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本源概念翻译研究

2021-07-09武宇涵刘兵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高粱

武宇涵 刘兵

【摘 要】 本文以《红高粱》及其英译本为语料,利用Paraconc软件建立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探讨该语料库中本源概念的英译翻译模式,并对本源概念的翻译方法进行阐释。经研究发现,《红高粱》英译本中的本源概念总体呈现出直译、意译、换译、省译逐级递减的翻译倾向。

【关键词】 《红高粱》;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2-0086-03

文学翻译在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经典之作,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红高粱》赞扬了山东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整部小说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原汁原味的民间口语背后是源自生命底层的呐喊,而葛浩文出色的翻译更为莫言的小说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

一、文献综述

自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学界对葛浩文翻译作品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是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目前关于《红高粱》英译研究的理论主要集中于语境顺应论、改写论和目的论,核心热点话题聚焦在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译介模式、文化负载词、改写等二十个方面,其中文学翻译一直是一大讨论焦点。针对文学翻译,茅盾将“信、达、雅”理论升华,提出了神韵说;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提出了化境说;钱歌川认为文学翻译既不能完全直译,也不可句句意译,翻译方法要为圆满实现“忠实、通顺”而服务;何元建认为本源概念是某一语言社团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思维方式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的特有概念,将本源概念成功传递到译文才是真正学翻译的开始,并提出了小说类翻译呈意译、直译、换译、省译逐级递减的翻译倾向。在众多研究成果中鲜有对《红高粱》本源概念翻译模式的研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1)葛浩文《红高粱》英译本的翻译分布模式是什么?

(2)不同的翻译方法是如何传递本源概念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选取200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高粱家族》中的《红高粱》部分(莫言著)作为源文本,选取2003年由 Arrow Books出版的《Red Sorghum》(葛浩文译)作为译文本。

本文作者将《红高粱》及《Red Sorghum》的PDF版转换为TXT文档,利用Texteditor软件清理文本的多余空格、空行及符号等;利用ParaConc软件,以表示句意结束的标点符号为单位对句子进行切分,实现语料的平行对齐;据何元建博士对本源概念的定义,将语料分成语言类、社会类、物质类、政治类和宗教类五类,备注每一条本源概念的翻译方法,统计并分析不同类别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保存语料库,根据本源概念在源语文本中的数量,对数量居于前三位的语言类、物质类及政治类本源概念的翻译方法进行阐释。

《红高粱》本源概念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共计16502字,通过检索发现,源语文本中共包含349条本源概念(不含重复项),其中语言类183条,约占52%;社会类25条,约占7%;物质类109条,约占31%;政治类26条,约占7%;宗教类6条,约占2%。数据表明,在所选取的语料库中,语言类本源概念占主要地位,可见小说语言生动丰富、人物形象鲜活,乡土气息浓郁。

(一)语言类本源概念的翻译

乡土语言通俗精练,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同时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统计发现,在183条语言类本源概念中,直译有86条,占47%;意译有75条,占41%;省译有9条,占5%;换译有13条,占7%。所选取语料库中的语言类本源概念呈现直译、意译、换译、省译逐级递减的翻译倾向。

A. 直译

ST: 这条公路是日本人和他们的走狗用皮鞭和刺刀催逼着老百姓修成的。

TT: Japanese and their running dogs, Chinese collaborators, had built the highway with the forced labour of local conscripts.

“走狗” 指受人豢养的帮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对汉奸的蔑称。葛浩文将其直译为 “running dogs”,并用同位结构 “Chinese collaborators” 补充说明,避免因首次在文章中出现而引发歧义。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狗” 的意象,又可以使目的语读者对这一本源概念有直观的了解,以便真正地理解源语信息。

B. 意译

ST: 跟着我家的老伙计刘罗汉大爷去河边捉螃蟹的情景。

TT: Arhat Liu, named after Buddhist saints, took him crabbing on the riverbank.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 “Arhat”,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代表了高密东北乡人民所能具备的各种美好品德, 所以葛浩文调试了“罗汉”的语意,意译为 “Arhat Liu,named after Buddhist saints”,通过减少文化缺损来提高读者的理解,这样严谨、绝妙的翻译既传达了小说的内在深意,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C. 换译

ST: 可着劲儿给我吹喇叭。

TT: Sound your horn for all youre worth.

“可着劲儿”是一句熟语,指尽情、大胆。在英语中,“for all youre worth”也是一句熟语,表示“全力以赴”。葛浩文采用换译的翻译方法,将源语熟语替换为近义的英语熟语,巧妙地转换了文化差异,把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相连接,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D. 省译

ST: 骡马拴在离栅栏不远处的几十根木桩上,它们的身下,漾溢着尿臊屎臭。

TT: Horses and mules had been tied to a dozen or more tethering posts not far from the enclosure, in an area saturated with their foul-smelling urine.

“臊”和“臭”都是指難闻的气味;“屎”和“尿”都是指骡子的排泄物。葛浩文没有逐字翻译,而是省去重复的意象,译为 “foul-smelling urine”,这样的翻译既可以给目的语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帮助他们迅速联想到小说的画面,又不影响小说的语言基调与文化氛围。

(二)物质类本源概念的翻译

物质类本源概念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用品、工具等。据统计,在109条物质类本源概念中,直译有90条,占83%;意译有11条,占10%;省译有2条,占2%;换译有6条,占6%。所选取语料库中物质类本源概念呈现直译、意译、换译、省译逐级递减的翻译倾向。

A. 直译

ST: 我奶奶是否爱过他,他是否上过我奶奶的炕,都与伦理无关。

TT: Whether my grandma ever loved him or whether he ever lay down beside her on the kang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orality.

“炕”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一种床的形式。葛浩文采用直译与音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译为 “Kang”,而没有换译成译入语读者熟知的 “bed”。这样的翻译不仅巧妙地保留了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更为译入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丰富英语词汇提供了素材。

B. 意译

ST: 回家告诉你娘,让她找人扜拤饼,正晌午时,一定送到。

TT: Go tell your mom to have the women make some fistcakes and tell her I want lunch here by noon.

拤饼是一道高密的代表美食,要用双手掐住往嘴里塞,故取谐音“拤(qiá)饼”。但在英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所以葛浩文自创一个复合词,将其意译为“fistcakes”。其中“fist”指“拳头”,代表吃起来有韧性、有嚼劲,暗示高密人民耿直仗义、坚强不屈的性格,“cake”指“薄而扁的饼状物”,描述其形状。这样可以使译入语读者进行充分的联想,从而感受到小说的乡土特色,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

C. 换译

ST: 你没送他点见面礼?

TT: You didnt give him anything to grease the skids?

这里的“见面礼”指中国劳工给日本监工的贿赂。英语中 “anything to grease the skids”(“加速衰败或成功”)是与“见面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俚语,所以葛浩文采用换译的翻译方法,既表达出了词语的隐晦含义,又降低了中外文化差异对本源概念在译介过程中的制约,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关于作品的情感共鸣。

(三)政治类本源概念的翻译

文学具有独立性,但政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然会对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译者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容易引起译入语读者的抵触情绪的内容加以巧妙修饰是十分必要的。据统计,在26条政治类本源概念中,直译有21条,占81%;意译有3条,占12%;省译有2条,占8%。所选取语料库中的政治类本源概念呈现直译、意译、省译逐级递减的翻译倾向。

A. 直译

ST: 倒伏断裂的高粱又被带棱槽的碌碡和不带棱槽的石滚子反复镇压。

TT: Flattening them with stone rollers turned dark green by the plant juices.

这里“镇压”明指高粱被碌碡、石滚子反复压踩,暗指日本军队用暴力手段压制中国人民的反抗。葛浩文直译为 “flatten”,真实地描绘了高粱的惨境,形象地传递了本源概念的隐晦含义,达到了译文与原文对等的阅读效果。

B. 意译

ST: 他想改编我?我还想改编他呢!

TT: He thinks he can get us to join them, but Ill get him to join me instead.

“改编”指改变原来的编制(多指军队),具有政治色彩。葛浩文意译为 “join”,而非直译为 “recognize”,一是因为在余占鳌和冷支队之间没有家国仇恨,只有内部竞争,所以选词不需过于严肃;二是因为意译的翻译方法可以诙谐地降低政治敏感性,防止因意识形态冲突而导致的文化碰撞。

C. 省译

ST: 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

TT: I didnt realize until Id grown up that......

“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词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葛浩文采用省译的翻译方法巧妙地消除了句子中的政治色彩,避免引起意识形态冲突,防止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抵触情绪。

三、结语

研究发现,《红高粱》英译中的本源概念总体呈现出直译、意译、换译、省译逐级递减的翻译倾向,与何元建提出的小说类本源概念呈意译、直译、换译、省译逐级递减的翻译倾向略有不同。由此可见,葛浩文更倾向于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强调译者的“忠实”,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信息,传递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翻译的功能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葛浩文的英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播,加强了中国本土文学作品的国际影响力。作为译者,需要合理地选择翻译方法,恰当地传递本源概念,巧妙地向译入语读者更多更好地传播中国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尹波.葛浩文翻译策略的图谱分析(2008-2018)[J].外国语文研究,2019(5):78-88.

[2]钱歌川.翻译的技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57.

[3]何元建.论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3):211-219.

[4]周领顺.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J].外语研究,2016(4):77-82.

[5]莫言.红高粱家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4,7,13,15,18,21,33

[6]Mo Yan, Howard Goldblatt. Red Sorghum [M]. London: Arrow Books, 2003:11,15,17,22,25, 27,34,47.

[7]李广伟,戈玲玲.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的《论语》中本源概念英译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 2018(1):87-91.

[8]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 1992(2):1-8.

猜你喜欢

红高粱
红高粱
莫言自称再也写不出《红高粱》了
走近红高粱
论电视剧《红高粱》中的人物服装形象及塑造
变译视角下《红高粱》文化诠释与英译策略
不同情境中语言间转换的处理
以《红高梁》为例浅析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
《红高粱》中酒神精神的显现
从文学改编角度谈影视版《红高粱》的不同
叙事视角改变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