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然饰物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2021-07-09游佳丹

湖南包装 2021年3期
关键词:饰物镂空陶瓷

游佳丹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1 陶瓷装饰与天然饰物

1.1 陶瓷装饰

人类历史长河中,首先学会了利用火改变泥的性质,创造出灿烂的陶瓷艺术文化,了解陶瓷装饰,要从多个角度探究装饰一词的内涵与定义。庞薰琹先生对装饰有着这样的诠释:“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而加以文彩也。[1]”随着时代的发展,装饰的范畴更加广泛,这样的诠释似乎过于片面。装饰应该成为艺术创作中的一部分,贯穿整个创作过程,包括构思、制作等,并不是只指后期的点缀或者美化。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装饰是创造美的过程,是创作主体对客体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蕴含了主体的主观意识和对客体的改造,是指符合主体创造意志的改造,改造过程中的方法、技艺等构成了装饰中的“术”,创作主体对艺术美的构思与制作过程,是使艺术对象符合艺术主体“美”的需要。陶瓷装饰将相应的形态表现在特定陶瓷器物上,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来组织、重构,从造型、纹饰、色彩等多个角度,实现具有陶瓷特有属性的美的创造[2]。陶瓷装饰,是以陶瓷作品为载体的艺术创作活动,通过对坯胎、釉彩、肌理、装饰、材料的综合表现,采用雕刻、镶嵌、压印、绘写、堆贴、镂空等多重技法,以达到装饰陶瓷作品的作用,起到美化物品的效果。

1.2 天然饰物

人们常常把自然分为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第一自然是没有烙上人工痕迹的大漠、山川、河流、花鸟、虫兽等,常把天然等同于自然。天然饰物,顾名思义,从自然中与生俱来的装饰物件。是对自然物件或自然环境进行艺术加工,赋予该饰物以新的艺术内涵与艺术形式,必须与装饰的对象相互结合,相互统一成为一个以天然形象示人的艺术整体。早期的饰物是指人们佩戴在头部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装饰品。早期人类从自然中获取兽骨、鱼骨、贝壳、果核、兽角、兽皮等物品,先是通过其装扮形象和天然材料的气味等迷惑狩猎的对象,以获得狩猎的成功,同时兽骨、动物牙齿之类的饰物有勇敢与勇猛的意义,兽皮等有防御、安全的作用,经过先民们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从功能性、象征性、审美性的角度出发,最后发展成装饰,佩戴在人们的身体各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天然饰物经不断流通和交易,成为不同阶层人们的身份象征,特别是上流有产者们炫耀地位的一种时尚,表现出极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天然饰物作为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同样具有陶瓷装饰作品的多重功能和艺术特征,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必然,可以丰富陶瓷装饰作品的表现题材、艺术形式、创作手法、制作工艺等,起到对作品艺术性的完善与提升作用。

2 天然饰物在陶瓷装饰作品中的艺术美

陶瓷装饰艺术贯穿在作品的全过程,综合了各种艺术形象、多重的艺术手法、不同的材料及工艺。其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表现作品的艺术思想和传达出作品的艺术内涵及审美价值,天然饰物与陶瓷装饰的结合,可以传达出艺术美的效果。

2.1 表意的功能美

陶瓷作品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作为生活日用品,实用性是陶瓷存在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变化,陶瓷除了在自然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外,不断地与诸如青铜、漆器、绘画等艺术门类互生共融。一方面呈现出良好的物质功能性;另一方面其制作精良、充满艺术性的特征表现出强烈的精神功能。陶瓷装饰可以和天然的一些材料及物品结合,多种手法、多种形式可以创造出特有的精神功能美。最常见的天然饰物和陶瓷搭配有木材、竹材、动物皮毛、兽骨、动物甲翼、虫鸟花草等。如陶瓷和鱼骨、象牙、牛角等结合,具有吉祥、勇敢的精神象征功能,有辟邪长命的意义等。陶瓷和天然的虫鸟花草结合,传达出陶瓷的生命张力,不仅是一件器皿或艺术品,更像具有艺术的生命体。采用天然饰物的创作题材,利用图案装饰、釉彩描绘等表现手法,可以使表意更为准确与完整。如图1用陶瓷与木头结合的月光宝盒陶瓷艺术氛围灯,有着以月光为主题的表意的功能美,也有月光宝盒为主题的文化特性。

图1 月光宝盒陶瓷艺术氛围灯

2.2 混搭的材质美

现代陶瓷装饰与传统陶瓷相比,不仅在器型上发生了极大改变,制造工艺、成型方式、绘画方式、烧制过程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现代陶瓷的材质特点也值得探究[3]。陶瓷作品是火与泥、釉与画等艺术,除了传统的泥土、釉彩等材质外,现代陶艺作品在材质搭配方面更加多元化。常见的有陶瓷与金属、陶瓷与玻璃等工业材质混搭,还有陶瓷与木质、陶瓷与竹材、陶瓷与毛皮、陶瓷与骨头、陶瓷与甲虫翼等。陶瓷装饰与天然的木质搭配,给人以简单、淳朴的美感;自然中的树木,作为传统的材料,天生给人一种温暖、缓慢、厚重、踏实的感觉,陶与木质搭配显得更加浑厚自然,瓷器与木质搭配给人细腻、圆润、质朴的感受。甲虫翼装饰艺术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陶瓷装饰与甲虫翼的搭配较为少见,但甲虫翼的质感与光泽绚丽多彩,与陶瓷首饰、挂件等作品搭配,给人时尚、清新、富丽的感受;陶瓷与骨头的混搭不但改善了陶瓷的品质,还使陶瓷更加耐用,陶瓷挂饰、首饰等装饰品和兽骨结合,可以产生泽润、光滑、细腻的整洁之美。如图2陶瓷、竹子、木质、草编绳等混搭,产生了材质的对比美感。

图2 陶瓷碗

2.3 装饰的自然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需要人类不断去认识和发现天地之自然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陶瓷装饰中天然饰物的应用,使陶瓷艺术作品的题材、形式和手法都产生了变化。肌理在陶瓷艺术作品中的特点主要是质感和表面纹理,多采用手绘肌理或者刻画压印肌理等形式,模拟自然中的肌理效果,可以表现出装饰的自然美感。陶瓷装饰和天然的材料及题材结合,可以表现出自然美;陶瓷装饰和花草树木、虫兽等搭配,模拟出自然的场景,同时根据审美主体的需要,创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天然意境美,让受众产生共鸣。这是由审美主体的个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及审美判断所具有的相对一致性所决定的对美的共鸣[4]。好的艺术品总是给人共通的感受,能产生相同的美感。如图3陶瓷与木质和花草的结合,不同的比例尺度表现出作品的艺术处理手法,形成了细腻与粗犷、大与小、硬与软的对比,给人一种自然、悠闲的意境美。

图3 坐着的人

3 天然饰物在陶瓷装饰中的表现手法

3.1 陪衬烘托

陶瓷艺术品的放置与欣赏除了受到审美主体的主观影响外,客观实在的环境对审美对象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很少艺术品能独立存在于人为空间,所有的作品都或多或少与人产生联系,以环境因素陪衬与烘托艺术作品,可以使艺术品表达出不一样的内涵与意义,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陶瓷装饰中以天然饰物作为陪衬与烘托也是如此。陪衬主要是两种事物都描写,是通过一事物来突出另一事物。在陶瓷装饰艺术中常常采用木质、竹材、兽皮、兽骨、棉花等天然材料来陪衬烘托作品,使作品的意义更加突出(图4)。一些陶瓷作品在展览展示过程中,会用渲染环境来烘托作品的形态、釉彩、肌理、创作意图等,如用皮毛的柔软来衬托出陶瓷的坚硬光滑,突出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柔美特质[5]。在作品中多使用各种色彩的皮毛,以综合材料的颜色来表达纯粹的情感状态。

图4 天然饰物的陪衬烘托

3.2 镶嵌插接

镶嵌是工艺制作词语,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二者相互固定。而插接是植物学词语,主要是指植物嫁接方式,不同植物种类之间的插接。在工艺制作方面指不同的事物嫁接到另外一个事物中,可以是造型的插接、工艺的插接、内涵上插接等。在陶瓷装饰中,镶嵌插接都是较为常见的表现技法,一是对新创作的作品采用镶嵌。在陶瓷坯胎成型中镶嵌自然材料,人为造型,最终烧制成形;另外是在作品成形后,后期进行镶嵌插接,镶嵌多为固定,插接既可以固定也可以拆卸,如花草树木的插接,象牙贝壳兽骨的镶嵌。二是在修复陶瓷装饰艺术品时,常以镶嵌的方式对作品进行修复。多采用金属镶嵌固定,也有在固定后,利用皮毛、竹木、兽骨、石头、甲虫翼等进行二次装饰,让陶瓷与天然材料进行二次融合,使作品焕发出新生命。插接过程中会利用编织的方式,让软性的天然材料和陶瓷相结合,可以形成陶瓷与天然饰物的对比,产生不同的艺术品质、体验感觉和审美趣味(图5)。

图5 不同天然材质镶嵌插接

3.3 镂空烧结

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技法多种多样,镂空工艺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主要是在陶瓷坯胎上进行减法原则,对造型进行雕刻,并进行镂空。镂空是在其表面挖出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孔洞,根据排列的方式不同,产生风格各异的肌理效果,堆贴可营造出浮雕效果[6]。烧结是一种传统的工艺过程,指把粉状物料转变为致密体。烧结过程直接影响显微结构中的晶粒尺寸、气孔尺寸及晶界形状和分布,进而影响材料的性能[7]。在陶瓷作品中采用镂空技术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晚期”陶器已有圆孔透雕作为装饰,如在陕西半坡出土的彩陶,就有镂空纹饰。陶瓷装饰和天然饰物融合,采用镂空和烧结的技术,需要在制陶过程中把天然有机饰物填充、穿透、镶嵌在陶瓷坯胎上,通过火烧结后,天然有机饰物经过高温化成灰烬,原来填充的地方就会出现空洞等,形成自然的镂空效果,如后期需要镶嵌也可以,以此形成的造型有阴阳、透空的效果,焕发出朴实的自然之美(图6-7)。

图6 镂空与编织结合

图7 底座是天然材料烧结化烬的镂空

3.4 压印编织

压印是成型和印刷工艺之一,在陶瓷装饰中采用压印,一方面是把纹理等通过阴阳形压印在陶瓷坯胎上;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黏压的方式,把一个事物黏压在陶瓷坯胎上。现代陶瓷艺术在取材方面也不仅限于泥巴,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各种综合材料。人们可以将石头、木材、叶子、纸张或布料等综合材料借助黏土本身的特性黏着在一起后进行烧制,使得其他材料独有的肌理变化出现在陶瓷作品上[8]。编织是人类古老的手工艺之一,主要是指人们利用手工的方式,对枝条、叶、茎、皮等加工后,进行编织成型,多有传统的实用器皿,可以有多种花纹编织,如竹制编织的篓、篮、箩、筐、席,还有以蒲草编织草席等。常见的还有麦秸秆、稻草、芦苇、灌木茎条、藤条、树皮等(图8)。这些天然的饰物和陶瓷装饰结合,可以在坯胎上压印出纹理,也可以黏贴在坯胎上,通过烧结后,这些天然织物化为灰烬,仅剩下柔软美丽的带着纹理的陶瓷装饰作品;另外一种天然编织物与陶瓷作品结合,成为陶瓷造型实用功能或者装饰的一部分,如一些茶杯采用编织物进行隔热防烫的作用。

图8 压印编织的陶瓷作品

3.5 描绘雕刻

描绘与雕刻工艺在陶瓷设计中是主要的装饰技法。在陶瓷坯胎上处理方法很多,如绘画、雕刻、镂空、堆贴、拍打、弯曲折叠、粘接、挤压、印纹等。描绘通常指描画、绘画等,在陶瓷坯胎上以釉彩为颜料,以彩绘技法在陶瓷坯胎上绘制图案、纹饰、文字和画面的过程。彩绘与雕刻的题材通常多种,以自然饰物为题材的陶瓷装饰极为常见。在陶瓷艺术装饰中,植物类题材有竹、桃花、牡丹、荷花、牵牛花、兰花、梅花、松树等,和国画关系十分密切,题材一样,以写实和写意装饰表达出对自然饰物的向往,呈现吉祥的寓意。动物类题材也是陶瓷装饰中较为重要的角色,常见的有蝴蝶、鲤鱼、鹤、马、喜鹊、虎、孔雀等,意象动物形态也是常见的题材,如龙凤、麒麟等,一般将单个的动物纹直接运用在瓷面上,作为主体装饰图案很少见,通常是与植物纹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新的寓意吉祥的图案[9](图9)。

图9 雕刻描绘陶瓷作品

4 结束语

陶瓷装饰中的天然饰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应用的范围与表现手法是不断拓展的过程。使用天然饰物有助于更好丰富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表现力,使现代陶瓷装饰的手段更加多样化,使陶瓷装饰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厚,未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陶瓷装饰与天然饰物装饰融合,展现出不一样的精神功能美、材质美、自然美,其融合的手法,体现出了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创新精神,是一种不断前行的实践精神,在满足不同人的实用与审美需求的前提下,陶瓷装饰与天然饰物的共融将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极大地丰富艺术门类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猜你喜欢

饰物镂空陶瓷
宋代礼冠饰物形象意涵
镂空幻想
《红楼梦》中的饰物研究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拼折镂空立方体
镂空窗花朵朵开
瓶盖diy个性小雪人饰物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美调查中国产儿童饰物镉含量