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建中汤联合艾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2021-07-09弓艳玲韦小霞

广西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肠系膜艾灸

弓艳玲,梁 艺,韦小霞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20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常见病之一,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痛,或有发热、呕吐,少数有腹泻或便秘等,好发于7 岁以下小儿,男童发病率高于女童[1]。因本病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常致小儿再发性腹痛,加重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与家长的焦虑心理。西医常规多给予消炎、解痉、止痛等治疗,但较易复发。中医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花费少、复发率低的特点,疗效较为满意。为进一步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疗效,笔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口服小建中汤和穴位艾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0例,并以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做对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女30 30性别(例)男16 17 14 13年龄(岁)5.62±1.41 5.34±1.32病程(天)3.10±1.12 2.92±0.83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拟定:①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②典型症状为腹痛,有时伴发热、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腹痛多位于脐周,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③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④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 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径≥10 mm 或短径≥5 mm),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3]拟定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的诊断标准:腹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遇寒则显,遇温则舒;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舌淡、苔白滑、脉弦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3~10 岁;③能坚持口服中药;④患儿依从性较好;⑤家长积极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者;②合并心、肝、肾脏等严重疾病者;③合并阑尾炎、肠虫病或外科急腹症者;④其他疾病引起腹痛者;⑤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苏州西克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83028,规格:每包0.125 g),每天用量为20~40 mg/kg,分3 次口服,疗程为10 d,若疼痛难忍予以止痛等对症治疗。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小建中汤及艾灸治疗。

2.1.2.1 小建中汤加减 药用:桂枝6 g,白芍12 g,炙甘草5 g,大枣10 g,生姜6 g,饴糖15 g。腹胀加陈皮8 g、青皮8 g;腹痛明显者加小茴香10 g;食积者加炒麦芽10 g、鸡内金10 g。采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的机配免煎颗粒剂调配,每日1 剂,水冲服,早中晚各服1 次。中药剂量结合患儿年龄、体质酌情调整。连服10 d。

2.1.2.2 艾灸 选用艾条(南阳绿莹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选取主穴为神阙穴,合并上呼吸道疾病患儿加灸肺俞穴(双)、合谷穴(双)以及曲池穴(双),合并消化系统症状患儿加灸中脘穴、胃俞穴(双)以及内关穴(双),每穴采用温和灸5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0 d。

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变化情况及腹痛复发情况。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治愈:腹痛症状消失,腹部彩超复查未见淋巴结肿大;显效:腹痛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腹部彩超复查肿大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有效:腹痛症状改善,腹部彩超复查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无效:腹痛症状改善不明显,腹部彩超复查肿大淋巴结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 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2 两组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比较 见表3。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肠系膜淋巴结长径、短径均明显缩短(P<0.05),且治疗组缩短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3 两组腹痛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1 个月对治愈患儿进行随访,治疗组无腹痛复发病例,对照组腹痛复发3例。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比较(mm,)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比较(mm,)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短径6.80±0.73 3.23±1.37①②7.10±1.12 4.25±1.28①组 别治疗组n 30对照组30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长径14.69±2.13 6.12±2.18①②14.26±1.71 8.10±2.56①

4 讨 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有时可见食欲不振、发热、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由于彩色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近年来该病的确诊率明显提升[5]。西医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采取抗感染、解痉等措施,但临床疗效仍欠满意,病情常迁延不愈,腹痛长期伴随,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健康和生活质量[6-7]。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学“腹痛”的范畴,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肠。《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因小儿具有生长发育迅速、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经脉未盛、卫外不固等特点,很容易受寒湿之邪所犯。而本病常起于太阳,后沿少阳、太阴传变;脾胃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功能失常,湿邪滞于中焦,阻滞气机;脾胃先天不及,后天失养,久致脾胃虚寒,血脉凝滞,阳不化气,阴成形,结于腹部而成痰核[8]。

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由桂枝、炙甘草、白芍、饴糖、大枣、生姜等组成,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胃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可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加以陈皮、青皮行气,小茴香温中止痛,炒麦芽、鸡内金消食化积。运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小儿腹痛,符合中医治病求本原则。

艾灸,可借温灸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神灸经论》云:“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黄帝内经》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神阙穴位于脐区,脐中央,予以艾灸神阙穴,能够温通任脉,理气和血,“通则不痛”。肺俞穴为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灸之可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而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灸之有解表散邪、通上达下、通里达表之效;中脘穴为人体奇经八脉之任脉的主穴之一;胃俞穴为胃的背俞穴,寒可补之灸之;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结合患儿临床表现选择加灸以上穴位,有助于患儿症状的解除。灸法绿色安全、操作方法简便,且患儿依从性较好,应用于本病中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综上,加用小建中汤口服及艾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其疗效、肠系膜淋巴结缩小情况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本研究从病因入手,采用中西药内服与中医外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肠系膜艾灸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夏天怎么做艾灸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