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声于言,综彼斐然之思
2021-07-09
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成立已历一个世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百年或可作瞬息一看,而这百年于中国,仿佛漫长的新生,这百年于国人,则如经历一场身心荡涤—吾土吾民,默默蜕变,孤身前行,又倏然飞跃。
从《国际歌》唱响于华夏热土,到红色音乐成为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面鲜明旗帜,从脍炙人口的《红旗颂》,到作为“叙事桥梁”的主旋律电影音乐,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成就了音乐的品格,人民性则铸造了红色音乐的灵魂。从中我们将发现,这百年历程本身就是旋律,曲折、盘旋、上升,始终激荡人心,从未就此落幕。艺术是历史的镜子,当历史以视觉形式呈现连缀成一个个故事,便会将我们从功利意识中唤醒,以审美的情感审视一段动人心魄的历史。正如版画家的刻刀塑造着时代的呼喊,顿挫的线条如劈开铁屋的利斧,胶片也记录着过往,在黑白片段中观照着一个民族的成长。《长征》《八月桂花遍地开》《行进中的中国》等纪录片跃然荧屏,以“求真”“日常”的角度还原历史,虽然立足于不同时代,却形成一种连贯叙事,一种強力逻辑—当下的幸福,得来自革命者的热血,来自拓荒者的艰辛,来自人民的不息耕耘。
昨日筚路蓝缕,今日宏规毕现。犹记新旧更迭之际,鲁迅先生高呼“救救孩子”,对儿童的要务“第一便是理解”。今天我们已经拥有许多为孩子们敞开的剧院,有为他们讲述故事的舞台。童心如梦,在梦里,儿童剧作家编织着一个世界,孩子们在那儿享受着想象的快乐,获得一次次对品格的澡瀹,对生命的形塑—从中而生的赤子之情,又将以爱与美回报世界。鲁迅若在,自当欣慰于这个时代与人的可爱。
“苍茫万景,而无苍劲如人者”。脱贫攻坚战是中国为21世纪书写的伟大故事,扶贫题材电视剧创作则是对这场战役的艺术表达。从《大江大河》《装台》《我和我的家乡》到广受赞誉的《山海情》,这些优秀的艺术创作用生命之美唱响着一个个普通个体的奋斗之歌。文明不息,在中华大地上,祖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走向我们的生活,重新获得美学意义。融贯中西,立足于当下—海派文化正因有如此魄力才能肩负创新使命,在开埠后拓展出独特的文化语境。从书画、木偶、音乐到咖啡戏剧,包容、谦和、开放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也正是这种品格,成就了中国一次次蜕变与飞跃。
“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盼在建党百年盛典之际,在这醇和如初的春风里,《上海艺术评论》能与读者共享艺评臻萃,共飨时代的真与美、善与思,初心与热情,在字里行间中感悟艺术的珠玉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