的疾病发展是进行状态中的,所以临床的相关医护人员也要注意[6]。

3 结语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费用低、省时等特点,PCR-ELISA 技术具有价格昂贵、重复性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实际临床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表3 临床标本检测结果比较

猜你喜欢

重复性乙型肝炎定量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多重荧光定量PCR法同时定量检测4种混合熟肉种源
化学分析方法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的确定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高职教育中针对“对口单招学生”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