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独生子为何没能成才?
2021-07-09王海银
杂文月刊 2021年6期
王海银
读了凡小西《我儿子是“学渣”,但我为他感到骄傲》(《杂文月刊》2021年4月上原创版)一文,不由得心生感慨:985博士父亲和985硕士母亲的儿子,竟然是“学渣”!
细想起来也不奇怪。众所周知,孔子弟子三千,成名成家的达72名,可是,他却没能把自己的独生子孔鲤培养成才。孔鲤无所建树,可他的儿子子思因《中庸》等经典名著而流芳千古。相传,有一天,祖孙三代人在一起闲聊,孔鲤对孔丘说:“你其实不如我,因为你儿子不如我儿子。”然后,又对子思说:“你也不如我,因为你父亲不如我父亲。”故事的真伪,已经无法证实了。如果孔鲤真的这么风趣、洒脱,可能比他的父亲还要招人喜爱。
孔子没能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才,却没有人质疑其史上最伟大教育家的地位,没有人质疑那72位贤人是其培养出来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同时也是有限的。造就杰出人才,优异的禀赋与良好的教育缺一不可。
笔者倒是非常理解和同情当代父母的育儿焦虑。其实,最令父母焦慮的,不是孩子现在沦为“学渣”,而是将来沦为低收入的从业者。当下,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难维持温饱,但在一个过度物质化的社会,只够维持温饱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维持尊严的。在性别比例有些失调的当下,有的男孩还需要做好当一辈子单身“贵族”的准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早已过时了,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语),恐怕永远不会过时。
但笔者还是不得不对父母们说,焦虑可以理解,但不可失去理性,不可拔苗助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只能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假如你的孩子是麻雀的禀赋,那么,绝不可以企图采用喂食激素的方式,让孩子长成雄鹰。你能做的,是与别的家长共同努力,与那些猎杀“小鸟”的行为做斗争,营造出一个敬畏生命、尊重“鸟权”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