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瓷佛像和石刻佛像的创作感想

2021-07-10曹少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石刻佛像佛教

曹少杰

关于佛教造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存在,不失为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石刻造像,因其不易风化,保存时间长,耐腐蚀等特点,在古代被广泛运用到佛教建造当中,尤其是北方的广大地区,如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等,其中有很多规模宏大,造型精美的经典之作。中国是佛教大国,古人认为,拜祭和供奉佛像,有助于净化自己的心灵,增强智慧,还可以拉近与佛的距离,因此,古代的匠师将佛像建在室外,视觉宏观,依地而建,有利于人们去供养和观赏,这也是古人充分利用室外空间的智慧见证,审美达到新的高度。

陶瓷佛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出现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三国到东晋这一时期(220——420年),在一些陶瓷器物上开始出现,但仅作为装饰和其他人物和动物等混合在一起,可以说是雏形阶段,到后来,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至唐代开始有了独立形体的陶瓷佛像。经过历朝历代的接收吸纳,佛文化交融,陶瓷佛像有了极强的雕塑感,形成了以河北磁州窑,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等为代表的各地风格,其中,明代窑口制造的佛像,最具代表性,成就也最高。

石雕造像,作为特有的艺术形式存在,对佛教的传播和发扬有着很大的推动性,他惟妙惟肖的五官,流畅的线条以及厚重的体积感,威严庄重,让人产生强烈的震撼。但是,由于石刻佛像施工难度大,不易搬动,交通不便等原因,使很多人不能就近观赏,膜拜,因此,陶瓷佛像的出现,弥补了这一遗憾。一些虔诚,爱好佛像的人士便将陶瓷佛像请回家,造佛龛,摆供桌,一来可以满足精神需求,二来可以装饰家居庭院,达到精神和生活的双重需求。

作为一名陶瓷佛像的工作者,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技艺,在充分汲取古代石刻精华的基础上,怎样运用到陶瓷佛像的创作中,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陶瓷佛像和石刻佛像由于材质的不同,制作技法也不相同,再加上存放的空间,以及观赏角度的区别,自然光和灯光下的反差,将直接对观赏者产生不同的审美,这个感受是直观的,也是造像者要考虑的要素之一。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和工作中所带来的敷衍和压力,观佛,拜佛不失为一种解压的好方式,体积较小,华丽精美的陶瓷佛像便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中,既有利于普及传播佛文化知识,也有利于在空闲之余静下心来,欣赏中国传统之美,感受佛文化之智慧。

像我的作品《观音大士》,就是采用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用夸张的造型来突出观音的站立空间,仿佛置身于宇宙之中,画面感较强,制作手法比较传统,面相圆润自然,神态自若,衣纹流畅,潇洒飘逸,整体细致又不会变得突兀,和下面神兽做到前后呼应,观音与神兽默契祥和,姿势协调,做到庄重典雅,却又悠闲自由,是一种陶瓷材质和传统泥塑巧妙利用,也是我利用多年的泥塑制作经验做的一次尝试。

因此,在创作陶瓷佛雕塑的过程中,受当今现代审美的影响,如何使佛教文化通过陶瓷雕塑的形式去吸引和感染受众,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不仅有丰富造型功底,还要提高佛学知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做到理念、视觉、技艺的完美衔接,根据现代审美要求,充分表现佛教造像在不同空间下的唯美性和实用性,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思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也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石刻佛像佛教
西狭颂摩崖石刻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佛教艺术
佛像面前的 菩萨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